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葆国:关于发、用电量增长差异的分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能源研究俱乐部 Author 单葆国
单葆国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
电量数据是研判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关键实物量指标之一,被誉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多年来,社会各界普遍采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的“全社会用电量”开展电力经济分析,也有个别机构选用电力调度部门的“全口径发电量”、国家统计局(简称统计局)的“发电量”指标。因为指标口径不一,分析结果难免出现不一致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厘清并有区别应用。
一、发、用电量统计口径
全口径发电量:某一区域内所有发电机组发电量之和,既包括调度管辖机组(基于发电机组机端计量电表),也包括非调管自备机组(基于计量表计或报送数据),还包括低压分布式电源,是发电视角统计的全口径电量指标,由各级电力调度机构统计。
统计局发电量: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季度抽样调查)的发电量,与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一致,并非全口径。统计局的全国发电量,由省统计局上报,与全国全口径发电量的区别是不包括规模以下发电企业,风电、太阳能发电仅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
全社会用电量:某一区域内所有电力用户的用电量之和,包括全行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是用电视角统计的全口径电量指标。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由电网公司上报、中电联统计、国家能源局发布。具体地,全社会用电量=售电量+线损电量+厂用电量+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
全口径发电量、统计局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数据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统计,统计方式、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均不一致,导致三者的绝对量以及增速将会出现一定偏差。
二、发、用电量增长差异分析
从年度数据看,全口径发电量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差异很小,两者均是全口径电量指标;而统计局发电量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差异波动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统计口径存在明显差别。2010~2019年,全口径发电量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差异在-0.2~0.3个百分点,而统计局发电量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差异在-1.7~1.9个百分点。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为41999亿千瓦时,统计局发电量为42072亿千瓦时,二者之间相差73亿千瓦时;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为72486亿千瓦时,统计局发电量为71422亿千瓦时,二者差距扩大至1064亿千瓦时,增速差距亦呈扩大态势。全社会用电量与统计局发电量两者之间没有发用收支平衡关系,差异主要来源于分布式电源、小水电等是否被统计。此外,因客观、主观等复杂因素,个别自备电厂(如魏桥)、地方电网(如重庆)存在发电量纳入统计局统计,而用电量未纳入或少纳入电网公司统计的情况,造成一定时期(如2013~2016年)两者增速差异波动较大。
图1 2010~2019年全国年度发、用电量增速对比
从月度数据看,统计局发电量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差异明显,且通常前者低于后者。2018年以来,全国月度发、用电量增速最大差异为3.4个百分点、平均为1.4个百分点。2020年前5个月统计局发电量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趋同,平均差异降至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分布式发电、小水电增长放缓。
图2 2018年以来全国月度发、用电量增速对比
三、有关建议
全社会用电量指标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分产业分行业运行状况;全口径发电量指标多用于发电结构分析,难以反映分产业分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统计局发电量仅包含规模以上发电企业,范围不能覆盖全部。建议在开展通过电力看经济等工作时,主要采用全社会用电量这项指标进行分析。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20年6月19日第24、25期
专家介绍
单葆国,国网能源院副总经济师兼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国家电网公司规划计划专业领军人才,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经济与能源供需分析预测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慧用能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能源电力供需分析、节能及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工作。承担了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委托的重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共发表文章1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培训教材2部,拥有发明专利1项,发布团体标准2项。曾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电力市场分析工作先进个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品牌建设先进个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最美国网人之敬业楷模等荣誉称号。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简称供需所)是一个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研究所,前身是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1999年成立),2006年更名为电力供需与节能研究所,2009年更名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主要负责宏观经济、能源电力供需、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替代、电力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供需所内设宏观经济研究室、电力供需研究室、节能与营销政策研究室,专业覆盖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经济等。共有24名员工,平均年龄33岁,其中博士18人,具有高级职称18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国家电力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能源电力供需分析预测】基于用电数据的中国南北地区发展差距分析
◀【能源电力供需分析预测】6月用电增速创新高,疫情负面影响逐渐消退
◀【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2019年全球电力发展回顾及2020年展望
◀ 中国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发展前景
◀【能效与电力需求侧管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效果评价
编辑:杨彪
审核:蒋东方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