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通话也挺够味儿!吕叔湘谈推广普通话|大家小文

语标 2021-03-18

吕叔湘——一位

道道地地的学人

01

“大家”简介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享年93岁),汉族,著名学者,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逝世于北京市。著名语言学家,代表作《中国文法要略》。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吕叔湘先生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吕叔湘先生一生的论著,总是理论联系实际,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


02

“小文”分享


要推广普通话

吕叔湘

在一种语言没有“普通话”的情况下,方言只有一个意义,只是某一语言的一个支派。要是这种语言有了一种“普通话“,“方言”就多了一层跟“普通话”相对待的意思。“普通话”的形成跟书面语的产生和发展有关系。书面语以某一方言为基础,同时又从别的方言乃至古语、外语吸收有用的成分。基础方言本身的变化反映在书面语上,而通过书面语的使用和加工,基础方言又得到了扩大和提高,渐渐成为一种“普通话”。可见“普通话”和书面语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古代汉语有没有“普通话”?也可以说是有,也可以说是没有。古代有所谓“雅言”,扬雄的书里也常常说某词是“通语”、“四方之通语”。这些“通语”多半是见于书面的,可是未必有统一的语音,也未必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汇(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语汇里还有一部分是“语”而非“通”,有一部分是“通”而非“语”)。加上从汉朝起书面语渐渐凝固下来,走上跟口语脱节的道路。因此,尽管每个时代都有一两种方言比别的方言有更大的威望,①可是不容易产生一种真正的普通话。一直要等到一种新的书面语即所谓“白话”兴起之后,才再度提供这种可能,并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终于由可能变成现实。


事物的发展大都决定于客观的形势。我们现在不能再满足于“蓝青官话”,而要求有明确标准的“普通话”,不能再满足于这种普通话只在某一阶层的人中间通行,而要求它在全民中间逐步推广,这都是由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已经为多数人所认识,不用我再在这里多说。我只想提一两件小事情,都是自己的切身经验。五十年前初到北京,有一天是下雨天,一个同住的南方同学出门去。他用他的改良苏州话向停在马路对面的洋车连叫了几声“ wángbæ-jū”(“黄包车”,他以为“车”该说jū),拉车的只是不理他,他不得不回来搬救兵。公寓里一位服务员走出去,只一个字:“chē!”洋车马上过来了。另一件事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到史湘云行酒令,拿丫头们开玩笑,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觉得这有什么可笑的,“鸭”[a?]头本来不是“丫”[o]头嚜。其实这样的例子多得很:“有什么福好享?有个豆腐!”“骑驴来的?——不,骑鹿(路)来的。”这些都是普通话里同音而很多方言里不同音的。当然这些都是很小的小事情,不过既然在这些小事情上不会普通话还要遇到困难,在大事情上就更不用说了。


方言地区的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练”字。懂得点发音的知识,对于辨别普通话里有而家乡话里没有的音,像zh-,ch,sh-和z-,c-,s-的分别,-n和-ng分别,自然有些用处,然而不多多练习,那些生疏的音还是发不好的。至于哪些字该zh-的音,哪些字该发z-的音,哪些字是n-,哪些字是l-,如此等等,更加非死记多练不可。有时候能从汉字的字形得到点帮助,例如“次、瓷、资、咨、谘、姿、恣”是z-成者c-,“者、猪、诸、煮、箸、著、褚、储、躇”是zh-或者ch-。可是这只是一般的规律,时常会遇到例外,例如“则、厕、侧、测、恻”都是z-或者c-,可是“铡”却是“zh-”。又如“乍、炸、诈、榨”都是zh-,可是“作、昨、柞、怎”又都是z-,这就更难办了。(这个例子碰巧还是有点规律,凡是a韵的都是zh-,不是a韵的都是z-。)


推广普通话引起怎样对待方言的问题。“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②普通话逐步推广,方言的作用自然跟着缩小。学校里的师生、部队里的战士、铁路和公路上的员工、大中城市的商店和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为了实际的需要,都会学说普通话,在一些大城市里,很可能在一个家庭之内,老一代说的是方言,第二代在家里说方言,到外面说普通话,第三代就根本不会说或者说不好原来的“家乡话”。但是尽管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方言还是会长期存在的。普通话为全民族服务,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服务,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很长一个时期。在不需要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排斥方言,事实上也行不通。甚至“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要学点各地方言,才能深人各个方言区的劳动群众”③。但是这不等于提倡用方言。比如用方言写小说、演话剧,偶一为之也无所谓,可不必大加推崇、广为赞扬,认为只有用方言才“够味儿”。普通话也是挺够味儿的。

 

①6世纪末,《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评比当时方音,说:“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他主要是讲书面语里的字音,而且不但“参校方俗”,还要“考覈古今”,所以他的评价不完全是根据实际形势,但是大概也是符合实际形势的。9 世纪的胡曾有《嘲妻家人语音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却道是天‘因’。”可见那时候也有公认的“正”音。

②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1958年1月10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

③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1958年1月10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

前文回顾

普通话:

《语言规划学研究》|史皓元“普通话”从何而来?—清官话、北京话和民初国语

语曰|普通话让你走得远,方言让你记住家

三部委:普通话普及率纳入地方扶贫工作绩效考核


大家小文:

从前有两个“通州”?赵元任谈汉语地名的读音|大家小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张志公谈语文规范化|大家小文

本期责编:段段

语标,你的语言风向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右下角,变好看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