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加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
本文转自公众号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
作者: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1日第2331期语言服务是利用语言、语言产品和语言技术,为满足社会语言需求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应急语言服务是语言服务的一种,是在应急状态下提供的语言服务,特指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所进行的应急语言响应。由此可见,应急语言服务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4月28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京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翻开崭新一页,国家应急管理领域又增一支生力军。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些学者就曾提出“灾难语言学”的问题,建议根据我国易发生的灾情及多灾地区语言状况,编写各种灾情术语与日常用语对照手册。这些手册可用于救援现场,也可用于防灾教育。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批学者迅速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指导下,及时研制《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为援鄂医护人员、在华外国人士等提供多维度多媒体的应急语言服务,助力疫情防控。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以人民的安全幸福为工作目标,协调各方力量,旨在努力提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满足国家各种应急行动的语言需求。
应急语言服务有三大重要功能。一是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最重要的应急语言服务功能。应急语言沟通不仅需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也需使用汉语方言、民族语言、外语、手语、盲文等。应急语言沟通不仅需要使用口语和书面语,更需要使用网络媒体、融合媒体及各种语言数据与软件。这就需要国家具备一定的应急语言能力,其中包括语种能力和语言技术能力。二是语言抚慰。语言抚慰是借助语言文字、体态表情、数码符号、语言艺术等语言产品对相关个体与群体进行心理疏导,以避免负面情绪的滋生蔓延,或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状态。个体语言抚慰是针对特殊个体或少数人群的抚慰,抚慰方式多是“人对人”“面对面”。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于病人及其家属、一线疾控人员、社区志愿者,以及出现严重负面情绪的管控人员等,应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语言抚慰。个体语言抚慰的主要策略是认真倾听其诉说,与其产生共情,给予心理补偿和转移关注点等。群体语言抚慰是面向大众的。比如疫情期间,通过语言抚慰来鼓舞士气,稳定大众情绪,帮助大众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疫情防控,避免产生或主动消解负面情绪,保证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应急语情监测。应急语情监测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多语种+多专业”的技术来监测语言舆情,通过语情来预测突发事件、分析舆情状况、追踪热点话题、做好舆情处置等。目前,应急语情监测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将其打造为应急语言服务的一个重要信息平台。
应急语言服务发生在三大场域。第一,现场救援语言服务。现场救援是最主要的语言服务场域,在应急语言服务者难以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可通过应急语言产品来支援现场或指导现场。第二,社会大众语言服务。在信息高速快捷传递的今天,社会大众需要及时获取现场信息,以便于齐心协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第三,国际社会信息沟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应急处理,也需要注意用多种语言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以回应国际社会的善意关心,或避免误解与故意抹黑。
应急语言服务有三个服务阶段。其一,应急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在于语言沟通,但也须注意到语言抚慰。其二,事后阶段。这一阶段重在做好语言抚慰,同时要注意对应急阶段的语言服务进行复盘反思,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要及时将这些经验教训形成教程或法规,不断提升应急语言服务的水平。其三,平时阶段。应急语言服务为“应急”而做,但关键工作还在“平时”。首先,加强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教育与训练,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任国内外的各种应急事件。其次,加强一线人员的应急语言教育,使其具备应急语言服务的意识与常识。再次,加强对社会大众的应急语言教育,使国民具有个人应急的基本语言能力。最后,加强应急语言服务的专业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应急语言服务人才。
应急语言服务是个“行动概念”,需要在应急中发展,在服务中进步。应急语言服务也是个社会伦理学概念,相关工作者需要发扬志愿精神,心怀“国之大者”,为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仍存在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现象。我们向疫情防控一线的“大白们”致敬,向与疫情作斗争的人们表示慰问!愿疫情早日结束,岁月静好,海晏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