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赋能视角下的平台型业务发展理论及成熟度分析体系

国网能源研究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当前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快速发展,“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深化,能源消费领域也在加速变革,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能源电力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新业务新业态探索,培育新发展动能。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聚焦能源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商务拓展战略研究,构建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实践路径、设计模型与方法论,研究各类新兴业务商业模式设计与发展路径。本专栏围绕商业模式、新业务发展、消费新模式、典型商业案例等,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能源互联网具有广泛紧密连接和价值外溢的特点,可以发挥对外实现共享和赋能潜力作用,推动平台型业务的科学发展和生态的构建。平台型业务发展一般经历三个典型发展阶段,即交换链接、融合感知、生态引领。本文基于对外赋能、价值网络和VCUA环境理论,构建了平台型业务发展“三螺旋”模型,用以解释环境基础、赋能能力、关键要素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与业务发展所处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为准确判别业务发展程度,探寻发展方向,提出平台型业务发展成熟度分析模型,从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市场拓展、平台生态构建、平台效益产出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赋能视角下的平台型业务发展理论及成熟度分析体系

执笔人:刘林、王雪、李苏秀

(国网能源研究院 能源互联网研究所)


      一、平台型企业与平台型业务的内涵

      平台型企业是指具有双边市场(双边平台)特征、以撮合交易或信息交互为目的并以此获利的企业。具体来说,基于特定的双边市场(双边平台),平台型企业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与资源交换、交易撮合等交互的场景与环境,从而达到供需双方匹配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价值共享等目的,而平台拥有方自身则通过平台化发展,通过实施相应的平台发展战略,以建构平台型生态系统为目的,使网络效应极大化,以期获得更多用户。

      平台型企业以平台为基础开展各类业务,实现企业整体的平台化发展。在发展初期,可能并不具备平台型企业的全部特征,而是先利用条件成熟的业务进行平台化发展,逐步完善平台战略,形成了部分平台型业务。因此,平台型业务就是打造一个多群体共同享用的业务生态环境,通过赋能使得参与主体能够充分实现自身能力提升、业务增长、价值实现,应用网络效应促进平台企业与平台参与主体价值共享的一种战略性业务

      平台型业务具备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存在大量参与主体的双边市场,能够形成一定的网络外部性。参与主体众多、双边市场形成等才能够更大程度、更大效益地发挥平台交互的目的。同时,平台网络外部性,使得平台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双边市场主体的参与程度,从外向内地倒逼平台企业增强其开放性,形成与平台双边参与者协同发展的体系。二是参与主体进行产品、信息、资源、交易等某个方面的交互与匹配,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平台的参与主体均是带有各种交互的目的而加入的,通过平台的连接交互功能及其一定的“游戏规则”,供需双方可以实现精准的需求匹配,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三是产品和信息不全部归属于平台拥有方,平台拥有方以平台建设管理者为主要身份。平台拥有方主要作为平台建设、管理与服务方,一般不直接提供产品与信息,而是利用自身技术、资源优势,发挥赋能主体、撮合交易、交互信息等服务功能,从中抽取佣金和平台管理费用。部分企业会将平台型业务与自产或自营(如京东)进行整合开展平台的运营。

      二、赋能视角下的平台型业务发展理论

      1. 平台业务发展的三大支撑理论分析

      一是对外赋能理论,对外赋能指经营主体在实现了自身能力的迭代优化前提下,通过服务模式的延展实现业务增长,进而回补自营业务需求的方式,其核心是通过赋能实现价值的回流,其关键是企业是否具备赋能能力。

      二是价值网络理论。价值网络指在不同市场主体、不同产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之间,形成的价值创造、交换和转移的网络。网络中价值创造从提升供应链效率为主转变为网络协同为主,价值网络中不同行为主体需要更加主动地进行创新,并与其他相关主体进行互动合作以开展价值共创。

      三是VCUA环境理论。重点描述环境的不稳定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对赋能能力、业务关键要素的作用机理。

      平台型业务发展一般经历三个典型发展阶段,即交换链接、融合感知、生态引领。在复杂的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价值网络中,平台型业务发展需要大幅提高自身对外赋能能力,并据此正向提升业务关键要素,进而提升发展基础,影响外部环境,实现价值回流。

      2.平台型业务发展“三螺旋”模型

      基于对外赋能、价值网络和VCUA环境理论,构建了平台型业务发展“三螺旋”模型,用以解释环境基础、赋能能力、关键要素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与业务发展所处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平台型业务发展“三螺旋”模型

      一是环境基础、赋能能力、关键要素三者互相影响促进,螺旋上升。环境要素的正向改变促进业务赋能能力的提升,推动业务重构关键要素,而关键要素的重构又为业务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如数据的质量及覆盖范围将促进业务赋能能力的提升,从而带动关键要素重组,进而带来数据质量、规模、价值的提升等。

      二是多要素共同作用实现平台型业务的阶段跃升。平台型业务发展在环境基础、赋能能力、关键要素三者共同推动下从某一阶段向高阶段跃升。在跃升过程中将有两种增长,分别是结构性增长和战略性增长。结构性增长是推动实现战略性增长的重要基础,战略性增长是实现平台型业务阶段跃升的前提条件。

      三是平台型业务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各不相同。业务不同阶段的赋能能力、关键要素和环境基础(环境发展的程度变化)各不相同,见表1。

表1  平台型业务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能力、要素及环境

      三、平台型业务发展各阶段的成熟度分析

      为准确判别各业务发展程度,探寻发展方向,提出平台型业务发展成熟度分析模型,从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市场拓展、平台生态构建、平台效益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

      平台资源管理维度:判别平台业务具备的各方面基础能力,是平台赖以生存和深化应用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应用管理、数据管理、接口管理等方面。

      平台市场拓展维度:判别平台业务在市场中的发展情况,反映其所处市场中的地位,主要包括市场空间、用户规模、覆盖领域、市场份额等方面。

      平台效益产出维度:判别平台业务的经营状况,是否高效地发挥价值,反映其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营业收入、业务利润和生态系统总体收入等。

      平台生态构建维度:判别围绕平台业务的生态体系是否建立,是否完善,反映其内外融通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治理规则、标准体系、生态系统估值等。

      结合平台型业务的三个阶段,上述各维度在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侧重点和推进程度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

表2  平台型业务各阶段发展成熟度分析重点



作者介绍


刘林,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主任工程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管理咨询师、注册咨询师,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商业模式创新、国际能源等研究。曾参与编写起草国家促进智能电网发展指导意见、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配电网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主笔编写出版《世界能源清洁发展与互联互通评估蓝皮书》等著作;多次获得国家能源局软科学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

王雪,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商业模式创新、国际能源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委托的重大课题30余项,主笔编写出版《国内外能源互联网发展分析报告2019》等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

李苏秀,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中级研究员,工程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业竞争力、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项目,承担与主笔国家电网公司委托的重大课题与研究项目等十余项,曾获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创新奖、科技进步奖、软科学成果奖等。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简称互联网所)于2015年7月份成立,主要负责能源互联网市场分析及技术经济研究、能源互联网发展政策与战略规划研究、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运行、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研究、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及市场分析、国际能源政策及战略研究等。互联网所内设国际能源政策研究室、物联网经济研究室、综合能源研究室,共有19名员工,平均年龄34岁,其中博士12人,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专业覆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法学、计算机科学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班组”、“国网能源研究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基于流量思维的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商业模式设计与思考

【能源互联网洞悉】全球能源研究统一平台应用情况

【能源互联网洞悉】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城市开发路径研究

【能源互联网洞悉】城市智慧能源系统发展模式分析

【能源互联网洞悉】我国各类电源发展展望

【能源互联网洞悉】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非入户式负荷分离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分析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全球能源治理制度的变革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数据经济时代财富分配问题探讨

【能源互联网洞悉】P2X技术体系发展概述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