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第一个改革者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下)
缘何首抓农业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围绕巩固自己政治领导地位的争斗过程中,之所以很快赢得人心,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首先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样做不是出于他对农业的特殊爱好,而是由当时苏联客观情况决定的。
赫鲁晓夫上台时面临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战后苏联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问题上,而是集中精力抓城市的重建与工业的恢复。
苏联农业制度特别是集体农庄制度方面存在的严重弊端,在战后也没有进行改革。
这些因素导致在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农业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苏联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从1913年至1953年都没有什么提高,其产量仅是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
马林科夫在1952年召开的苏G十九大报告中,宣布苏联粮食问题已彻底解决:“今年(1952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80亿普特,而最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无可改变的解决了。”
1954年1月22日,赫鲁晓夫给苏G中央主席团的信(题为《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中集中反映了他的看法:“进一步研究农业和粮食收购的状况表明,我们曾经宣布粮食问题已经解决,这是不完全符合国内粮食供应的实际情况的。”
“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留给农庄的谷物饲料尤其少,而没有谷物饲料,畜牧业就不可能急剧发展。”
苏联农业问题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已不能从十月革命前的历史中去寻觅原因了。
1955年3月18日,赫鲁晓夫在萨拉托夫市举行的东南地区各州农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沙皇俄国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东西。但是,同志们,自从苏维埃政权成立以来,已近三十八年了。因此,再往尼古拉二世身上推诿,该觉得可耻了,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农业严重落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特别是农业制度严重弊端对农业发展的制约,也有具体的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破坏。如长期以来,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剥夺农民;违反物质利益原则,对农产品实行高征购和低价的政策;对农村的个人副业缺乏稳定的政策等。
赫鲁晓夫执政后,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既涉及农业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农业政策。这一时期农业改革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
以扩权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计划体制改革。在斯大林逝世前,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计划安排得死死的,极大地束缚了农庄、农场的主动性。
1955年苏G通过了《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这次农业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农业计划工作以商品产量为出发点,大大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即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
二是农业计划制定的程序作了改变,即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任务,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定计划;
三是计划计算的方法也作了改变,把过去按种植作物的公顷与饲养牲畜头数的计算方法改为按农产品、畜产品数量进行计算。
以提高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改革。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是剥夺农民的一种重要手段。
斯大林逝世时,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的问题已异常突出。如农产品收购价格,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每公斤谷物为4—8戈比,而这一收购价格是在1927—1931年间规定的。
集体农庄按照这种价格交售了谷物总收获量的20%左右以及几乎全部的畜产。这样,农庄交售产品所得的收入还不够补偿生产费用。许多农庄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
赫鲁晓夫执政后,为了调动农庄、农场的生产积极性,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提高了农畜产品价格,从1953年到1963年,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
其次,实行统一的国家收购制度,1958年6月,决定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机器拖拉机站实物报酬制,实行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收购价格,这种价格比义务交售价格提高了两倍;
在取消义务交售制与机器拖拉机站实物报酬制前,逐步放宽农产品义务交售的定额和最后取消义务交售制。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使农庄收入大大提高。1953年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的收入为41.4亿卢布,1960年为14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
据有关材料,1952年—1962年期间,苏联全国集体农户的收入增长了2.9倍。
积极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苏联农村的个人副业是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主要是指农庄庄员、农场职工和农村其他居民耕种宅旁园地与自养牲畜、家禽等家庭副业。
长期以来,个人副业在苏联农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赫鲁晓夫上台初期在个人副业的管理方面,实行积极鼓励的政策。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主要内容是:改变为集体农庄进行生产技术服务的现行制度,逐步把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理站,并逐渐过渡到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解决的问题有四:最为重要的是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难以解决的“一块土地、两个主人”极不协调的农业管理制度;
其次,使得土地的主要耕作者——集体农庄与生产工具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制度上促进和保证以扩权为主要目的的农业计划制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中,推动农业与工业之间主要以商品交换形式的经济关系,从而扩大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范围。
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制度。苏联集体农庄在1956年之前,一直实行自1931年开始的按劳动日计酬的制度。
这一报酬制度有明显的缺点:首先,农庄成员按劳动日得到的报酬一般要等到经济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
这就是说,在一年内庄员没有任何固定收入。另外劳动日的报酬值随着年景好坏而波动,因此,庄员也不清楚一个劳动日能拿到多少报酬,当然更不知道经济年度结束时能获得的总收入是多少。
这种付酬制度减弱了农庄庄员对劳动结果的兴趣,也就不会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农业的发展。
其次,由于农活繁多,十分复杂,很难使劳动记分标准定得合理与科学。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总结许多农庄已采取的更先进的付酬制度基础上,苏联于1956年决定改行按庄员在公有经济中所做的全部劳动日发给预付款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然后按月预支报酬,到年终结算。预付款由货币与实物两部分组成,集体农庄要建立滚存的货币基金和粮食储备。
货币预付基金的来源是25%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和50%的采购预付定金。为了保证每月的预付款能兑现,苏联国家银行对货币预付基金的上述两项来源列入特别往来账户,这笔钱只能由农庄管理委员会用来给农庄庄员发放预付款和按劳动日进行分配。
这次改革虽然有利于克服按劳动日年终支付报酬的一些缺点,并对提高农庄庄员的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但改革之后的庄员付酬制度其基础仍是劳动日,因此,并没有解决庄员的报酬所存在的不稳定和无保障的问题。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为了摆脱国家面临的农业严重落后状况,使农业有较快发展,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除了对农业制度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外,还在发展农业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
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垦荒、扩种玉米与畜产品产量赶超美国这三大政策,可称为推进农业的熊熊燃烧的三把火。
这三大政策本身,并不属体制改革的内容,却与农业发展和农业制度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在研究赫鲁晓夫上台后的农业制度改革时,也有必要关注。
岁月悠悠,历史轮回,关注分享留下你的印记!
-------------------------------
关了一星期终于解封了!!!
-------------------------------
写历史比较敏感,难以把握,防止失联请关注!可以加张老师聊史个人号:
lily39679
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备份一下防止失联,有些文章发不了就发下面号朋友圈了。
(张老师海外聊史公众号:HISTORYCA,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长按二维码关注张老师海外聊史公众号:HISTORYCA,每天更新历史
---------------------------------------
糖尿病的福音!加拿大Webber Naturals研发的肉桂胶囊,给受高血糖困扰的亲们带来福音,【韦伯天然肉桂精华】也是北美糖尿病协会推荐的一款专门为糖尿病准备的保健品!肉桂精华作为一种天然的降糖活性成分,能够改善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活性,从而起到平衡血糖的作用。适用于高血糖,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偏高的中老年人群,一瓶60粒,每日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