《语言规划学研究》| 张燕 从种族主义到多元主义的加拿大移民语言政策研究
本文原载于《语言规划学研究》201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张燕,北京语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
本文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大科研项目“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DA125-14)、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重大课题“世界各国语言政策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3ZSJ02)研究成果。
摘 要
语言政策是政府或权威机构主导、管理语言生活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移民语言政策,体现出从种族主义到多元主义转变的特征。本文力图系统阐释该政策的转变轨迹,探究其变迁的动因及本质,揭示加拿大社会特有的二元同化系统。
关键词
语言政策 移民 种族主义 多元主义
引言
语言政策是调节语言生活的社会政策。如同其他移民国家一样,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也包含语言政策的内容。该政策有利于加拿大优先选择特定的移民群体,也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族群融合作用。
加拿大在吸引移民的历史过程中,由只倾向于英裔、法裔,扩展到英裔、法裔之外的白人群体,并最终扩展为多元族群。语言政策也有相应的三次大调整:(1)英语、法语各自发展;(2)重视融入作用的公民语言教育;(3)推出隐性同化政策下的多元文化制度。在这三个阶段中,加拿大不断补充移民语言政策,后一阶段推出的移民语言政策在认可前一阶段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移民状况适时补充新的内容。这些调整有助于国族身份的形成,也有利于多元统一社会的构建。在加拿大移民语言政策的深层,存在着英裔和法裔之间的族群较量,本文力图揭示这种二元同化系统,并基于移民语言政策的历史脉络,阐释其转变轨迹及族群竞争关系。
2
主导民族与同化系统
2.1
移民概念界定
早在11世纪左右斯堪的那维亚人就在纽芬兰定居;15 世纪,巴斯克人和葡萄牙人来到加拿大;16 世纪,法国人来到加拿大(Dicker,2003);在此之后,英国人才踏上加拿大领土。由此来看,法裔和英裔不仅是移民,还不是最早的移民,但加拿大各种移民政策主要适用对象并非英裔和法裔。
英裔、法裔不同于其他移民。二者都曾经是殖民者,殖民的本质是复制自身原有的完整社会制度,而移民的本质则主要是主动或被动融入他人文化(Kymlicka,1995),这使得英裔、法裔群体不同于其他移民群体。《英属北美法案》是加拿大联邦成立的重要标志,它是英裔和法裔之间签署的协议,因此这二者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联邦成立后,不断移民到加拿大的英裔和法裔,虽然从族群移动概念上属于移民范畴,但与其他移民又有着典型的差异,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加拿大独特的二元同化系统。
2.2
二元同化系统
英裔、法裔、移民是动态概念,其动态关系是由主导文化的同化系统带来的。英裔、法裔或者英语族群、法语族群不是一个封闭集团,当新移民被同化为英语族群、法语族群时,他们就转变为英法族群中的成员。同化系统内部有显性同化和隐性同化之分,通过各种强制措施使其他族裔呈现相同或近似的特征是显性同化;不采取明显措施,用显著的文化优势或者各种声望来促成移民主动地接受同化过程是隐性同化。以英法族群为主导族裔的加拿大,在不同阶段实行相应的同化政策。
主导文化之中的英裔和法裔族群内部也存在竞争和同化关系,历史上英裔对法裔有多次显性同化和隐性同化,最终激起了法裔抗同化、抗盎格鲁化行动。英裔和法裔、英语族群和法语族群都期待通过吸纳移民来壮大自己的队伍:当移民被英语和英语文化同化时,就会成为英语族群的一员;被法语和法语文化同化时就会成为法语族群的一员。这种动态关系引发了英裔和法裔拉拢移民群体的竞争,为了扩大群体数量,有意识、选择性促成相应群体的移民。
3
移民选择倾向与英裔、法裔均衡观
3.1
吸引英裔移民
加拿大最初的英裔移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英国殖民时期的政治逃难者,一类是联邦成立时期的经济建设者。这一时期,英裔移民主要来源于英国和美国,种族倾向性表现得非常突出,重塑英国辉煌的意图较为明显。
英国殖民时期的主要移民除了英国殖民者之外,还有逃离美国、寻求政治避难的效忠派。在英国王室的支持下,效忠派移民潮从 1776 年开始,在 1793 年达到高峰期(Chambers,1998),移民总人数达到 10 万(Mackey,1998)。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迅速改变了加拿大的人口结构,扭转了法裔数量优势,使最初法裔与英裔 7 ∶ 1 的比例变成 7 ∶ 10。(Mackey,2010)
《英属北美法》签订后,加拿大联邦正式成立。由于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加拿大存在大量的人力缺口,迫切需要劳动力开垦土地、铺设铁路。但即便如此,联邦最初的移民政策也体现出族裔倾向性,英国移民优先的政策处处可见各项官方的非官方的移民鼓励方案和基金支持计划都只针对英国国民。其他族裔,如爱尔兰移民同样受到歧视。(Mackey,1998)为了进一步鼓励英裔移民,联邦移民部门不惜到英国发放传单。后来,为了进一步扩充英裔群体,宣传材料发放范围又扩大到美国。(Blad,2006)
3.2
吸引法语移民
英裔族群的移民引起法裔的紧张,迫使法裔也加大移民力度。与英裔不同,母国的语言状况和移民规定导致法裔不能直接从母国吸引移民。当时的法国尚未推行法语单语制度,四分之一的法国人根本不懂法语,四分之一的法国人只略懂一点儿法语(琼斯,2004)。此外,吸引法国民众移民他国在当时属于违法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法裔的移民充实计划就必须另谋出路。由于法语在域外的传播影响力巨大,法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扩大移民范围,将移民对象从法裔群体扩充到法语群体。这一策略促使法语移民成为壮大加拿大法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移民竞争与族群均衡
对比英裔和法裔吸引移民的手段,英裔的标准是种族,而法裔的标准是语言。加拿大最初的移民竞争较量,不是英裔、法裔移民的较量,而是英裔和法语族群的较量。在此竞争中,英裔群体具有绝对优势,法裔群体却表现得被动。为了在竞争中维护族群均衡,法裔群体绞尽脑汁,甚至不惜花钱雇用中间人来吸引法语族群移民。
尽管困难重重,法语群体移民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它直接壮大了法裔的实力,促成英、法族群势力均衡,并最终使之成为不可忽视的族群力量。1865 年,加拿大宪法之父麦克唐纳指出,联邦建立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认可法语的合法使用权,且必须用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法语地位。(Ryerson,1980)可以说,正是法裔巧借法语移民的力量,挽救了自己的语言和社会地位。
4
由英裔、法裔到白人群体的主体转变
英裔族群为主的移民政策显然不能解决大量人力缺口的现实矛盾,为了加大移民力度,单纯英裔的种族标准进一步扩大,移民优选群体由英、美两国的英裔扩展到所有欧洲移民群体。这样的移民政策意味着英裔群体已经放弃了原有的单一族群标准,也没有采纳单纯的语言标准,反而转向更为宽松的欧洲白人移民政策。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法裔失去依靠移民群体壮大力量的竞争优势。而当英裔和法裔同时吸引欧洲移民的时候,英裔的绝对优势再次凸显出来。
4.1
移民族群选择
在历代英裔和法裔领导人的移民鼓励政策影响下,加拿大的移民潮不断涌现:1890 年出现第一波移民潮,1910 年达到高峰;之后爆发的世界大战虽然引起移民停滞,但 1946 年逐渐复苏且出现第二波移民潮,1960 年再次达到高峰。(Chambers,1998)
尽管加拿大放宽移民要求,但联邦政府认为:“白人种族”(white ethnics)与英裔、法裔外表类似,较易同化;而“真正小族”(real minorities)外表显著不同,较难同化。(Haque,2010)因此,加拿大实行了与澳大利亚“白澳政策”相似的政策,依据肤色将移民来源国划分为优先国家和不受欢迎的国家,将移民群体分为“白人种族”和“真正小族”两大类。表面上看,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通过保留族群同质特征的途径维护国家统一,但归根到底它是一种歧视、排斥有色人种的种族主义。在这两波移民潮中,欧洲国家被视为优先移民国家,白人族群享有特殊待遇且构成移民主体。
4.2
移民语言管理
移民标准的放宽,导致英裔和法裔的相对均衡被不断打破,语言群体日益多样化。联邦政府在此移民阶段初期并没有意识到语言与国家身份构建的重要性,因而采取放任自流的语言政策。1890 年后,加拿大出现第一个移民潮,多元化的移民群体构成各具特色的语言社区,德裔移民、荷兰裔移民、乌克兰裔移民、俄罗斯裔移民等都在各自族群内部发行本族语言报纸。(Mackey,1998)多种欧洲语言蓬勃发展,但大量来自欧洲的移民既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法语。
二战后,联邦政府逐渐意识到语言的重要作用,开始在第二个移民潮中通过语言政策促成族群融合。1947 年开始,公民准入标准将语言掌握情况纳入其中,英语或法语能力成为必备要求。(Mackey,1998)与此同时,各种语言培训课程相继推出,移民语言学习条件大大改善。有语言学习动机的移民可以得到相应语言教育的机会,扭转了之前有语言学习需求却无语言培训环境的状况。(Allen,1984)联邦的移民语言管理,促进了族群间的进一步交流,也有利于各族群对加拿大公民身份的认同。
4.3
移民潮中的族群失衡
在这一次移民主体转变过程中,尽管移民群体多样化,但依然隐含着英裔和法裔群体的较量,英裔和法裔的竞争变成移民语言选择的竞争。在这一轮较量中,法裔的劣势地位更加明显。
根据 1931 年的统计,不包含纽芬兰在内的加拿大总人口为 10 376 786 人,英裔占 51.9%,法裔只占28.2%,其他族裔占 19.9%。(Castonguay,1998)法裔人口少,覆盖面小,主要集中在魁北克省。这使得移民群体,尤其是魁北克之外的移民群体,优先选用英语而非法语。1947 年,联邦政府开始实施“公民、语言教学与教科书计划”(CILT: Citizenship a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nd Language Textbook Agreement)。该计划是一个英语语言培训项目,启动目的主要是资助移民群体获得各省的英语教育机会(Haque,2010),这促使本来就倾向于英语的移民群体可以更加方便地学习英语,加剧了语言群体失衡。法裔为主体的法语群体彻底失去优势,英语族群成为绝对多数。
两次移民潮体现出联邦政府完全不同的移民语言政策,放任自流的语言政策被废除,语言的融合作用更加被重视。英裔和法裔失衡的群体关系,最终影响到移民语言选择偏好,而这一语言选择再次加剧英裔和法裔群体的势力失衡。
5
由白人群体到多元族群的扩充变化
加拿大对华裔等“真正小族”的歧视一直延续到20 世纪 40—5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后,加拿大移民政策发生了变化,移民主体由“白人群体”逐渐过渡到“真正小族”(即有色种族),移民群体更加多元化。
5.1
多元移民主体
多元移民主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联邦政府主动放弃白人优先的移民政策,历史形成的移民劳动力缺口才是联邦政府不得不再次修改移民政策和语言政策的重要原因。二战后,经历战火洗礼的欧洲百废待兴,劳动力需求促使欧洲推出限制大规模移民政策(Blad,2006),这导致加拿大欧洲移民比例大幅下降。加拿大自身的劳动力缺口迫使其再次调整移民政策,废除移民政策中优先国家和不欢迎国家的分类,开始吸纳非白人群体移民。这一时期增加了打分制移民政策和难民移民政策。
打分制移民政策是 1967 年修订的加拿大移民法的主要政策,年龄、工作经历、教育水平和语言水平都被计入评定标准,移民标准从白人种族优先转变为高学历和经济移民优先。(Stewart,2008)原先针对华人等亚洲移民的诸多移民种族限制被彻底废除(Sandercock,2009),亚洲移民比例急剧攀升。这使得 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加拿大移民主体变化的分水岭,移民主体从欧洲移民转为亚洲移民。从加拿大联邦整个的移民历史看来,90 年代之前的主要移民群体是欧洲人,移民总人数前三名来源国 / 地区是英国、意大利、美国(如表 1 所示)。但 1991 年之后,加拿大主要移民群体是亚洲人,原先不受欢迎的“真正小族”开始成为移民主力。中国大陆移民持续成为加拿大移民人数最多的群体,且移民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如表 2 所示)。
表 1加拿大 1991 年之之前移民来源国 / 地区排名①
表 2加拿大 1991–2006 年移民来源国 / 地区排名②
①参见 Statistics Canada: Place of Birth for 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②参见①。
除了打分制移民政策外,加拿大遵照联合国规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接纳难民。2002 年,联邦政府加大对难民的认可力度,这促使非洲和东南亚等地的难民数量激增,占到加拿大总体移民数量的 10%。(Ferguson,Langlois & Roberts,2009)
这一时期,加拿大逐渐取消种族歧视的移民政策,转而实行宽容、宽松的政策,由英裔、法裔为主转为欧洲白人为主,再放宽到所有种族。移民打分制和难民新政使加拿大移民群体呈现多种族、多文化的“马赛克”状态,但与此同时同化“真正小族”的必要性愈发突出。
5.2
移民同化政策
面对“马赛克”社会现状,联邦政府实行隐性同化政策,凸显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的族群整合作用,加大官方语言的培训力度,并将之纳入移民的公民语言培训内容(Johnson & Joshee,2007)。1974年,联邦政府通过“移民安置和适应方案”(Immigrant Settlement and Adaptation Program),向移民提供基金(Blad,2006),以期提高移民适应社会的能力。语言培训被作为促进移民适应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大力推广:1986 年,联邦政府启动“语言培训安置项目”(Settlement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帮助新移民尽快掌握官方语言;1990 年,联邦政府推出“加拿大移民语言培训项目”(LINC:Language Instruction for Newcomers to Canada)(Haque,2010),根据申请人语言测试成绩提供为期 1—3 年、面向不同等级的免费语言培训,课程类型有全日制和周末课程。此外,联邦政府积极支持、鼓励其他非官方机构开展语言培训项目,为使语言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培训,有的课程还提供免费照顾儿童的服务①。
以上所有课程都需要按照“加拿大语言基准测评标准”(CLBA: 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 Assessment)进行教学,项目定位是提高移民族群的语言能力,使之能够融入社会,并最终成为加拿大公民(Richet,2007),但其最终目的是让多样化的新移民尽快接受加拿大的语言和文化取向,尽快被同化、融合。
①参见 http://www.cic.gc.ca/english/pdf/pub/welcom.pdf.3.
5.3
多元文化制度
与美国的熔炉制度不同,加拿大多元文化制度承认和鼓励多元的存在。1971 年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官方多元文化制度的国家(Sandercock & Attili,2009);1988 年通过的《多元文化法》,又使之成为第一个从法律上推行国家多元文化制度的国家(O’Connell,2010)。
在多元文化思路引导下,联邦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
(1)开展语言遗产维护项目,重视公立学校和语言社区在遗产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提供大量资金促成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大纲修订等。以 1977—1990 年开展的文化充实项目(Cultural Enrichment Program)为例,联邦政府向开展课外遗产语言教学的学校提供 10% 的运行费用(Cummins,1998);
(2)开展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以期促成加拿大呈现平等、多样性的和谐环境。2006年联邦政府实行“社区历史承认项目”(Community Historical Recognition Program), 投 入 3 400 万加元补偿受到歧视的移民族裔(如曾被实施人头税歧视政策的华裔);同年再次实施“消除种族歧视行动计划(Action Plan against Racism)(Sandercock & Attili,2009)。通过各种补偿和官方致歉,联邦政府赋予“真正小族”同等社会地位。
在资金支持和多样性平等的基础上,官方语言之外的语言在加拿大家庭和各种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汉语(2.6%)、旁遮普语(0.9%)、西班牙语(0.7%)、意大利语(0.6%)和荷兰语(0.6%)成为使用比例最高的前五位非官方语言。(Battram,2010)
5.4
新时期政策下的族群较量
在族裔多元化的移民背景下,部分学者曾经质疑,废除同化制度的联邦多元文化制度将导致加拿大价值观的不统一,从而为国族身份构建设置障碍。实则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多元文化制度并不与同化政策相斥;相反,多元文化制度始终让位于同化政策。同化政策始终是加拿大政府的首要任务,这表现在:
其一,联邦政府重视移民在移民之前和移民之后的语言、文化融合,突出官方双语制。1994 年,众议院发表《加拿大公民:归属感》报告,强调掌握官方语言是公民身份获得的重要标准;2005 年又再次重申掌握至少一门官方语言是获得公民身份的必要条件(Richet,2007);2012 年以来的移民新政更是将能否掌握官方语言视为至关重要的考核指标。
其二,联邦政府注重通过确立英语、法语的社会功能,增加移民学习英、法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动机。移民语言维持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保证足够相同族群移民的不断涌入。然而即便大批同等族群的移民涌入加拿大,这些移民群体在第二代、第三代都不再使用各自的遗产语言(Burnaby,1996)。2006 年联邦统计局调查显示,移民在家最常使用的语言中,比例最高的还是英语(47%),汉语排名第二(11%),法语排名第三(5%)①,两种官方语言的家庭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①参见 Statistics Canada: Language Spoken Most Often at Home by Immigrant Status.
6
总结
加拿大语言政策在不同阶段进行了各有侧重点的调整,体现出“族群竞争状态下的移民群体选择”和“族群多元背景下的移民群体同化”两条主线,移民语言政策蕴含从“无政府主义”到“突出官方语言政策”,再到“重视移民语言”的变迁过程。然而尽管经历多次变化,其同化本质不变,而其二元同化系统更是英裔和法裔两大族群不可调和矛盾的体现。
多元文化制度是加拿大移民群体转变后,联邦政府认同各族群体价值的重要制度。然而,它又不单纯是面向移民的语言政策,还同样适用于原住民。不仅如此,仔细研究多元文化制度,还会发现隐含其中的英裔和法裔之间的族群较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魁北克法裔开始反对盎格鲁化,发起构建法裔身份的社会革命,并在此之中萌生独立的念头。多元文化制度,如同官方双语制度一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联邦政府整合法裔、避免国家分裂的政治智慧。官方双语制度,从地位上赋予法裔与原住民群体、移民群体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其后的多元文化制度,则是联邦政府牵制并稀释法裔影响力的重要制度。
此外,加拿大官方人口统计仍然使用“可见小族”(visible minority)概念。这一术语的使用意味着加拿大无法真正履行多元文化政策,无法摆脱种族概念。即便联邦政府承认各种族的合理性和平等权,所有族群间的完全融合也无法真正实现。虽然加拿大开展各种维护遗产语言活动,努力排除种族歧视,但并没有真正开展移民语言维持计划(Skutnabb-Kangas,2000)。同化政策隐藏在多元文化制度之下,而多元文化是在官方双语框架中的多元政策。
参考文献(略)
征稿
《语言规划学研究》是语言规划学学科的重要刊物。本刊欢迎以下各类来稿:
1.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
2. 少数民族语文应用研究
3.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
4. 语言生活调查研究
~~ 稿件要求 ~~
1. 字数:8000字左右。
2. 来稿请用电子邮件以附件方式发送至yyghxyj@blcu.edu.cn。
征稿详情请见下方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语言规划学研究》| 陈双新 语言学家谈语言文字规范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调研”项目专家访谈总结
《语言规划学研究》| 张宝林 “‘世界各国语言政策数据库’建设与研究”总体设计
《语言规划学研究》| 黄行 汉语与民族语言注音字母拼音方案比较
《语言规划学研究》| 张维佳 邵杨(执笔) 立足民族复兴 发展语言事业 ——“纪念切音字运动 120 周年学术座谈会”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