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奖科技史中的一些遗憾

midu8801 2020-10-13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对于科学家也是一样的,即使你做出了诺贝尔奖的成绩也不见得你就能得到诺贝尔奖。


两年前过世的华人生化学家钱永健,于2008年因为对绿色荧光蛋白的革新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其实,荧光蛋白基因的克隆,是一位叫Douglas Prasher的学者完成。


很多人觉得他也应有实力染指诺奖。无奈此人科研运气不佳,申请科研经费失败,实验室关门,课题组散伙。


在评奖的那一年,Douglas Prasher已离开科学界多年,在一个机场开大巴,当然也就不在评委考虑的视野之内了,不管他贡献有多大。

 


中学的钱永健就是学霸


话虽如此,一个领域的开拓者,在做出惊人成就后,多年来湮没于世不为人知,而后又因机缘巧合重新登顶并名垂青史的故事,也不是没有。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有”遗传学之父“美誉的孟德尔,他是19世纪捷克一个修道院的神父,业余时间在修道院花园种豌豆玩,揭示了著名的生物遗传两大定律,但孟德尔并非当时科学界的主流人物,他的发现没人感兴趣。


不过,这个人倒也是持之以恒,坚持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留下了一点历史记录。

 


孟德尔:一个种豌豆的人,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去世多年之后,到了20世纪初,有三位大公无私的欧洲科学家,碰巧做了和孟德尔一模一样的试验,得出了一模一样的结论,他们在写论文时查阅文献,在故纸堆中发现了孟德尔的旧作,哎呀呀惊为天人,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的再发现”,他们在孟德尔在去世多年后把他推上了“遗传学之父”的宝座。


而这三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科学家,反而在科学史上默默无闻了。不信,哪怕是专业人员,你们有谁听到过DeVries, Correns and Tschermak的名号吗?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三位大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也许有人说,这些例子已经年代久远,如今人心不古,甘把荣誉拱手让人的德行,再也没有了。


其实也不尽然,再举一个例子,大分子结构鉴定有一个重要手段,叫做“质谱技术”,这个技术在2002年得到诺贝尔化学奖。


原理是, 用激光撞击蛋白质大分子,使之气化,并分裂成带电荷并且质量不等的碎片,被检测器收集分析,从而推算出大分子的质量结构。


这个奖的一个得主是日本44岁的田中耕一,消息传来,全球新闻界都围着几位日本的学术权威问,这位堪称日本骄傲的青年才俊是何方神圣?


结果这些老爷子都是一脸懵逼:“田中耕一是谁,没听说过啊”!原来此人是一个典型的三无人员,无学位(无博士硕士学位), 无职称(在公司多年不升职),无论文(多年科研生涯只有一篇文章,结果就是这一篇文章让他金榜题名),人生的最大乐趣就是做试验。

 


小职员也有春天:田中耕一


有人说田中耕一只有一篇文章就被诺贝尔奖委员会给“挖”出来了,可见苦心人天不负。


但是,这种看法,未免太简单了。当年的田中耕一,英语不好,不写国际文章,很少出国开会。


不过他还是在日本一个国内会议发了一个简报,提及了他的技术革新。而此时日本强大的科技翻译服务体系显示了威力,田中简报的英译被德国学者Franz Hillenkamp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看到,颇受启发,依此改进了自己的技术,并发函要求合作。


Franz Hillenkamp在此后的自己的一系列论文中,毫无保留慷慨大方地引用田中那本来影响度不高的作品。


当质谱技术被放到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案头,评委们根据德国人的索引,顺藤摸瓜找到了田中耕一,认定质谱思想的“原创”,来自这个日本三无人员把蛋白质分子“气化”的革新。


可以说,田中得到承认,除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也要归公于德国科学家Franz Hillenkamp的知恩图报大力引荐。


但是这样一来,技术更完善,业界名头更响的德国人,却与诺奖失之交臂了。再联想到那三个“重新发现孟德尔”的科学家,我们也许得到一个结论:好人做不得。

 


和诺贝尔失之交臂的实诚人:Franz Hillenkamp


此外,学术界还有一个不那么科学的行规:发表了诺贝尔奖级别的文章(生物类),得奖的是名字排在作者列表中最后一位的那个(老板), 而排名第一的(研究生或博士后)没份。


1993年的诺贝尔奖揭晓后,华人圈流传一个说法,“华人科学家周芷痛失本来名至实归的诺奖殊荣”,他们谈论的是这样一篇论文:


Chow, Louise T.; Gelinas, Richard E.; Broker, Thomas R.; Roberts, Richard J. (1977).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Cell. 12 (1): 1–8. doi:10.1016/0092-8674(77)90180-5. PMID 902310.


这篇文章论证了真核生物染色体基因中有功能不明的冗余区段,需要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将其切除,才能得到成熟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片段,俗称”断裂基因“,奠定了1993年诺贝尔奖的基础。


周芷(CHOW)作为首席作者,肯定居功至伟,不过,最后获奖的是排名最后的实验室老板ROBERTS RICHARD, 而不是她,这也是学术常规,华人也许感到遗憾,但谁也不能真正抗议什么。

 


做出诺奖水平的周芷,后来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


但是这样的学术行规,有没有什么特例呢?也有,2004年诺贝尔生理奖获得者,女科学家LINDA BUCK, 她与当年的导师Richard Axel因为发现并鉴定了动物嗅觉受体而共享殊荣。


据说,LINDA BUCK在老师的课题组做博士后的时间长达十年,这是珍贵如大熊猫的师徒分享殊荣的罕见例子。

 


Linda Buck & Richard Axel,师徒双双捧诺奖还


纵观科技史,不管是技术的革新,还是领时代风骚的科学家,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生物技术一直是诺奖的大热门,美国科学院院士颜宁也就是前一段时间颇为热闹的女科学家颜宁的看家本领,是把蛋白质纯化出来,在溶液中浓缩并析出晶体以供分析。这个技术有两大缺点,第一,蛋白纯化不易,第二,蛋白晶体并非在其生理环境中存在。


而伟大的冷冻电镜技术,是把整个体系囫囵吞枣一冻,然后用高能电子扫射,从而解出栩栩如生的照片。如果说蛋白晶体衍射是在照相馆中照静止大头像,那么冷冻电镜就是捕捉人在真实生活中的动态美照。


这项技术,已于2017年荣膺诺贝尔奖,蛋白质晶体衍射的专家们,包括颜宁院士们,恐怕是要坐不住了!虽然是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不足以包打天下,更别说诺奖,因为这个领域诺奖发的太多了,颜院士的成就还算不上划时代,只能说是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的一个新阶段。


 


冷冻电镜


1993年,生物界出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在海外很高知名度的阎先生在《细胞》杂志发表了用“野路子”揭示的葡萄糖转运子结构,突变了葡萄糖转运子蛋白所有的快五百个氨基酸,工作量虽然极大,但毕竟是几年的时间内完成;


第二件大事,就是MICHAEL SMITH因发明蛋白质定点突变技术而获得当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生物技术发展之神速,MICHAEL SMITH的定点突变技术发明70年代,当时是汗牛充栋苦熬久战才能给分子引入一个突变体,而短短二十年后,阎先生就能上百上百地给蛋白质制造突变,从而推导大分子结构了。

 


他的蛋白突变技术,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代生物学家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闲着没事给天然蛋白分子引入突变?


这就不能不谈到另一位科学大师鲍林。大家也也许知道非洲有一种镰刀型贫血症,在缺氧的时候,病人红细胞内的运氧机器,一种叫血红蛋白的分子就发生变形聚合,从而连带整个红血球扭曲成为镰刀型,造成溶血甚至死亡。


这种机理是鲍林所揭示,后来有一位人称“分子医学之父”的Vernon Ingram,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确定了这种不正常的血红蛋白是由于一个单一的氨基酸的不幸改变。

 


蛋白结构大师鲍林,晚年思想有点跑偏


正常血红蛋白,和非正常的镰刀血病血红蛋白,有一模一样的长度,差别就是那一个氨基酸的变化,那么这一个位点的变化,就必然是这个分子病的机理。


不过,追求完美的人类,并不满足于这样的逻辑必然,他们认为,如果能在一个正常的血红蛋白中,人为地制造一个和病理蛋白一模一样的突变,而这个人造蛋白又能够重现镰刀细胞的病态,那才算是斩钉截铁毫无争议地证实了鲍林的科学假说。


我们已经知道,人为制造蛋白突变的壮举,在70年代被MICHAEL SMITH实现了,这距离鲍林和Vernon Ingram的开拓性工作,又是20年。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揭示镰刀细胞溶血症的分子机理这样的划时代发现,必得诺贝尔奖。


可是一查资料,并非如此。这里面也许有一个啼笑皆非的原因,鲍林大师是科学史上数得着的天才人物,他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两次相隔才八年,而且两次都是独占。


所以,当人们评估他的血红蛋白突变工作时,不免带上了有色眼镜,说总不能给你三次诺贝尔奖吧,还有别人巴巴地等着呢!


可见诺奖确实并非公平,有时也会搞平衡,当然会平衡掉一些天才人物,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同时期的优秀科学家太多了,成果太多,对个人来说也许不很公平,但对人类来说却是好事情,毕竟很难有绝对的公平,但历史会给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以合适的评价的。


没有拿到诺奖,这样一来,这个成就就被低估了,同时受连累的,还有Vernon Ingram, 他一辈子一次诺奖也没到手,可怜见的!

 


他奠定了分子遗传病的基础,应得诺贝尔奖,但是没有。


这个鲍林还有一个趣闻,就是他晚年忽然不知何故性情大变,钻上了牛犄角尖儿,并无严格医学训练的鲍林,开始长篇大论论证大把大把吞维生素C能治疗癌症。


到现在,他的那些理论和试验,都被证实由于设计不严谨而被推翻了,鲍林的VC治癌也成为了天才晚节不保误入歧途的一个例子,就好像钱学森耄耋之年忽然信仰特异功能一样。


再联想到最近震惊世界的水氢发动机,即使能拿到诺奖的大师们也会迷惑自己,巨匠还相信特异功能,甚至牛顿还研究上帝呢,那么我们对划时代的水氢发动机也可以释然一些了。


唯一不能释然的是,大师们是真心相信并亲自以身验证自己的思想学说的,而有些人却是心怀罪恶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刻意而为,欺骗吃瓜群众的;更令人不齿的是另一些人助纣为虐,掌握公器而挥霍公帑,这些人的作为何以能在当下再三横行,完全无视人民群众日渐提高的科学素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深思的!


------------------------


由于一篇文章谈及了某些大佬996的言论,遭到了投诉直接永封了原来的账号,吃瓜群众说话不易,敬请关注本新账号,添加个人号:


lily71806


防止失联!为了防止失联,开通了张老师读者微信群,加上面个人号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好友入群,大家一块交流!



张老师新公众号:canada-zh ,及时关注,也可扫描下面二维码添加。



往期文章:

川总要解密一件大事了!

手机操作系统的水有多深?不是谁都能做的

美国的中产正在不断下流

川总禁令对产业链的影响

特朗普一定能连任吗?未必!

美元指数突破100意味着什么?

川总通俄门调查反攻,开始调查穆勒

鲁迅笔下的人物放在今天都是网红!

美国自身的传统:热爱战争

契约精神和流氓精神(图)

纳粹德国的戈培尔到底死了没有?

解读斯金纳所说的前所未有的较量(一)

不同文明对待“战争的不同认知”(二)

不同文明对待“战争的不同认知”(一)

西化的引领优势已经走到尽头,但现代化还要继续!

中华文明史上的士的权力演变

川普的做事方式让人无法猜测

西方社会的工会己经成为贵族工人

令和已来,回看日本历史与文化(图)

世界依然如旧委内瑞拉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即便你有那个命,你未必就是干那个事的料!

特郎普的遭遇说明美国真的走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美国经济现在到底怎么样?

美加为何不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

悲惨的委内瑞拉(六)

悲惨的委内瑞拉(五)

悲惨的委内瑞拉(四)



---------------------------------------

 

 

鱼油和辅酶是加拿大最著名的健康产品,出国的人回国都是大包小包带回,是赠送亲友的佳品。辅酶鱼油综合在一体,一瓶两功效相当于两瓶,心脑健康 双重功效 降低胆固醇 甘油三酯,提供保证身体健康的EPA和DHA的来源,有助于降低血清甘油三脂/三酸甘油酯,有助于支持和维护心血管健康,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保持健康的胆固醇水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