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共赏 | 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模块的思政课程探究(文/崔琳琳)

崔琳琳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06-09

本文来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4期的“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专栏”。


提  要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的自然契合点已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但相关实证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以某高校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疫情故事实践课程的演讲模块教学为例,探讨英语演讲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方式。本文以话题主题选择、素材选取两个核心教学环节为例,通过分析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叙事文本、叙事视频、自我反思、学生互评以及中外教师联合点评,展示如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充分展现英语演讲课的育人价值,以期对如何提炼整合外语实践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如何有机融入育人目标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英语演讲教学;话题主题选择;素材选取;思政元素



1 引言


如何挖掘外语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已经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有学者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原则、内涵、框架和路径进行了论述(如黄国文、肖琼 2021;刘正光、岳曼曼 2020;文秋芳 2021;杨蔚 2020;张敬源、王娜 2020),也有学者探究了如何在教材编写或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如成矫林 2020;胡杰辉 2021;孙有中 2020;杨华 2021)。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宏观论述较多,但相关实证研究还非常有限。我们需要更多微观实践研究,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的高度融合。


2 高校英语演讲课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要抓住课程本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流程和评价反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胡杰辉 2021)。英语演讲课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中很有特色的一门课程,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任文 2007)。英语演讲课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言说、充分表达的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在选择话题、分析问题、收集论据、准备讲稿、回答提问等活动中提升责任意识和正义感(王玉明等 2021)。因此,英语演讲课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和情感诉求的窗口,具有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天然优势。


笔者自2002年起一直为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开设英语演讲课,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尝试融入育人目标。2021年1月,笔者参与了某高校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冬令营(见杨华 2021),并承担了其中英语演讲模块的教学。此次训练营的任务是让大学生用英语讲述在疫情期间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期3天。全程参与培训并完成所有课程任务的学生共计26名,均为来自北方某外语类高校的本科生,既包括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包括外交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西班牙语、马来语、乌尔都语、克罗地亚语等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生。


英语演讲模块教学安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布置演讲任务,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撰写约300—500词的叙事文本,讲述自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经历,并制作故事讲述视频;第二阶段将学生的叙事文本初稿隐去姓名,汇总成微文档,让每个学生阅读所有叙事文本,并匿名进行简要评价;第三阶段评阅学生撰写的叙事文本初稿、叙事视频以及学生互评,汇总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互动讲座;第四阶段选出8个优秀叙事视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价并推选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然后邀请中外教师共同点评;第五阶段安排学生根据教师建议、同伴反馈改进叙事文本初稿,并于闭营前提供文本二稿和自我反思;第六阶段为学生提供书单、演讲视频等资料,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进一步思考叙事的主题、素材等,再度进行修改,并于2021年3月中旬提供叙事文本的第三稿和叙事视频改进版。


2.1 教学目标与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影响全世界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借此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大爱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张辉蓉、毋靖雨 2020;张立学 2020)。该训练营充分利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情境,让学生向世界表达中国大学生在抗疫期间的体验和思考,总体目标为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训练营英语演讲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话题主题选择、素材选取、语言运用、演讲呈现以及演讲评价。各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对于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教学模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例如,卢德斯• R. 奎苏姆宾、卓依•德•利奥(2005/2006)在《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中介绍了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倡通过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个步骤和参与、互动、情景、游戏等方式来内化和外显目标价值观。“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冬令营的英语演讲模块教学借鉴了上述价值观教学模式,并整合为三个维度,即知晓理解、评价内化和反思践行。就知晓理解而言,通过讲解优秀演讲的核心要素、呈现优秀演讲案例、对比分析学生的演讲稿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并理解特定教学环节蕴含的特定价值概念,如公民责任、人道精神等。就评价内化而言,通过问答讨论、小组分享、学生互评、中外教师联合点评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将价值概念“内化于心”。就反思践行而言,通过反复修改演讲稿、撰写反思等让学生将价值概念“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2.2 教学实施 

本节将以话题主题选择和素材选取两个环节为例,详尽展示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设计涵盖知晓理解、评价内化、反思践行三个维度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2.2.1 话题主题选择

独特的视角、言之有物的创作是演讲的共性要求。要达到该要求,演讲者首先需要学习选择恰当的话题主题。这一自由选题的过程能充分体现英语演讲课的价值内涵与育人功能,因为学生的选题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而这些话题的发掘、考量与呈现,往往会拓展至社会责任、人生感悟等,具有多元人文向度(王玉明等 2021)。此次冬令营要求大学生用英语讲述在疫情期间的体察与感悟,是引导学生内省外观、深刻理解中国抗疫精神的极佳机会。


教师在话题主题选择环节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选题头脑风暴;2)分析听众;3)提炼主题。


1)选题头脑风暴

从叙事文本初稿来看,部分学生的话题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例如,分享上网课、参与志愿服务等亲身经历,讲述父母作为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外卖小哥在疫情期间坚持为小区服务等身边人、身边事。但是,也有选题只是简单转述新闻媒体报道,比较空泛。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察挖掘生活,找到能引发共鸣的独特视角,教师借鉴了斯蒂文• E. 卢卡斯(2010)关于演讲选题的教学建议:请学生拿出一张纸,制作成含有9个选题类别的列表(见表2),并在每个类别下面列出四五个最先映入自己脑海的话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



该头脑风暴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展视野,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反思选择某个话题的原因、自己与话题的情感连接等问题。该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深刻感悟生活。


2)分析听众

听众分析到位与否是选题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头脑风暴活动之后,教师提供了听众分析量表(见表3),引导学生根据听众需求进一步缩小选题范围。



接着,教师选用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一直致力于向外国公众讲述中国故事的傅莹的演讲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傅莹的演讲能深入听众的心灵?


该演讲片段选自傅莹于2008年在伦敦“中国茶文化展”开幕式上的致辞(傅莹 2011:104-105)。在演讲中,她介绍中国茶历史的时候用英国的威士忌作类比,指出中国茶和英国威士忌一样,最初是用于治疗疾病的,后为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所青睐,又日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还幽默地指出英国人在中国茶中加入牛奶,调制成可口的“英国茶”,让英式红茶风靡世界。


Tea was discovered in China about 3,000 years ago, and it is believed to be the first place to grow tea for drinking

 ...

Just like whiskey, tea started as medicine. It then became a popular drink with royalty, noblemen and scholars, before it reached common families and became a major par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country

...

It came to Europe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But it was the British who came up with the clever idea of adding milk and sugar to the tea.


该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分析听众的关注。S12在课后反思中写道:


讲述中国故事之前,不妨先做一个听众。当我们设想自己是一个外国听众,我们能否接受?能否产生情感共鸣?能否感受到蕴含在故事里面的价值观?


S6 则在反思中总结道:


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是要以一种更能为外国人所接受的方式,将一个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或所见所闻的真实故事传播至海外,彰显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取向,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作为传播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要将故事讲述给受众,还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以一种更加吸引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他们理解当前中国所发生的故事。


可见,分析听众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好的故事不仅要有“中国心”,还要具备“国际眼”,提升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提炼主题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需要明晰的叙事主线、明确的主题,而提炼主题的过程也可以有机融入价值观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提炼叙事主题,教师列出了表现主题的单词(见表4),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我可以选用哪个单词概括该故事的价值观?



通过“一词概括主题”的活动,很多学生发现自己写的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很发散,很难找到一个词概括其主题,意识到故事主线不明、主题不清的问题。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故事主题意义的认识,教师展示了一篇由一名高中生讲述自己疫情期间因社区封闭、无法进行户外运动,坚持每天在家跑5公里的故事:


The spring of 2020 was the time of tremendous and growing uncertainty. As surging numbers of confirmed COVID-19 cases were announced, my family and I, confined to our apartment, felt fear, panic and an odd sense of helplessness, as if we were looking at a wave with nowhere to go. My father’s business came to a dramatic halt, which induced more worries and stress. Despite all the anxieties, I thought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good that I could do, even something small.


I therefore picked up my favorite sport, running. I designed running routes inside our two-bedroom apartment, which was some challenge, as it was only 70m2. I ran from the kitchen, to my parents’ bedroom, in the bathroom and out, to my bedroom, out to the balcony and then back through the living room, around and around, until reached my goal of 5km a day. During my daily runs, I turned on a show, called Life, from the BBC. The music and images created a feeling of running in large forests, along small trails, across trickling stream, and around the foot of hills.


My parents, initially thinking I was probably deluded, also joined me and we made a running caravan snaking around our apartment. We soon cherished this activity, which improved our health,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and strengthened our family relationship.


随后,教师让学生点评该故事的主题选择,学生指出该故事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可用resilience或adaptability概括。该活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小切口、大主题”的意义所在。


通过话题主题选择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推动学生站在比较高的层面上思考疫情下的人生和社会,引导学生感悟“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深入思考个体的意义与价值。


2.2.2 素材选取 

素材选取这一教学环节能将教学引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深处,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对其进行生命教育的极佳机会。在选择演讲素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打磨演讲稿,学生的认知维度得以拓展,对各种问题的探知欲、自我调节能力、对不同观点的开放度以及对自我的综合评价等均会提升(王玉明等 2021)。


就此次训练营的任务而言,学生需要深度挖掘,对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进行梳理、提炼,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判断、评价、归纳,写出言之有物、真实可信、细节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活动:1)分析成功演讲的选材技巧;2)评价学生的选材;3)即兴演讲练习。


1)分析成功演讲的选材技巧

教师展示了傅莹于2009年在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亚诞辰纪念午宴上的致辞,题为《从纪念莎翁说开去》(傅莹 2011:137-139)。她先在致辞中指出莎士比亚在中国家喻户晓,莎剧的改编也越来越流行,还指出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也有一名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其作品《牡丹亭》是世界级艺术精品,但是汤显祖的名字和作品在英国却鲜为人知,并幽默诙谐地说:“是不是可以认为,现在是西方作出努力来了解中国的时候了?”


With the success of economic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and with the growing public demand for cultural entertainment,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plays are growing in popularity. His plays are being adapted into different art forms, including theatrical plays, movies and even local operas

...
I want to mention here that, in the time of Shakespeare, there was also a great Chinese playwright Tang Xianzu and both men actually passed away in the same year

...

However, it is disappointing to note that Tang’s name and his play are little known in the UK, a country which loves history and has a taste for good plays. Is it all right if we conclude that it is time the West made efforts to learn more about China?


展示完以上演讲选段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傅莹的选材技巧进行讨论,指出挖掘支撑主题的典型素材、选择听众熟悉的事物进行叙事论证的重要性。该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意识到傅莹作为一名外交官,是如何巧妙、平和地介绍中国的,从而激发学生开展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责任感。


2)评价学生的选材

在此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展示了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文稿以及学生在微文档写下的评价。其中一个示例为S2的叙事文本初稿,故事大意是自己和家人在疫情爆发初期到处都买不到口罩,感到非常恐慌,但是由于很多志愿者加入了物质保障与物流服务中,口罩购买不再是难题,而且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有效保障。故事的立意很好,但在素材选取方面有些头重脚轻,大部分篇幅聚焦买口罩的过程以及紧张的心情,对于志愿者如何付出着墨甚少。一名学生写下了如下评语: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lot is not that appropriate. You use a lot of words to describe the first half scene, but little of how the government or people managed to meet the demand. It could be better if you could depict more the other half of the story. In all, you did a good job!


通过展示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成功引发了学生对素材选取的关注。接下来,教师汇总了学生在素材选取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第一,素材挖掘不够深入。例如,有学生选择了外卖小哥在疫情期间坚持为小区居民服务的话题,旨在突出其志愿服务精神,但是对于小区疫情期间物流困难、小哥坚持送快递有风险等背景没有交代充分,影响了故事的效果。第二,对文化差异性的认知以及多元文化意识还比较欠缺。例如,一名学生讲到一位护士在全国处于疫情封锁、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决定骑自行车从家乡回到武汉支援,骑了四天三夜。但是对于外国听众来说可能会有不少疑问,例如,她的家乡距离武汉究竟有多远、她所在的医院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为什么一定要返回等,在故事背景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铺垫。


针对学生选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紧接着介绍了获取优质素材的途径。第一,通过头脑风暴或者列清单的方式梳理自身经历。第二,通过访谈获取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比如访谈做医生的父母、抗疫一线的师生志愿者、外卖小哥等。第三,利用各种媒体媒介收集资料,比如借助微信、微博、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以及《中国日报》、CGTN等媒介获取国内外的抗疫报道信息。


此外,在中外教师联合点评环节,教师也特别关注素材选取问题。外教分享了阅读26个故事的感受,指出她最喜欢的是一名学生讲述自己走出抑郁情绪并投身志愿服务的故事。教师的点评让学生深刻意识到饱含真情实感的素材最能打动人,讲中国的抗疫故事也可以讲困难、讲挣扎、讲细微的自身体验。


以上素材评价活动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思维碰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评价主体,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挖掘素材,发出一名中国大学生的声音,让世界听到,让世人信服。


3)即兴演讲练习

在学生关注并理解了素材选取的原则之后,教师安排了即兴演讲练习。演讲任务来源于2010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环节的即兴演讲部分,题目为“How would you introduce the song ‘Jasmine Flowers’ to foreigners?”。教师给学生留出了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请两名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展示了大赛参赛选手的现场演讲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参赛选手在开场介绍自己来自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江苏,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接下来围绕“美”这一主题将歌词分为三部分介绍,指出歌曲蕴含的三重中国美:敬畏规则之美、含蓄内敛之美和爱护自然之美;最后指出这首歌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蕴含了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之美。


该即兴演讲练习能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启发学生立足中国开展叙事,提升国家意识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国际眼”,提醒学生要有同理心,要提升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通过素材选取环节的教学,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撼,例如S1在反思中写道:


通过学习了解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逻辑:如何写一个故事,如何更好地讲述一个故事,如何让听众更有效地接受这个故事。简单总结几点:逻辑清晰,开篇吸引读者,中间有细节和对话支撑,巧妙运用数字,结尾留有悬念和回味。去宣传化,寻找不同国家之间的情感共鸣。体会最深刻的点是在“跨文化”交流上,对于外国人可能不能理解的点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比如“茉莉花”作为意象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比如武汉在湖北省的什么位置等。要尽可能地了解文化差异,换位思考,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S18 则在反思中总结道:


今后我应当借助本次所学内容,更好地向世界传达个体的、真实的,而又带有鲜明特色与观点的中国声音。


可见,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中国青年的代表,要深度挖掘身边的人和事,用真实、鲜活、感人的素材,用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展示中国抗疫精神和力量。


3 结语


外语课程思政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两张皮”(文秋芳 202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蕴含的是知与行相统一、课内课外相联系、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正如孙有中(2020:46)所说,“课程思政并不是在课程教学中简单插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立德树人变成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生硬说教,而是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效果”。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冬令营英语演讲模块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日常所见所闻的感悟、提炼与反思,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抗疫故事,有机融入了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来看,每个核心教学环节都有机融入了育人目标,以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品德与素养为灵魂和主线,深入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观引领。就教学模式而言,该模块的教学设计涵盖知晓理解、评价内化和反思践行三个维度,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启发式、探究性方法,提供丰富的案例与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情感上内化和认同价值观,并且迁移创新、付诸行动。


作者简介

崔琳琳,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育、教师教育、叙事探究。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4期第18—25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相关阅读

《前沿》共赏 | 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政的新探索(文/杨华)

《前沿》共赏丨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文/何宁、王守仁)

《前沿》共赏 | 在叙事中建构学习者的意义世界——新文科背景下的日语教学探究(文/黄均钧、欧丽贤)

《前沿》共赏 | 我国高校德语专业本土化的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策略探究——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文/张晓玲)

《前沿》共赏 | 基础教育阶段外语信息化教学现状研究——基于上海市中小学外语教师的一次规模性问卷调查(文/杨姗姗等)

《前沿》共赏 | 中学英语新教师情绪劳动策略案例研究(文/古海波、许娅楠)

《前沿》共赏 | 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情绪劳动变化轨迹的质性个案研究(文/高原、崔雅琼)

《前沿》共赏 | 国内外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述评(文/丁晓蔚)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诚征投稿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总目次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4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3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点击“阅读原文”在期刊网页(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WYQY(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声明】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035或发送邮件至fleic@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