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守奎:说汉字

语标 2021-03-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章黄国学 Author 李守奎

             匕

说 汉 字


文 | 李守奎


 阝               

                              廴              匚






汉字有其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先生学问大、境界高,对解释汉字的要求也高。距离陈先生说这话又过去八十年了,解释汉字文化的书没少出,但并没有形成一部部的文化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段文化热,好像不冠以“文化”就没了文化,“汉字文化”也应运而生。汉字被文化了以后,距离汉字本体越来越远,一字一部的文化史没见到,肆意的解读满世界飞。对于严谨的学者来说,许多汉字在文字学上连释读和构形还没解释清楚,哪敢奢谈文化史!对于不需证据就可演绎出高论的“大师”们来说,似乎距离“文化史”又远了一点儿。于是汉字文化陷入尴尬境地:懂汉字的人慎谈文化,讲文化的人不怎么研究汉字。我一直在想如何使精深的汉字研究走出汉字研究圈,成为公众的兴趣。公众有兴趣吗?当然有!不仅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我就见到好多事例,这里暂且打住。讲汉字不能离开学术,“去学术化”的结果是真没了文化,但太学术就远离了广大的读者,不适合在《美文》上刊发了,如何拿捏分寸,着实不易。我在这里斗胆说汉字文化,先定下个基本的调子:说汉字尽量切实,不说空话;谈文化力争平实,少说大话。希望能把汉字的精妙构思与文化内涵说得靠点儿谱。虽然没有那么多骇世惊俗的发覆解谜,妙趣横生,但万万不敢信口雌黄,误导好学。至于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文化史”,能力不及,暂且搁置。


既然是汉字文化专栏,就先试着说一说“汉”字,设几个问题作答。




一问:“漢”字凭什么简化为“汉”字?



“汉”是个简化字,简化字表硬生生把一个十一笔画的“”旁简化成两笔的“又”。为什么选择“又”来代替“”呢?一来是习惯,简化字习惯用“又”做记号,例如邓、观、权、鸡等,原来和“又”也没有一点儿关系。二来是与已有的文字不发生冲突,简化字之前,从古及今的汉字中没有“汉”这个字。汉字偏旁大都具有表意或表音等功能,例如“鸡”字中的“鸟”旁就表明鸡属于鸟类,“又”旁没有类似的功能,只有区别功能,我们称之为“记号”。繁体“漢”字右面的偏旁是个什么?要想说清楚十分麻烦,文化太厚重、太晦涩,一般读者也就没有兴趣了。这个偏旁在繁体字、小篆和西周金文中各不相同,学者们还在争论,学术问题一言难尽。遇到这种问题,我们暂且绕着道走。一来有些事情说不清,二来有些事情在一定的场合没必要都说清。真想了解“”的详情,可参阅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这里,我们对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就“简言之”:如果追根溯源,这个偏旁最早是有表音功能的,但星移斗转,字形有变,字音也有变,“”很早就表示不了什么了。看看《说文》的相关解释就知道汉代研究汉字的学者对此已经不甚了了,“”早就是一个记号了。从记号这个角度说,把它简化为“又”没什么不是。反正它们的功能一样,何必写得那么复杂。这也是简化字的合理之处。




二问:说完了“汉”字中的又旁,水旁还有什么好说的吗?



剩下的这个三点水大有“文化”可说,也是常识,大家了解一下也算不得刻意求深。汉字为什么叫“汉字”?因为使用此文字的主体是汉人。汉人为什么叫“汉人”?因为历史上有个国力强大、影响深远的朝代叫“汉朝”。历史上汉人与胡人相对应,胡人称汉朝域内的人为汉人,汉人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胡人。汉朝为什么叫“汉朝”?这得从刘邦建汉说起。秦末项羽、刘邦诸英豪纷纷叛秦,秦灭,项羽主导瓜分胜利果实,分封诸侯。刘邦灭秦有功,但有野心。项羽在鸿门宴上虽然没忍心杀他,但戒心还是有的,给他一块交通不便的穷地儿,省得出来闹事,这就是秦岭以南的汉中。汉中是秦故郡,汉水中上游流经其地,所以地名中就有个“汉”。刘邦据汉中立国,故国号曰“汉”。“汉”字很古老,西周早期铜器中已经见到它的踪影了,而且是确指汉水。


语言学家之所以把汉字称作表意字,是因为字形与所记录的语义之间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隐晦曲折,但深入其中,别有趣味。


字为什么叫“字”?也不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因为牵涉问题多且大,留待以后再说,我们这里只需记住秦汉以前汉字称“文”,大约从秦朝开始,“字”就可以指称汉字了。




三问:“字”前何时加了“汉”?



“汉”与“字”组合成词是很晚的事儿,以致《汉语大词典》都给不出辞例。我未做详考,就读书所见,早见于清末。汉字如果不和非汉字区别,称“文”、称“字”或称“文字”也就够了,没有必要在“字”前面加个“汉”来区分。南朝时期有“汉文”,与“梵文”对立,兼指汉字与汉语,“汉字”专指汉文字是我们的文字进入世界文字视野以后的事情了。“汉字”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族人区别于己族文字的称谓,最有可能的是日本。一来日语文字中有汉字,有假名,有区别称谓的必要。二来日本人编写的汉语教科书中很早就有“汉字”的名称了。第二种可能就是有留学背景的中国学者为了区别域外文字而使用过“汉字”。清末卢赣章、章太炎等学者都使用过“汉字”,这个称谓当时似乎没有带太多的感情色彩,我们从“字”前加的这个限定成分,看到的是学者们的宏阔气度与广阔的学术视野。


但不久“汉字”就坏了名声。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落后挨打,当时的读书人又着急又来气,找原因,找出路,找泄气的渠道,终于找到方块字的头上。五四运动前后使用“汉字”这个词语的人多了起来,但大都带有贬义,汉字野蛮、汉字有毒、汉字愚民等,汉字简直就是牛鬼蛇神!所以不带这种否定色彩的场合就避开这个刺眼的字眼儿,大都用“中国文字”来称谓。


中国大了,还有那么多兄弟民族文字呢,用“中国文字”指称我们的方块字显然不合适,所以还是“字”前加个“汉”更确切。


今天,“汉字”已经褪掉了贬义的色彩,成了一个学术术语。但愿我们不要矫枉过正,又融入太多的其他感情色彩。


[补记]现在“汉”与“滩”是形、音、义各不相同的两个字,从历史上看,最初就是一字异体。鄂君启舟节中的“灘”就是“汉”。

文章来源:《汉字为什么这么美》

李守奎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年版



本期责编:张打非

文章推荐 明明是非洲人,WHO 总干事怎么有个中国名“谭德塞”?原因竟然是… 《清平乐》热播,“乐”字到底读lè还是yuè? 地名奇趣|老北京地名,暗藏什么玄机? 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网络文化关键词)| 人民日报 世界读书日 | 语言规划、儿童语言、语言教育:李宇明教授编著的这几本书,你值得入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