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9:观察中忘记了物种的名字,会发生什么?
一个以“玩”为任务的学习营
最近参加了一个正儿八经在自然里玩的线上+线下学习营,叫盖娅家庭自然体验师营。嗯,没错,就是以玩、感受和表达为主要学习任务的学习营。与盖娅其他的训练营一贯的烧脑和密集干货轰炸不同,这个营相当轻松,且训练的目标直指个人的感知力观察力,有娃的家长还可以带娃一起玩,可以说很好的实现了:“你也是这世间的珍宝,值得被好好对待”了。对于正在重建人生秩序的我而言,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更何况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从小兴安岭到马来西亚,从新疆到台湾、香港都有,可以见到不同的风土人情,还不赶紧报名了。
同一个学习营,各有各的目标与诉求,按任务观察两次,大家的情况也就都出来了。有的是想学习一下怎么进行自然观察,有的是沉不下心来总想着要处理的事情,有的苦恼于体验没问题表达却很痛苦等等。我凡尔赛了一下:“我感觉我的难处是要克制住自己,让思维不要太发散,恰如其分的完成任务。”老师立刻追上来补刀:“你要警惕的是概念先行哟。”
概念先行,动名词,在这个学习营中指的是脑海里知识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跳过了体验的步骤,直接奔目标而去的现象。比如观察任务是“寻找一种毛茸茸的植物”,我知道金疮小草是毛茸茸的,可能就直奔它去了,以至于观察区域里其他毛茸茸的植物可能都被忽视了。这其实也是被经验限制的一种表现,所以学习要求空杯心态呢。
我立刻就被扎倒在地,老师又大发慈悲丢下了一瓶金疮药:“当然,如果大家本来就认识物种,也不必刻意去回避它的名字和知识,只是要注意每次任务的侧重点是重体验和感受而非知识。”
从小心翼翼到撒开
这二者的区别我是能理解的,但是怎么去做到这就是个问题了。带着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小心翼翼恰如其分的完成任务,是我前两周的状态。不多做也不少做,观察了十种让写五种只写五种,认识的我写名字,不认识的我起名字,用画下来的形式表达。如实描述现场不额外附加思考与猜测,这就是我基本的诀窍。
一切倒也顺利,不过慢慢的也就撒开了,因为当一个人沉浸于眼前事物本身的时候,很少会去思考我要做到怎样怎样,我预想将会观察到的事物是怎样的等等。思维的活动会被眼前直接体验带来的巨大的直接的刺激冲淡,这或许就是小孩子蹲在地上玩半天可以一动不动的原因,他们不需要思考“我要观察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待会儿要不要写作文”之类的问题,所见即所得。
对我而言这种感受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一方自然观察中,要求数约一平米土地上肉眼可见生命或者生命痕迹的数量。我没有带绳子,用眼睛瞄定了四角四株明显的植物,然后开始数。数着数着会走神,因为会有各种各样意外的发现,“咦,这个草竟然现在就有花苞了?不是夏天才开嘛。”“原来这个叶子小的时候还有毛啊。”“哈,蚂蚁。”“耶,原来有这么多红蜘蛛。”我数到哪里了?重头再来。即便不走神,还有灯下黑呢,奔着小的植物去,越看越小,大的植株直接被跳过了,重头再来。
好不容易数完了,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么小的一平米里,竟然有三十多种植物四种动物若干动物痕迹,远远高于我预判中的十几种。而且我发现,在自然观察的过程中,我认识这些常见植物,但是我很少想到它们的名字和科属种了,或者说,它们的名字和知识不再成为我观察中的干扰项,所以原本需要小心翼翼恰如其分完成任务的压力,顿时化为云烟。随之而来的,是完成任务时的沉浸感和直接感受到的各种感受,比如玩自然魔杖时的轻松,玩自然画框时与童年遥相呼应的快乐,还有被蚊子咬了的焦躁不快,以及黑夜体验时那种想上前又害怕,蹑手蹑脚往前行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关于直接感受和概念先行的思考
按照这个专栏的风格,肯定不会写完感受就结束,必要的思考是必须的。上面描述的感受,其实是实现了学习营提升感知力和观察力的目标,而且超越了我最初自己预设的看看四海八荒风土人情的目标。那么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我回忆了一下,就是如实的感受和记录而已。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对成年人而言,已经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了,要做到放下经验来观察并不容易。
观察物种的时候很容易有“这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的思维定式,运用观察技巧的时候,也很容易有“我要观察到什么?这个观察技法可以用在什么场合?”等到表达的时候可能又在想“我看到东西表达了什么呢?有怎么样的寓意?”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思考而非感受,而且是预设的思考。这些预设会很容易让人只接受到自己想接受的刺激,比如前面举例那个毛茸茸的植物,调动经验找到了一个毛茸茸的植物,这个任务就完成了一个闭环,而其他关于毛茸茸的信息就直接被无视了。
秘密基地的奶奶和小女孩。对于“有用”的追求,是从小习得的。
当我们放下了思维的框架,主要用五感时,我们的感受器是打开的,各种各样的刺激都会蜂拥而至,大脑会按照加涅的三级信息加工理论,将刺激分门别类处理,比如所有毛茸茸的会归到毛茸茸那里,所有小黄花会归到小黄花那里,那样我们接受到的信息广度就会比根据经验预设好的大得多了。而且五感是与生俱来的,感受到了就是感受到了,虽然对感受的处理需要用到已有经验,但总有当下无法处理的感觉会存储在记忆里,等待以后经验丰富之后再解谜。
一滴水你会想到怎样的故事?
并不是说不用思考,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思考,仅仅只是感受,则感受很快会消失并且不容易留下痕迹。感受之后的思考是对感受很好的整合和处理。这就是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心理学化中提到的: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是人的认识的唯一真实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唯一基础。
据此,他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并认为:“要教孩子认识事物的话,首要的法则是始终借助事物而不是单词来教,除非准备向儿童展示物体本身,否则要尽可能少地向儿童讲述这些事物的名称。”当然,学习是阶段性的,将事物摆在感官面前而形成概念来说是不够的,更深入的了解事物需要动用到思考,这时候就要用到循序渐进原则了。
感受与思考,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就好像体验式教学法与传授式教学法不矛盾,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也不矛盾一样。它们只是有不同的目标,在不同的时机场合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已。明白了这一点,在需要打开感官沉浸式体验活动的时候,就知道如何避免概念先行的干扰了。同样的,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也就知道了引导者什么时候该说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了。
还是要点一下题。活动与知道物种名字的关系不是要不要的选择题,而变成了三个问题。当下做的是什么样的活动?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目标下,有没有必要知道物种的名字?
另外,既然是学习营,自然观察的各种基础技巧当然都会学到,这里就不举例了。如果你对提升观察力和感知以及在自然里玩有兴趣,可以点开链接看看:线上课 | 盖娅家庭自然体验师(第四期)招募通知
全文3015字,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讨论和赞赏哦!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7:关于“这个有什么用?”的思考和一个答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2:从卢梭开始试谈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区别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身边的自然系列丨读书如行路系列丨视频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过日子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