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能源互联网赋能相关行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探索研究——以绿色智慧物流为例

国网能源研究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当前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快速发展,“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深化,能源消费领域也在加速变革,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能源电力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新业务新业态探索,培育新发展动能。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聚焦能源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商务拓展战略研究,构建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实践路径、设计模型与方法论,研究各类新兴业务商业模式设计与发展路径。本专栏围绕商业模式、新业务发展、消费新模式、典型商业案例等,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能源互联网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可助力相关行业潜在效益挖掘和转型提升。四川中电启明星公司在绿色智慧物流、赋能物流行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团队与中电启明星公司就绿色智慧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多次交流研讨,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驻点调研,结合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对这一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典型创新案例进行剖析。本文深入分析绿色智慧物流业务发展情况,总结绿色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并分享相关经验观点。绿色智慧物流是以城市配送物流为切入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桩、车、货”智能匹配的平台,提供新能源物流车辆充电、撮合交易、运力共享、物流园区综合能源等服务的综合新业态。绿色智慧物流将物流和电力两个看似平行无交互的传统行业,在能源互联网的催化下,实现了跨界+融合,为城市物流配送行业生态赋能,解决新零售增长带来的物流井喷与城市交通压力和污染排放治理的矛盾,对发挥能源互联网生态价值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能源互联网赋能相关行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探索研究——以绿色智慧物流为例

执笔人:赵留军、刘林、王雪

(国网能源研究院 能源互联网研究所)


      一、绿色智慧物流概况

      发展背景:绿色智慧物流是在物流城配市场不断发展,车辆绿色化导向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首先,城配物流市场空间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多频次、时效性强的城配需求日益增长,预计到2020年,城配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同时,政府大力推进新能源物流车发展,成都、郑州、南京等重点城市2020年以后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80%,新能源物流车的潜在市场空间可达200万辆。并且,城配物流混乱、新能源物流车充电难的痛点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城配物流车辆运营混乱、拥堵问题严重;新能源物流车充电难,车货信息匹配弱,单车利用率低,平均装载率仅52%。

图1  绿色智慧物流示意图

     主要实践:一是布局充电场站建设,打造智慧物流网络。围绕城市物流园区,科学布局建设充电场站,为新能源物流车提供充(换)电服务;通过信息技术联动、盘活已有充电桩资源,形成线下智慧物流充电网络,满足物流园区周围10公里车辆充电需求,解决新能源物流车里程焦虑问题。基于充电场站资源提供延伸类服务:共享仓储,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集货、仓库租用及零散共配服务;充电场站服务区,为新能源物流车司机提供休息、餐饮等,增加客户粘性。二是构建智慧物流平台,提供线上多种服务,为充电场站引流。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撮合交易,通过整车、拼单车货匹配,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配送费用30%;车队管理,平台通过车辆监控,优化新能源物流车调度和物流路线,降低物流车用能成本;车辆租售,在平台上链接车源,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可靠的新能源物流车租售渠道,对纳入平台的车辆提供优先派单、地图找桩等服务,为线下充电场站引流;增值服务,基于平台物流与用能数据,提供企业征信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精准广告投放、车后服务(保险、违章查询)等。三是以充电业务为支点,拓展物流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绿色智慧物流以充电网络资源为支点,为物流园区提供多种能源服务产品,促进园区能源系统升级。充(换)电服务,为新能源物流车提供便捷充换电服务、电池管理、车辆维护等服务;储能服务,利用峰谷电价差,低谷蓄电高峰放电,满足峰期物流园区用电需求,消减需量电费;电力交易,协助物流园区制定有效的竞价方案参与购电,根据用户用电特性,制定未来购电计划;能源托管代运,基于物流园区的用能监测数据,提供能源运营及节能改造方案,帮助用户提高能效管理;分布式能源,物流园区铺设屋顶光伏,作为园区独立辅助电源,提供峰荷用电保障和紧急容量支撑。

      二、绿色智慧物流赋能行业发展的手段

      绿色智慧物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技术、数据、市场、资金、管理等七种手段实现对相关行业赋能。具体来看:

      网络赋能:基于电网广泛可靠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布局,为相关行业提供快速发展基础。绿色智慧物流,通过精准布局充电场站,并盘活国家电网公司已有充电桩资源,形成物流充电网络,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

      平台赋能:发挥国家电网公司平台价值,汇集各类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各方协同发展。绿色智慧物流,通过构建系统撮合平台,整合运力、电桩、散货等资源,推动资源优化共享,促进桩-车-货联动。

      技术赋能:基于国家电网公司围绕电力消费、能源消费的深耕技术优势,满足行业发展的综合用能需求。绿色智慧物流,为物流园区提供储能、电力交易、能源托管、分布式能源等一体化技术解决措施。

      数据赋能:基于海量电力数据和分析能力,促进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绿色智慧物流中,基于物流运力数据与充电数据的关联累计,促进车货匹配,为物流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奠定基础。

      市场赋能:基于能源互联网催生新业态的能力,促进相关行业增量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绿色智慧物流并未“侵蚀”已有物流市场,而是催生和加速增量的城市新能源物流市场,扩大了市场蛋糕。

      资金赋能:基于电网平台的可靠公信力和融资能力,为相关行业发展解决关键的融资问题。绿色智慧物流,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的新能源车融资租赁渠道,有效降低较小企业的车辆投入成本高问题。

      管理赋能:基于国家电网在精益管理、标准化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相关行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绿色智慧物流,推进城市配送物流的行业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工作,并提供司机培训服务,使业务不断规范化。

      三、绿色智慧物流赋能行业发展的受众

      一是面向政府和民众,解决区域管理难点,推动公共治理水平的提升。绿色智慧物流,通过规范物流运作、加速资源共享、普及绿色运力,解决城配物流地面运营混乱、资源利用率低与污染问题严重三大核心问题,降低物流运营体系的综合成本、发挥缓解“城市病”、支撑商贸流通作用,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面向行业内企业,解决成本、效率问题,推动相关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绿色智慧物流,提供车货信息匹配、拼单撮合交易等,提升中小物流企业仓储设施利用率、车辆装载率、车辆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提升中小物流企业收益;通过平台搭建新能源物流车租赁渠道,降低换车成本,为中小物流企业带来更好地发展空间。

      三是面向行业从业人员,解决工作环境问题,实现个人收入提高和能力提升。绿色智慧物流,为司机提供车-货匹配、车-桩充电,减少司机等待时间和里程焦虑,利用充电场站服务区为司机提供休息、餐饮等延伸类服务,并提供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

      四、绿色智慧物流促进业务发展和生态布局

      绿色智慧物流发挥行业赋能作用,也可为电网重点业务推进和生态圈建设带来积极作用,形成反馈联动的良性发展循环。

      一是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入口。城配物流平台的构建,积累的行业经验、能力和地位,可为进入市场空间巨大的物流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综合物流园区用能提供切入点。

      二是丰富公司征信资源。业务累积的物流大数据,可以成为电力数据的有益补充,提升电网征信业务的能力,为提供给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增值服务提供支撑。

      三是服务配电网规划。盘活桩企的存量资源,根据新能源物流车充电热点图,科学规划建设配电网,更好满足用户用能需求。

      四是完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形成的新能源物流子生态圈,可以成为完整生态圈的重要补充,推动生态圈的进化和提升。



作者介绍


赵留军,计算机博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目前主要从事能源大数据、能源数字转型、电量数据挖掘分析等领域研究。近年来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源研究统一平台建设、国家能源局课题《东北亚能源合作》、国家电网公司“十四五”数字化转型研究、以及多项国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课题。参与撰写研究专报多次获得国家领导同志批示,公开发表多篇SCI/EI学术论文,先后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科技创新成果奖、大数据应用成果奖等奖励。

刘林,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主任工程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管理咨询师、注册咨询师,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商业模式创新、国际能源等研究。曾参与编写起草国家促进智能电网发展指导意见、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配电网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主笔编写出版《世界能源清洁发展与互联互通评估蓝皮书》等著作;多次获得国家能源局软科学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

王雪,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商业模式创新、国际能源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委托的重大课题30余项,主笔编写出版《国内外能源互联网发展分析报告2019》等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简称互联网所)于2015年7月份成立,主要负责能源互联网市场分析及技术经济研究、能源互联网发展政策与战略规划研究、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运行、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研究、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及市场分析、国际能源政策及战略研究等。互联网所内设国际能源政策研究室、物联网经济研究室、综合能源研究室,共有19名员工,平均年龄34岁,其中博士12人,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专业覆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法学、计算机科学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班组”、“国网能源研究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当前中东地区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赋能视角下的平台型业务发展理论及成熟度分析体系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基于流量思维的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商业模式设计与思考

【能源互联网洞悉】全球能源研究统一平台应用情况

【能源互联网洞悉】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城市开发路径研究

【能源互联网洞悉】城市智慧能源系统发展模式分析

【能源互联网洞悉】我国各类电源发展展望

【能源互联网洞悉】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非入户式负荷分离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分析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全球能源治理制度的变革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