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百科词条(稿)】罗常培
罗常培
英语术语:Luo Changpei
学科主编:刘丹青
分支学科:音系学,音韵学及诗律学
分支主编:张洪明 副主编:曾晓渝
罗常培(1899-08-09~1958-12-13)
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字莘田,别号恬庵,满族,北京人。1919年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先后在西北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6年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4年赴美国讲学,1948年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兼任该校文科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
罗常培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设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音韵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做了大量的音韵学著作译介与学科普及工作。自高本汉发表《中国音韵学研究》之后,罗常培与赵元任、李方桂共同把这部书以及作者的学风、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使中国语言学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后为普及音韵学知识,还写了《北平俗曲百种摘韵》(1942)、《中国音韵学导论》(1949);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创办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这一系列工作使一向被视为“绝学”的音韵学为更多人所了解。
②对中古音系的构拟作了探讨,修订了高本汉中古音研究的不足。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结论不十分妥帖,罗常培写了《〈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1931),又利用梵汉对音材料写了《知彻澄娘音值考》(1931)、《梵文腭音五母的藏汉对音研究》(1932),并根据敦煌出土的汉藏对音材料写了专著《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这些著作中的观点或者广为学界接受,或者引发了对中古音的深入讨论,使中古音的研究格局更为宏阔深入。尤其是他对于对音材料的使用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典范意义。
③对等韵学的术语作了科学的界定分析。等韵学所用术语含混费解,不便学人使用。他写了《释重轻》(1932)、《释内外转》(1933)、《释清浊》(1935)加以解释。罗常培的一系列工作使韵图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大为减轻,其文章中的结论引起后来学者的热烈讨论,等韵学开始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④对近代音进行全面探索。为填补《切韵》以后到现代音的空白,他写了《中原音韵声类考》(1932)、《蒙古字韵跋》(1939)、《王兰生与〈音韵阐微〉》(1943)、《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1930)等著作。这些论述对于扭转乾嘉以来的传统音韵学研究重古音轻北音的偏颇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开创了近代音研究的局面。
⑤搜集编纂了丰富的音韵学研究资料。他曾主持编印《十韵汇编》(1935)和影印《通志·七音略》等音韵学书籍,前者直到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出现之前,都是中古音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为弥补古音史研究的欠缺,他与周祖谟合著了《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1958),书中所载韵谱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在此之上得到的结论也填补了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之间的空白。
罗常培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中古音、近代音、等韵学、番汉对音等,几乎涉及音韵学的所有门类,成果斐然。同时他在方言、民族语、文化语言学等领域也做了不少开拓性工作。罗常培著的《厦门音系》(1930)、《临川音系》(1940)、《语言与文化》(1950)至今都被视为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为汉语方言学、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研究填补了许多空白。罗常培的工作涉及音韵学、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学诸方面,不少具有开拓性意义。他奠定了音韵学、方言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指明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是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家。
参考文献:
罗常培 《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
白吉庵 《罗常培传略》,《文献》,1983(1)。
(俞敏撰 倪博洋、曾晓渝修订)
>>>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
今日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长按指纹,识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