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能替代与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变革助推综合能源服务快速发展

国网能源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实施电能替代可以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效率,起到优化生态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同时也能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近年来,供需所在电能替代和综合能源服务领域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专栏将围绕电能替代与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关键问题、政策导向、国际经验等,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及配电市场的放开,不同的主体将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市场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其中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作为需求响应负荷集成商,可根据不同用户用能特性,利用需求响应手段,将用户进行分类集中。服务商为用户订制各类能源套餐,引导用户在适当的时段消费能源,平滑负荷曲线。


能源变革助推综合能源服务

快速发展

执笔人:谭清坤

国网能源院

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


1

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回顾

      能源服务公司具有强大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推广与扩散能力。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才能形成对市场主体产生开发和推广新技术的激励,进步的技术又促使传统能源品种之间的替代成为可能,进而使综合能源市场主体能够在供求之间自由决策。下图为我国能源服务发展历程:

我国能源服务发展历程

      能源消费方式的进步反映了能源革命的演化路径,建设区域能源智能协调控制系统是我国能源系统发展主要方向。综合能源市场主体由能源生产服务商、能源消费者、能源市场监管者组成。我国现在的主要能源企业在市场实践中都在努力突破原有体制机制限制构建综合能源集团,综合能源市场的雏形开始逐渐出现。

2

我国综合能源服务实践

      综合能源服务系统提供能源系统孤岛运行能力,当无外部能源供应或外部供应中断时,仍可保持能源正常供给。多种能源的源、网、荷深度融合、紧密互动,实现整个能源系统高效生产、传输、存储和使用。能源服务是以用户侧需求为导向,根据客户对能源利用的需求,借助于科学合理的分配、转换及利用技术,为用户提供经济、节能、环境、生态等多目标优化的能源服务。从能源变革背景下的能源服务业务商业模式和管理体制创新来看,国内企业的探索和转型实践主要分为三种:

     (1)传统能源供应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

      作为传统的天然气供应企业,新奥率先在国内提出“泛能网”概念,其理念具备能源互联网雏型,新奥集团与美国通用电气(GE)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聚焦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站、煤改气等市场领域。目前,美国出现了一大批基于能源互联网理念提供能源管理服务的企业,以Opower、C3 Energy等为代表,通过为电力、燃气、水、热力等公用事业公司提供软件服务和能源管理平台产品,获得和整合用户能耗数据,进行用能分析,建立家庭耗能档案,并据此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用能管理以及节能建议。此外,通用、IBM、谷歌、英特尔、思科等企业基于传统业务和技术优势,以创新商业模式布局能源互联网领域。

     (2)传统互联网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

      目前我国在能源资源优化规划方面技术较为突出的是泛能网项目。泛能网将大型集中式发电机组、分布式可再生发电端连接起来,实现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供应种类向多样性发展。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能源供给,满足使用成本或者污染排放最低等优化目标。

     (3)传统设备装备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

      以科陆电子、积成电子、林洋电子等传统电表企业为代表。科陆电子已入股深电能、鄂电能、蒙电浩源等三家地方性售电公司并全资成立科陆售电公司,进入售电业务;同时,通过技术和设备研发,进入电动汽车充电和储能微网领域。积成电子研发“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布局水电气热等综合能源领域。林洋电子致力于打造园区智慧能源、家庭智慧能源和主动配电网三大领域的能源互联网运营和服务商。

3

结论

      我国能源转型必然催生能源服务行业,能源服务将成为能源行业未来的业务增长点从外部条件及自身因素来看,都必须尽快进入能源服务行业,构建发、配、售电产业链。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占领终端用户市场,最为便捷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技术、以产业园区为切入口,尽快占领终端市场,同时关注工业、细分市场、新城区开发的机会。当前没有一个地区公布的气电价格具备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条件。我国很多省市给出各种优惠,使得项目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综合能源服务商应积极主动了解各省市的市场情况及政府态度,寻找条件优秀的地区,尽快占领终端。在条件稍差的地方,也应从战略的高度抓住一些项目,一切以占领终端市场为重。能源互联网的技术革新是商业模式实现的重要基础,而相关的政策制度则是商业模式实现的重要保障。



专家介绍


谭清坤,博士,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电能替代、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等方面的研究。承担过战略课题一项《基于公司网络基础设施利用的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能源局委托项目及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公开发表文章40余篇,申请专利及软著数项。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简称供需所)是一个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研究所,前身是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1999年成立),2006年更名为电力供需与节能研究所,2009年更名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主要负责宏观经济、能源电力供需、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替代、电力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供需所内设宏观经济研究室、电力供需研究室、节能与营销政策研究室,专业覆盖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经济等。共有24名员工,平均年龄33岁,其中博士18人,具有高级职称18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国家电力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7月供需讲堂—国网能源院供需所精彩分享

【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复工复产迹象明显,二季度将持续向好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新能源与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分析软件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全球风光发电基地资源特性及开发潜力评估系统

【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补贴结算政策调整对新能源消纳影响分析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挖掘数据“宝藏”-从数据看国际能源电力发展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新能源电力系统分析平台

【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关于“十四五”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实施的思考

【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我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探索历程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