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审判@你 | 陶凯元荐书:正义存在于法律, 更存在于心中的仁慈与悲悯

2017-10-16 新媒体中心 中国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陶凯元

1986年11月1日,门罗维尔的一位名叫隆达·莫里森的白人女孩遇害。白人男性拉尔夫·迈尔斯和黑人青年比尔·胡克斯指控麦克米利安杀死了莫里森。1987年6月7日麦克米利安被捕,同年8月1日被转押到霍尔曼监狱的死囚区。1988年8月,麦克米利安被判处死刑。1989年,布莱恩·史蒂文森代理麦克米利安提起上诉,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艰苦的诉讼,麦克米利安于1993年被无罪释放。之后,史蒂文森用纪实的笔调,满怀悲悯地讲述了沃尔特·麦克米利安被冤入狱,又艰难获救的故事,《正义的慈悲》因而诞生了。本书线索明朗,叙事清晰,节奏紧凑,感情深厚,读起来扣人心弦又温情脉脉,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一经出版即获得广泛关注,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十佳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美国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形象奖,连续三年被评为美国最畅销的法律图书。


史蒂文森出生于特拉华州德尔马瓦半岛东海岸,那是一个种族隔离地区,种族不公与相互怨恨深刻地影响了作者。《正义的慈悲》在叙述麦克米利安沉冤得雪的过程中,穿插进作者的生活、从业经历,提出了作者对种族歧视、大规模监禁、极端惩罚、死刑废存、有罪推定等问题的看法,反映了美国种族不平等的历史和当前社会现状,揭露了在门罗维尔(《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李的家乡)再次上演知更鸟悲剧的深层次原因。


《正义的慈悲》走出了一个律师孤军奋战使得冤案昭雪然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改变立法的老套圈子。麦克米利冤案平反只是载体,《正义的慈悲》想告诉我们的是,正义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仁慈和悲悯,而非仅仅存在于冷漠理性的法律中。判决一个人有罪不难,判决一个容易被判决的人更是容易,但当放任恐惧、愤怒和冷漠构筑对待最弱势人群的行为方式,又会造成多少不公?诚如史蒂文森所言:“当我们纵容其他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我们自身也无法逃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命运,同情心的缺失可以摧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恐惧和愤怒会使我们仇恨、嗜暴、偏激,最终我们都将尝到不宽恕的恶果—我们在宣判那些受害者的同时,也宣判了自己。”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当复仇和惩罚取代了公正和慈悲,谁又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呢?史蒂文森认为,把宽恕——植根于希望和自由意志的正义的宽恕,给予那些不值得宽恕、甚至不追求被宽恕的人——同情心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才是最有力量、最开放和最具变革性的,才能减少仇恨和愤怒,让正义不再受到威胁,让每个人得到救赎。毕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宽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正义,而且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本不应得到的慈悲。


《正义的慈悲》更像是一本司法启示录,蕴含着无限勇气和巨大力量,该书对我国刑事冤错案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刑事错判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具有严重的危害,其不可避免,却可有效加以防范,更应得到依法纠正,不要让偏见和冷漠把个人拖入万劫不复之地。并且,本书所体现的“正义不仅存在于冰冷的法律,更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仁慈与悲悯”理念,对于每个法律人都具有重要的启迪。



本期封面


(关注“中国审判”微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链接

江必新谈读书感悟:在没有捷径处寻找“捷径” 做没有“书呆子气”的读书人

中国审判@你:一巡审判故事 当好司改“先行者”

中国审判@你:聚焦公民个人信息“保卫战”

中国审判@你:涉“一带一路”建设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和大咖点评送给你

中国审判@你:审视于欢案——坚持依法裁判 维护公平正义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2017年第23期

编辑:宣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