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隐楼》探古(史钦耀)

知青情缘 2024-02-02





《书隐楼》探古


作者:史钦耀


语音:小娟


 卢湾区没了,南市区也早于卢湾撒了,南市区的旧房棚屋较多都已在拆迁改建过程中。不久前从同学发在朋友圏的照片中看到了原南市区的旧街坊里竟然还有一古老建筑,一打探,原来这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书隐楼。在原南市这批即将被拆迁的破破烂烂旧房棚屋的包围中竟然还有这个明清时代的建筑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于是决心一定要去这书隐楼故址一探古迹。


  听说去书隐楼还需预约,于是就预约了下午前往,不巧的是那天下午天公不作美倾盆暴雨如注但絲毫没有浇灭我前去的探索的兴趣。

据记载,书隐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传说为江西学政沈初所建,前后共花了十三年时间,是其宅第的藏书楼,取“大隐隐于市”之意,名“书隐楼”。书隐楼占地共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前后三进,有大小房屋60余间,以极其精致的砖雕木刻闻名。也是唯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的一所私宅。

其后,“书隐楼”为 赵文哲所得。赵文哲(1725~1773),上海人,字损之,一字升之,号璞函,一号璞庵,赵绅次子。光绪七年(1881),赵家后人将书隐楼转卖给上海的郭万丰船号东家(郭俊纶之祖父)。郭家祖上原籍福建龙溪榴山,后到上海港经商,开创船号、银楼、茶庄等,成为上海兴旺的商贾大户。

但也有另一说法,该宅地本为明后期陈所蘊私宅,名曰“日涉园”。陈所蕴,字子有,号具茨山人,明代上海城里南梅家弄(今梅家弄)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江岳参议、大名府使、河南学政等职。明末清初,陈家中落,宅第连同日涉园为陆明允购得;陆明允之孙陆秉笏在园中建藏书楼“传经书屋”,即“书隐楼”。

不管其传承的路径如何,其作为是“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并称,而且是上海市仅存的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它就是大隐隐于市的“书隐楼”!

为了正确的到达目的地,我开了导航在金坛路停了车,按导航指向步行,首映入眼帘的是“巡道街”的路牌,然后再前行左拐又见一路牌“抚安街”,快到书隐楼古宅时赫然见几个大字“天灯弄”。




   这时我的脑海中跃然浮现出古剧中清朝的官员巡访的场景 , 前后各二人合抬一乘大轿,巡道官员坐在大轿里,前有卫士举着大旗,后有随从敲啰打鼓开道,在大轿后跟着一大串卫士浩浩荡荡前行,一路巡访而来,故曰,巡道街


   待之巡访结束即可抚安平民百姓,故又曰,抚安街。在抚安街盛世太平,大红灯笼高高挂,街道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抬头望天,满街大红灯笼映照,这一条街,这个狭小的弄堂里的灯笼似如天灯,此乃天灯弄之名所来之因。


   书隐楼就座落在天灯弄77号,两扇黑漆大门外有一块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树的一块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石碑。


    我已电话了书隐楼现主人的郭女士,她就是书隐楼前主人郭俊纶的女儿,站在门口不一会大门开了,跨入大门就是明清时期的庭院建筑了,抬头仰望,在残墙断垣之上屋前的横梁屋脊及前庭院与前厢房的木质房柱顿入眼帘。从屋顶瓦片的四周及木柱上布満了爬山虎,满目绿叶与粗细不一的枯滕相互交叉,给人一种古旧疮痍又显得如此蒼凉落寞。庭院的地上铺着的是长满了一看就是年代久远的厚厚的青苔覆盖着的青石板。




   而抬头仰望只见门阁上有一匾额上刻,“ 古训是式” 四个大字。此句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蒸民》其意为,古训:先王之遗典,制度法则。式,即榜样,模范。全句之意为,小心翼翼地以先王留下的制度法则作为榜样。



  在这样的古朴略有蒼凉的庭院里,不仅让我顿时思绪如潮,浮想联翩,我一向喜欢宁静古朴的环境可手不释书徜徉学海之中。

哇,古朴幽静的院子,如果我有这样的院子,那么,每天清晨酒扫庭院,练练拳,散散步,闲庭信步,神闲气定,水壶在手,花间徜徉,待及午后,邀三知巳,清茶一杯,溢香小院,呷一口茶, 吟吟诗书。海阔天空,任吾闲聊,人间纷扰,全抛九霄,清心寡欲,心静如水,兴趣所至,弹曲一首,自娱自乐,心旷神怡。此院,如世外桃源,静心养性,怡然自得,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如有对奕,杀上一局,棋盘虽小,却纳天下。吾生性喜静,最厌“繁华”,喧闹街市,噪声杂音,令人烦忧,扰人心扉。如此小院,令人神往,虽未能及,梦也美哉!


 正陶醉着,见右手边门栏有精细雕刻,在此盈尺之间,四围木雕,此图左上角是各式花纹,下有童叟伫立一方台之上,中间缕空,正好将此窗外绿叶从空间中透露进来,右下角是数位老者似对着台上之人作揖。



另一门栏上的图案更美,在外围大框上雕刻着古钱币和各式花纹,及内上部是一横条刻着一枝斜向的花朵,框内则是几棵蒼劲的大树。而下部左下角刻有六位形态各异的人物,脚踩云端,二位童子,四位老者,其中最左边一位头戴官帽,长须飘逸,面朝着最右边一老者,此中间一位长者亦面朝其左边头戴官帽者而手却指向左边那个长须老者似有所言,而这老者背靠着参天古树双手合胸对着这长者作揖状态。


   而右手边房整个是几扇雕花的大型窗门,上下二层花纹各不相同。


  待走入屋内,是四个雕花的屏风。这四个屏风的雕刻各有所不同,每扇屏风下部的雕刻都是具有其特定深刻含义的。


   请看这第一幅图案:上面雕刻着的图案是中间一盆花,在其左下方是文房四宝中的一宝~ 插有若干笔的笔筒,其意为~ 书香门第的。而右边则是一座香炉正散发着缕缕青烟。在此之上横着的图案是雕刻着长辈对着家里小辈似乎在般切期盼的叮嘱,小孩顺从的听着教诲显示出书香门第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


   第二个屏风的左下方也是一个香炉,而右边则是一个高升的花瓶,里面种植的花朵节节攀升,其意为~ 步步高升。中间有一个小的插着签的筒子,里面的签是用来卜测未来前程用的。同样在此之上横着的图案是雕刻着步步高升的结果,一个坐在官府的桌子前头戴着官帽的正襟危坐的官老爷。


   第三个屏风雕刻着的图案右下方是个插着花的花瓶,中间是一壶茶,左上方一个金元宝的鼎,其意为~ 出入平安。而在此上方横的图案有一扇月牙型的大门,门外是一位老者正在牵着一匹马准备出行。


   第四个屏风雕刻着的图案中间是一个很大的香炉,炉里插着一枝也是冒着缕缕青烟缭绕香溢四散的高香,其左边则是一只金鸡独立于一片硕大荷叶上的仰望天空的仙鹤,其意为~ 延年益寿。在其上方横的图案则是一个屋内情景,有一个方桌,屋内有三位人物,二位较年轻,面朝外者一看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冰髯雪鬓 白发苍苍的老者。


   屋内靠窗位置放有一年代久远的八仙桌,除了桌子的陈旧性告知了我们这桌子经历的岁月洗刷外,桌面上厚厚的一层积灰没有几十年是不可能积累到这个程度的。




(原雕梁玉砌的屋顶的木板)





从这厢屋往后的庭院与房屋的建筑则是更久远的明代建筑。那些破败的门窗,斑驳陆离的墙面上长满了爬山虎,还有各式植物顽强的生长着,给这一片残圭断璧予以了绿色满园强大生命不息的感觉。


























   主人告诉我,原来这些建筑不会像如今所见到的那样的损坏的,在文革期间这里的占地面积巨大的房间被街道工厂用来作工厂生产车间,所以经过如此折腾这个建筑遭到了严重的损坏。随着房主指的方向看去,在明清建筑的残墙上还留有隐约能见的一行白字“社会主义”四个大字,这似乎在告诉人们岁月的沧桑留在各个时代的痕迹。



   走入明朝时期的建筑及后园,在一棵硕大的绿荫蔟拥的破败的墙上有一个菱形图案,在此图案中雕刻着一个清晰可见的一个大字《福》字,在字的左右上方爬山虎的绿叶爬滿了上方的空间,但这个巨大的福字上面则是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树叶爬在上面去覆盖它,可见这个是真福呢,连植物也有灵感只是围绕着福字保护它但不遮住它,让福泽天下,于是我在此福字下合影祈福。


   书隐楼的原主人郭俊纶先生在1932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这是1982年南洋中学86周年校庆时,他的题词寄语:




   此后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专业,获交通大学工学士。下面这幅画是“东园胜概图”临本,郭俊纶先生70年代临摹上海博物馆藏袁江之作,现悬挂在书隐楼居室内。


  这周围的建筑不久就将夷为平地,每幢建筑都已门窗紧闭,墙上都有一个大大的拆字,然而主人告诉我,这书隐楼作为明清时期建筑是受国家的文物保护将永久保存不会随周遭房屋一起拆迁的。


作者简介


史钦耀 1954年4月出生 1971年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利新农场 三大五中队 1987年考入上海对外服务公司做翻译工作,1995年赴美国注册 耀申企业美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现已退休。


 作品荐读


【知靑生涯】连队的那口井(史钦耀)

【知青生涯】连队琐记二三事(史钦耀 )

【知青生涯】连队琐记二三事(2)(史钦耀)

【知青生涯】种棉的经历(史钦耀)

【知靑生涯】艰难的回家路(史钦耀)

【知青生涯】足面的月形伤疤(史钦耀)

【知青生涯】庐山游奇遇记(史钦耀)

【知青生涯】难忘的船队生活(史钦耀)

【知青生涯】我的初恋(史钦耀)

【知青生涯】人生的转折点(史钦耀)

卢湾区,怀念少儿时代!(史钦耀)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书隐楼》探古(史钦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