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种语言的效率最高,是汉语吗?

李子 语标 2023-07-17

本文转自公众号:果壳

    学语言是极其痛苦的一个过程,但学会语言之后,比较语言之间的特点,就是极为有趣的一件事了,比如说,比较语言的“效率”问题。有时短短一句英语,翻译成汉语要解释好长一段;但反过来,一个汉语成语背后的含义,恐怕也要讲好一阵。究竟什么语言的“效率”最高呢?


    有人会说中文是最高效的语言。“同样的联合国文件,总是中文最薄。”“英语部分翻译成中文厚度减少1/3。”那中文的效率到底如何呢?


哪种语言最有效率我不知道,但上学时老师让买的字典肯定是我这辈子看过最厚的书|Pixabay


太长不看版


1.“高情景”可以提高语言“效率”。

2.“效率”与信息量的关系。

(1)不同语言中,词语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小不同。

(2)语言信息量的大小与交流融合有关。

3.没有真正的“高效”语言,相同时间内,不同语言携带的总信息量相当。


“高情景”可以提高语言“效率”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定义“效率”了,我们可以将一定字数内,表达内容多的语言称为“效率高”。中文一个成语背后一个故事,就被说成“高效”,实际上是有赖于语言的“高情境”。如果抛开那些情境,中文的“效率”就大打折扣了,特别是单论口语交流的时候。那么语言的“高情景”如何提高语言的“效率”?下面我们用几个不同国家的语言,举例说明。


01 中文


    中文的语法上相对简单,没有时态变化,类似于 he died 两个词,中文必须要说他“已经”死“了”才能完整表达含义。有人就要问了,我不能简单说“他死了”吗?当然,如果你有前后文、和你讲话的人都知道情况,靠语境是可以的。


    然而不论语境的话,“他死了”本身可以有很多含义


1.可以是过去完成式(他死了很久了;或者在提到的一个过去的时间点之前就死了)。

2.过去式(他已经死了)。

3.未来式(他死了,我就可以继承财产了)。

4.虚拟式(他死了,如果是癌症晚期的话)。


    这些在英语里面都有相应的语法结构来表达,而汉语则需要提供其它信息,或者依靠语境辅助


中文的一句“他死了”,可能就包括不同含义


02 日文


    即使以长著称的日文,也有高情境的时候。日文的动词变位有典型的黏着特征(即对时态或者含义的改变、会加在词句后面形成超长的结构),而且一个词需要好几个音节表达。


“初次见面,多多指教”

“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这么老长的20个音节的句子,初学者看了没有不头疼的。但是日语有的时候又可以极其精炼,熟了之后一个“どうも”(真是)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根据各种情景(以及对方的脸色)可以省略不少内容,一句“あの(话说)……”刚出口,懂的人就马上能够反应过来到底如何。实际上,高语境的语言的“精炼”,确是需要依靠上下文乃至交谈双方的举动来获取的,而不是语言本身。


日文老长的句子,总是让初学者十分为难|MIRRORZ


03 德语


    德语的一大特征,也是会用一个词(有时候是复合词)表示相当微妙的意义


    最有名的就是“egal”,混合了“不甚明白但无所谓”“爱咋咋地”“你快别说啦没意义的”的复杂含义,用起来那可是相当的上瘾。这个词来自于 17 世纪的法语,表示平等(égal)的,也就是说所有事情对我来说都“一样”,然而在德语的演进变化中,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为它赋予了情境含义,印证了德国人事不关己的刻板印象吧,但也给初学者一脸茫然的表情。


信息量在不同语言中的体现


01 信息量爆炸与没有信息量


    那么我们如果用“信息量”来定义 “效率”,又怎样呢?比如,以德语和拉丁语族(罗曼语族)各语言为代表的屈折语,一个简单的句子里能交代清楚时间动作人物性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比如我看对面的宅男同事今天打扮得容光焕发,我就感到很奇怪,就想随口问问。如果分别用中文与德文来表达,句子传达的意思会有什么区别吗?


中文版

“咦你咋这么好看呢?”

“和朋友吃饭。”


我心想:“这个回答很敷衍了事啊……”


德语版

"Warum bist du heute so hübsch?"

"Ich hatte Abendessen mit einer Freundin."


    于是我就可以心想了,“这,朋友是女性(Freundin)啊,还是一个(einer)单独吃,晚饭?!不过,是 hatte,已经吃过了诶,吃了晚饭之后还来办公室加班,这什么都没发生嘛,嘿嘿……”


在德语中,简单的一句“和朋友吃饭”就会包含很多信息|Vulture


    这种信息量爆炸的极致,《大西洋周刊》作者、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 John McWhorter 写了这么个高加索语言 Kabardian 的例子。


“他们看见我”。

“看”写作“sǝq’ayǝƛaaɣwǝaɣhaś”。


    这个词,不仅长,里面的信息量极其之大,强调了5个意思。


1.是“我”被看见;

2.“影响”到了我;

3.看见我的不止一个人;

4.是过去看见的;

5.而且被我亲眼确定发生(而不是觉得被偷窥)。


    对我们来说脑子要爆炸,但对于说这门语言的人,简直是日常。



    完全没有信息量的另外一个极致呢,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印尼语的一种方言 Riau


    举个常用的小例子:


“吃鸡”

 Ayam(鸡)makan(吃)。


    不过在当地土话里,Ayam makan 还能表示很多意思。


1.有人正在吃鸡;

2.鸡正在吃东西;

3.某只鸡正在吃东西;

4.鸡即将被吃;

5.鸡正在被吃;

……

    

    这让人窒息的歧义能力,必须要有上下文支持才行。这种语言要表达清楚一件事情,就得往多了说。


现在用中文,应该也会有歧义吧。


02 信息量大小与交流融合有关


    为什么有的语言信息量大、有的语言信息量小?这和交流融合很有关系。


    一般来讲,规则简单、单个语素信息量小的语言,产生于大量交流融合、平民大量使用的情景之下。很多洋泾浜语 [如“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 的语法结构都相对简单。


    以英语为例,实际上英语语法词格词性,都相对其他印欧语要简单。像德语3性4格外加单复数,变格都是需要查表,俄语语法中甚至有6个格。英语语法简单,主要是交流融合的原因。原来英语也是有词性词格,维京人杀进来了之后,把词性给抹了,词格也只留下了第三人称单数


德语语法十分复杂|linguaworld


    屈折变化的“高效”,对于想要习得这门语言的人来说,“效率”就太低了。汉语口语中简单的组词造句,跟文言文大相径庭,得益于平民层的大量使用;上面提到的印尼语(Bahasa),更是一种简化了的洋泾浜语或者克里奥语,方便人们交流通畅。高加索地带诞生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语言,也是因为高加索山区地形崎岖交流不畅,一个语言只有很少的人使用。毕竟,对于婴儿来说,语言没有难度之分,但是对学习者、交流使用的人而言,就不一定了。


果然,大人的世界很复杂|geralt/Pixabay


最“高效”?不存在


    那么,若是单纯定义“高效”是“在给定时间内表达的内容最多”呢?在这一点上,语言学家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没有真正的“高效”语言相同的时间内,语言携带的总信息量是相当的。


    多听几门语言就能发现,西班牙往往连珠带炮;而汉语呢,则是字正腔圆掷地有声。里昂大学的语言学家研究了了8门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和越南语),发现单个音节携带信息量最大的是越南语,最低的是西班牙语和日语。然而,西班牙语和日语如飞一般的语速弥补了这个不足。单位时间信息量的上限,或许跟人脑的处理能力有关。


日语的语速极快


    各个语言的使用者,都有把信息以各种方式揉进语言的能力。作为一个多语言者,在被各种语言折磨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多样性正是各种语言的魅力之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个语言都有自己的方式扬长避短,也在不同的时候凸显语言者们各自的习惯和文化。


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 不同语言的“谢谢”|flickr.com


    而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没有哪种语言学起来更简单——复杂到死的时态和词格,拗口的读音,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语境,母语者鞭炮一样的语速,不管是哪种语言,总要占那么一两个,学习之路漫漫啊!


作者:李子

编辑:Fangorn、锦衣Reload

往期推荐

1. 新媒体标题为什么喜欢用“这件事情”“这个问题”?

2. “前苏联”的“前”该不该加?

3. “杏坛”之“杏”不是“银杏树”

4. 就是说‘就是说’有了新功能?

 语标 

Yubiao_BLCU 

扫码关注我们


本期责编:小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