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中国设计家|书单
按:中国设计,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放弃”“崇西学日”后,很多现代设计师,开始“自我审视”“自我唤醒”“自我挖掘”,特别是近100年中国设计的墙墙角角,让我知道了很多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家”的前辈,我个人不喜欢说大事,就从很小的日常说起,介绍与之相关的书籍著作。
陶元庆
Yuanqing and Book Design
—
1893年生 浙江人
37岁寿终。天纵的才华,难逃的生活窘迫。去世因心力衰竭,我猜与现在的很多设计师类似,过度消耗才思心力,以至身体难支。早期学过很久的中国画,做过报馆的美编,后在上海学过西洋绘画。
鲁迅评价他的画作,“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是‘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所以,用米尺来量,是不对的。但也不能用清朝的营造尺,因为他又已经是现今的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这与我经常说的——深知传统但具有现代审美,很类似。
△《故乡》的封面,图与书的内容无关联,鲁迅极为喜爱这幅画,想以画为书封来留住这幅画,确实有远见的,不然也许我们就看不到。
《故乡》封面画的创作有段故事,某天他从北京天桥戏院看戏出来,对戏中人的形象有感,彻夜画出。他取绍兴戏《女吊》的意境,画出一幅半仰着脸的女子,把其中“恐怖美”中病态的因素删除,画中蓝衫、红袍、高底靴都来自古装戏,持剑的姿势来自京戏中的武生。
鲁迅听着这个过程后,说:“这样一气呵成,好像是偶然的,其实早就积累了素材,甚至已经有了初步的腹稿。那天晚上的看戏,只是最后的促成。写文章总要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才能写得深刻,生动。绘画也要这样,有功夫的艺术家大概都是这样的”。做设计也要这样。
△《民国设计文化小史》张黎 ,2016
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本专著记录这位传奇的前辈,只能从各种资料中的只言片语勾勒出这位天才设计师。《民国设计文化小史》有一个章节,记叙了陶元庆和鲁迅的设计往来。但此书有些久居学校的通弊,喜欢说正确的废话,所以建议选读,从43页读起。也就是讲述鲁迅与陶元庆先生日常的部分。
鲁迅
Luxun and Book Design
—
1881年生 浙江人
鲁迅先生说,“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寄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或者也许以这样的为质朴罢。但质朴是开始的‘陋’,精力弥满,不惜物力的。现在的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
可见设计落地的问题由来已久,后面评价“陋”很有启发,之前“匠人”精神泛滥时,手工手作井喷,但其实大多数是陋复归于陋,少有归于质朴者。
△《鲁迅与书籍装帧》1981
鲁迅先生那时也喜欢收集汉代拓片,取上面的装饰图案作为设计素材。比如《桃色的云》《心的探险》就是借鉴的汉代拓片。先生的字也是很厉害的,像《呐喊》《朝花夕拾》。
△《鲁迅与书籍装帧》内页
说个小段子,鲁迅给陶元庆去信说:“……《坟》这是我的杂文集,从最初的文言到今年的,现已付印。可否给我作一个书面?我的意思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
当天给别人的信中鲁迅说,“《坟》的封面画,自己想不出,今天写信托陶元庆君去了……近来我对于他有些难于开口,因为他所做的画,有时竟印得不成样子,这回《彷徨》在上海再版,颜色都不对了,这在他看来,就如别人将我们的文章改得不通一样”。
然后陶元庆完全不按要求,给鲁迅画了一个与“坟”绝对有关系的装饰,鲁迅竟也极为喜欢。现在看鲁迅当真是一个理想型的甲方,有品味、惜才、换位思考、有名,具体是否付委托费就没看到记载。
陈之佛
Chen and Graphic Design
—
1896年生 浙江人
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美术的留学生。对陈之佛先生的了解不是特别深,留作感兴趣的同学深入。
△《中国图案参考资料》陈之佛、吴山,1953
陈之佛先生在此书序中说:“远在十六七年以前,编者曾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图案的资料,想把它整理出来,并且已经摹写了一批图稿。以后不幸散失,荡然无存。那时也曾致力于整理中国的民间艺术,至今也是片纸不留……”从中可窥见战乱对文艺事业影响之巨。
△《中国图案参考资料》内页
书中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做了整理,铜器、陶瓷、砖瓦石刻、玉器、漆器等,限于当时的条件,质量并不太高,但仍可窥见一二。编者也说,一定避免机械搬用,避免泥古,要学其精神、风格、创作方法。现在看,能认识一二已经难得,遑论搬用、创作。
张光宇
Guangyu and Graphic Design
—
1900年生 江苏人
如果让我选一位中国设计大师,就是张光宇先生。1918年,张光宇先生就着手搜集、归纳国际设计、设计杂志、组织美术社拓展国人视野。1932年出版《近代工艺美术》介绍了中外的现代设计。可知当时中国设计正在稳步成型,但之后的中日战争把此过程终止了。
△《张光宇集 现代设计》唐薇、黄大刚,2012
1950s美术界“三张”,张光宇、张仃、张正宇。早在1952年,他就为北京王府井的和平宾馆做了vi,设计了标志(下图中蓝鸽)和一套茶具餐具,并从logo延展出绿彩描金的云鸽纹的识别符号。最为人熟知的动画《大闹天宫》,其中的人物美术设定就是张光宇先生晚年的作品。
△《张光宇集 现代设计》内页
编者在序中说,“本书中看到的只是张光宇先生能够确认的很小一部分,他还有许多设计作品,如今连图片都没能留下。”听起来很伤感和惋惜,很多先辈的心血都因战争、运动而散失,也因此近代中国设计出现了大空白。这也是我决定出版设计书籍的一个原因,很多当时的想法、作品、文献,当时也许不算什么,但之后也许会成为研究的素材史料。
钱君匋
Juntao and Book Design
—
1907年生 浙江人
我们经常分享的民国字体设计,其中很多来自钱君匋先生的装帧作品。他与陶元庆先生同在丰子恺、陈抱一门下学过西洋油画,陶元庆可说是钱君匋书籍装帧的启蒙。
△《钱君匋装帧艺术》钱君匋,1992
钱君匋先生曾说,“我最初学习图案,试作书面,因为当时所有的参考书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不知不觉间受了日本的影响。”可见中日文化上不可避免的此消彼长的影响。如今仍在进行那时未完成的蜕变,预感慢慢情况会反转了。
△《钱君匋装帧艺术》内页
但那时国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基础修养要高,书画篆刻都多少略通。所以现在看那时的设计,即便是借鉴,也是有很重的中国口音、韵味,也就是中国风格。
* * *
点击重温旧文
* * *
致 力 于 文 字 の 設 計 と 研 究
微 信 公 号 :z u o t y p e
—
左 佐 工 作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