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资源、技术经济与发展纵览】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的成效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编者按: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路径,未来新能源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国网能源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聚焦新能源资源评估、新能源政策、新能源技术经济性等领域,密切跟踪新能源发展情况,尤其重视相关数据持续积累和分析,从理论、发展规划、方法模型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专栏将围绕新能源资源评估、发展运行、经济性平价关键问题,从理论研究、模型方法和经验实践等方面展开,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和消纳取得重大成就。2019年,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相当于德国和巴西两国电源总装机的总和。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持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位美国的三倍。我国新能源发展规模持续领跑全球,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逐渐显现出从替代电源向主流电源发展的喜人态势。新能源消纳形势取得显著好转,弃电量持续下降,新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的成效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执笔人:叶小宁
国网能源院
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
1
2019年促进新能源消纳取得的成效
在规划引领,促进有序发展方面,国家能源局出台了投资监测预警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在监测预警机制引导下,重点省区新能源消纳持续改善,风电方面,吉林由红色转为绿色,黑龙江由橙色转为绿色;光伏方面,吉林、蒙东、陕西由橙色转为绿色。
在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省间和省内新能源交易制度,持续扩大新能源市场交易规模,加快现货市场建设,鼓励新能源参与市场,利用低边际成本优势实现优先消纳,2019年全国8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均已启动试运行。
在提升调节能力,提高利用水平方面,国家通过建设辅助服务市场,挖掘火电调峰潜力等方式持续提升电网平衡调节能力,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提升传统发电机组主动服务新能源消纳的积极性,尽最大努力消纳新能源。
在电网建设,扩大配置范围方面,国家电网建成投甘肃省河西电网加强工程、陕北风电基地750千伏集中送出工程等15项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省内重点输电工程,提升新能源外送能力820万千瓦以上;建成准东-皖南±1100千伏和上海庙-山东±800千伏2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使我国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实现了重要提升。
2
未来新能源消纳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受新能源补贴退坡关门时间影响,可能造成新能源并网需求大增,给新能源消纳带来较大压力。根据初步梳理项目建设情况,我国2020年风电并网需求将超过1亿千瓦,而电网企业可接入的新增风电装机在2000-3000万千瓦之间,须有序安排新能源装机,以实现利用率95%的要求。
二是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增长,部分地区省间和省内消纳仍存在困难。部分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远超当地消纳能力,预计到2025年,“三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将超过3.5亿千瓦,但目前国家电网跨省跨区输电能力仅为2.1亿千瓦,还要承担煤电基地外送任务,外送能力严重不足。
三是新能源补贴政策面临较大变化,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意愿可能下降,加大新能源消纳压力。未来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新能源电量将可能不再享受国家财政补贴,进而导致新能源企业市场化交易意愿下降,将加剧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降低新能源利用率。
四是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大规模新能源接纳对我国电力监管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波动性新能源发电未来将从替代能源转变成为电力供应主体,需要承担更多提供系统辅助服务、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责任,目前对新能源企业的监管考核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是新能源参与市场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火电企业合理成本没有有效回收机制。为保障新能源消纳,煤电机组压降出力,并发挥调峰作用,某些区域煤电机组已经由基荷电源变为支撑新能源运行的调峰电源。未来即使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也难以保障火电企业收益。
专家介绍
叶小宁,国网能源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研究员,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能源电力发展战略规划、新能源发展规划、并网消纳及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编写出版《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国内外能源与电力发展状况分析报告》等;获得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多次。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专注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储能和农村能源的政策管理、规划运营和市场机制研究,以及国际能源电力信息统计分析,撰写材料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上报多次获得中央领导重要批示,长期支撑国家政府部门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决策,多次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来的感谢信。
新能源所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研究》《分布式能源发展和利用研究》《电网侧储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等近百项重大课题研究任务,配合制定了《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等多份政策文件,出版《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中国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前景及实现路径》《重塑电力市场-低碳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的市场设计与监管》《世界能源与电力发展状况分析》等著作二十余部。
新能源所三十余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创新奖等省部级奖项。多次获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先进班组、营销工作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多人次获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展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往期回顾
◀【新能源资源、技术经济与发展纵览】新能源发电将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新能源资源、技术经济与发展纵览】平价上网时代新能源发电经济性分析和发展趋势
◀【新能源资源、技术经济与发展纵览】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测算与分析
◀【新能源资源、技术经济与发展纵览】光伏电站基地技术和经济可开发量评估方法和模型
◀【新能源资源、技术经济与发展纵览】新能源发展形势及“十四五”新能源发展思考
◀【国际能源趋势观察】以“一带一路”引领绿色低碳能源治理格局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日本怎么玩转电力物联网?——东京电力公司物联网应用经验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