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必新谈读书感悟:在没有捷径处寻找“捷径” 做没有“书呆子气”的读书人

2017-08-31 新媒体中心 中国审判
点击上方“中国审判” 可以订阅!

文 |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第三巡回法庭庭长 江必新


阅读是最高贵的消遣,因为仅只阅读便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心智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阅读是人生中效益最大的投资,只是卷不释手即可收获人生最宝贵的“福乐智慧”;阅读是最廉价的精神旅游,在极短的时间即可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贤人进行心灵对话……基于上述理由,我们的确有必要把外在的阅读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


从躬耕苦读中收获“福乐智慧”


在漫长崎岖的人生旅途中,如果没有读书涵养心灵、规训自我,必会痛苦多多。爱读书、善读书、多读书,不仅会使我们收获知识、智慧,而且会使我们收获“福乐”,获得圆满的“书福”人生。


惟书有福,福在不断扩大知识储备。所谓“智者不惑”,做一名合格法官,当一名合格司法审判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很难做好执法办案工作。我们面对的现实生活包罗万象,审判实践日新月异,新型案件不断涌现,解决争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名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学、法律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读书,不断汲取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智慧成果,才能充分有效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


惟书有福,福在提高人文素养。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一个人的气质里,隐藏着他所读过的书。三毛女士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可见,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不仅是拓展知识面,更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人文素养同样是司法干警的必修课。司法审判工作要通过适用法律、释法说理,来化解纠纷、解决争议。而法律体现的是人类最普遍的德行,体现的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志气,司法者只有承袭这些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才能在个案中春风化雨,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司法的良知。


惟书有福,福在提升人生境界。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我国文化传统历来对公职人员有极高的要求和期待。欲达至比安逸物质生活更高的人生境界,唯有通过读书将崇高的人生理想内化为自律要求和自我追求。读书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感受到圣贤品行的感召,就愈能超越感官的享受,而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自我实现。但凡读书多者,其人生境界大都超凡脱俗。“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司法审判工作虽然面对的是利益纠葛,但通过多读书以陶冶情操、涵养入俗但不随俗、知世故而不庸俗的情怀,保持中立,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将实现不同凡响的人生价值,收获非比寻常的幸福感。


惟书有福,福在重塑人格魅力。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身边那些具备超凡魅力的人,他们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其知识、境界和气质。法官无疑是一种需要人格魅力的职业。虽然司法裁判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但“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法官,于一言一行中体现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故能不怒自威,无疑更能使人信服,更能彰显司法公信。人格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乃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学问、思想品德的积累。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只有用学习探悟真知,用读书砥砺品格,才能使人不受一己之私牵绊,以公允之心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通过读书不断涵养心灵,才能累积出能感召众人的人格魅力,才能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在没有捷径处寻找“捷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一个付出辛劳的过程。自古以来,“勤”与“苦”就是读书的不二“法门”。没有“捷径”,不辟“左道”,因而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然而,并非一味埋头苦读就能成为饱学之士。读书,不仅要有坚定不移的恒心,还要不断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善于从没有捷径之处寻找“捷径”,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持之以恒。读书,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要想读好书,唯有持之以恒、勤奋刻苦、苦读细读,才能积土成山、积沙成塔,才能够尝到读书之苦的回甘。而要做到持之以恒,也只有在读书时志存高远,心中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才会有内在的读书动力,才能静得下心、钻得进去。


要精读细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纷至沓来。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怎样读书才能最有效?这就要求我们要读真正有价值的书,要善于分类阅读,学会精读和泛读。所谓精读,主要指在读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书籍、不同的篇章、段落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一般而言,经典和名著要精读。花时间看一本好书,比读其他书会有更多的收获。多年前,我用整整3个月反复读《法哲学原理》,个中苦乐至今仍记忆犹新,受益无穷。即便是对同一本书,某一篇章、某一段落含金量高,就要精读,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目十行,甚至有的书可以只看简介,或只看作者观点。


要比较着读。比较出真知,比较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要对所关注的问题求解,就不能凭主观和印象加以选择,也不能唯上唯名。要将所有相同或相近内容的书尽可能找到,尽可能“通吃”,至少要进行整体浏览。相同部分粗读,不同部分细读;已经掌握的部分略读,尚未掌握的部分详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观点进行梳理、归纳、比较,从而实现对所关注的问题形成一个立体而非单一、整体而非局部、历史而非片段、动态而非静止的认识。尤其是针对同一个研究对象的作品进行集中鉴赏,其表达之文野、文辞之雅俗、境界之高低、思想之深浅、理路之阔狭、对策之巧拙、效果之顺逆,无一不“美丑”自现。


做没有“书呆子气”的读书人

>>第三巡回法庭在南京扬子云书房开展书香阅读活动


 “书呆子气”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因为书读得不够。过去,人们通常认为,读书多了就难免有“书呆子气”。所谓“书呆子气”,就是太过固执、太死板、太僵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呆子气”常常是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导致的:只知道一门学科的知识,不知道另外一些学科的知识;只知道一种观念,不知道其他观念;只知道一种思想,不知道其他诸种思想。书看多了,勤于思考,必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所以,“书呆子气”往往是由于书读得还不够,而不是太多。如何成为一个没有“书呆子气”的读书人,个人有几点体会:


要善于独立思考。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具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耐心,最终在“蓦然回首”之际,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要想读好书,必须独立思考。一个人尽管可能积累了比较大的知识量,但如果未经过独立思考就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吸收转化为自身的学识,而这些知识量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将间接知识转化成自身感悟,才能将书本中的知识学以致用、用有所成,才能从书本中领悟人类历史积淀的智慧和德行。


要善于养成问题意识。问题往往是研究的起点。读书的时候,要有问题意识。有了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对知识记得比较熟、记得比较牢。带着问题读,就是要利用古今中外无数人的经验、智慧、知识、能量来解决现实问题,就是调动“千军万马”为己所用;带着问题读,不仅使读书的目的明确具体、针对性强,而且增强了读书的能动性和动力;带着问题读,前提是要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提炼,防止伪问题、枝节问题、非本质问题、表面问题而耽误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要善于博览群书。所谓“读一书,不要预存功利心,久了自然有益”。知识或学科之间的区隔不是绝对的,不能仅选择性读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书,而要善于跨界读书。爱因斯坦对小提琴的钟爱引发人们对科学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无限遐想,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说也在提醒着人们法律与文学之间的联系。读书有所成者,必能融会贯通,在博采众长间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读书不能一味求专而日渐狭隘偏激,而要博览群书、勤学善思,方能有朝一日其义自见、领悟真谛。可谓通百家而后破执念,天长地久,“书呆子气”自隐而自现大气、大格局、大胸怀。


要善于以行验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书本记载作者之认识与感悟,归根到底来源于特定的实践,其一切结论、观点都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因而其认识和感悟不可避免都具有局限。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善于联系实际,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以行广知、以行矫知、以行验知,做到知行合一。人生在世,三部书必读:文字之书博闻、实践之书启慧、无象之书明道。博闻始于知;启慧成于行;明道醒于悟。


总而言之,多读书、读好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花最少的时间来获取最大的收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读书偏好和读书经验。只要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坚持数年,假以时日必然会从中受益。在读书中享受、品味我们的人生,何其幸也!



本期封面



关注“中国审判”微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编辑:孙敏


相关阅读:

中国审判@你:一巡审判故事 当好司改“先行者”

中国审判@你:聚焦公民个人信息“保卫战”

中国审判@你:涉“一带一路”建设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和大咖点评送给你


黄进:关于“一带一路”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的三点构想

全面深入践行司法为民的“浙江实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