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丨中国秘密社会史系列图书
所谓秘密结社,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源流、构成、信仰和仪式等鲜为外部所知的组织,或是因法律明令禁止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的组织。这些组织的产生和蔓延与中国社会结构内在的矛盾密切相关,其活动与社会变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研究秘密结社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宗教与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叙事中,秘密结社的“反社会”、“反体制”的历史形象早已越出中国学学科的范围,而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中国常识。在这种常识里,秘密结社亦被称为秘密社会、地下社会,或是冠以邪教、黑社会等名目。但是,如何认识与区分秘密结社?人们的回答则不尽相同。这套书收录了目前最具影响的海外相关学术著作,旨在探究中国秘密社会的起源、复杂性、延续性和间断性等问题。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1
研究中国秘密社会史的开山之作——《中国秘密社会史》
〔日〕平山周 著(2018年第1版,2019年1月第2次印刷)
平山周所著《中国秘密社会史》,是一部有关中国秘密社会历史的重要著作,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截至1927年,已经出至六版。该书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治明清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秘密社会史者所必读。该书是上报给日本外务省的调查报告。他在调查会党的过程中,接触到会党的诸多首领,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会党的反清事迹、组织状况,还搜索到会党内部的秘籍。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成为研究中国秘密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实为治史者之必读书。近期,该书已重印。此次重印,中国秘密社会史领域专家秦宝琦先生亲自修订他曾为该书写的序言。在序中,秦先生指出该书内容上存在的讹误,并予以订正。秦先生撰写的序为指导读者和治史者阅读和使用该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次重印,我们还很幸运地找到了该书的民国元年版本,解决了该书中几位革命党人的肖像问题。此次修订重印,更好地为读者展现了该书的原貌。
2
一部揭示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神秘的宗教白莲教发展源流的海外汉学研究经典著作——《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
〔荷〕田海著,刘平、王蕊译(2017年11月第1版,2018年6月第2次印刷)
“白莲教”是中国历史话语中的一个常识性名词,大抵被视为“邪教”、秘密宗教或民间宗教的源头,或是总称,或者就是一个著名教派。那么,历史上真有“白莲教”这样一个教派吗?《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一书系荷兰著名汉学家田海博士对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白莲教”加以重新诠释之力作。田海在书中分析了宋代至清末这一时段中“白莲教”概念的语义变迁,他认为,宋元时期“白莲传统”及“白莲运动”原本具有的积极意义在16世纪被一种新出现的贬义性标签——“白莲教”所掩盖。田海经研究表明,所谓“白莲教”是一个假名,它只是官方与文人逐步构建起来的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有统一组织的教派。而这一标签被认作一个教派,则是出于较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田海跳出以往“白莲教领导的元末红巾军起义”这一既有论断,考辨史料,认为韩山童的宗教思想与白莲传统并无联系,贬义的“白莲教”是在明中叶开始出现在奏章与笔记中,历经清嘉庆年间的“川楚五省白莲教大起义”,至义和团运动时,“白莲教”的标签被普罗大众接受。该书打破了人们对于“白莲教”的固有认知,带给学界的思维冲击不言而喻,确实堪称西方学界有关中国历史研究、概念史研究的一部经典佳作。
3
一部揭秘中国第一帮天地会的惊艳之作——《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
〔荷〕田海著,李恭忠译(2018年9月第1版)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一书,可以说是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关于天地会、中国秘密结社以及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部杰出著作。该书采用了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兴起的另一种秘密社会史研究路径,即文化人类学,本书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天地会的仪式、符号和话语,重在阐释这些元素如何建构起天地会作为一种共同体的内部认同。简单来说,田海笔下的天地会,文化建构才是核心。田海精通中文,这大大有利于他仔细爬梳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史料。他细致梳理了民间宗教和迷信文化中的末世/救世论,并概括为“神魔救世范式”,即末世灾劫+神魔救世+法术器物。天地会的种种仪式和神话传说,终跳不出这个框架。这些仪式和神话的意义是为原本缺乏如共同家族、邻里、职业而结成的天地会创造了一种原本并不存在的认同,这种认同既要说明天地会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又要与其成员的知识背景相适应。田海除了给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天地会之外,他还赋予给天地会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这当是此书一大贡献。
4
海外汉学探究中国农民革命的开拓之作——《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美〕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2017年7月第1版,2018年6月第2次印刷)
该书系著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的农民反抗运动,以这一地区既孤立又有联系的三大事件——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革命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七章,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枪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共产主义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角。
5
一本耐人寻味的关于清末乡村民变的研究著作——《骆驼王的故事:清末民变研究》
〔美〕蒲乐安著,刘平、唐雁超等译,刘平、孙昉校(2014年9月第1版,2018年11月第2次印刷)
清末十年,中国正处于一个近两千年来封建王朝倾覆的大变动时代,伴随革命党人打落皇冠枪声的,是遍及神州大地、“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民变”。这些民变是遭受沉重压迫、“抗拒现代性”的农民的呐喊。美国女学者蒲乐安这本著作,便是一部研究清末民变的新颖之作。该书的主体谋篇布局颇为新颖,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一般史学著作惯用的时间顺序来划分章节,而是按照不同的空间,以具体事件为中心来布置篇章。山东莱阳、直隶遵化、四川威远和广东连州等地的民变,在写作上构成了每个章节的叙述中心。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又相互交织、聚散自如、线索分明,仿佛影视镜头的自然切换,使读者能够比较完整地从个案认识进入到整体性认识。作者择取的视角相当独特,虽然这些民变事件在地域和组织者上都处于互不联系的状态,但是作者充分关注到这些事件所共有的历史因素—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和关于以往反叛的历史记忆等,从而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在清末新政背景下乡村社会发生危机的全景画。该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6
一部比加勒比海盗更具刺激性的中国海盗史诗——《华南海盗(1790—1810)》
〔美〕穆黛安著,刘平译(将于2019年3月出版)
清中期拥有数百上千艘帆船和成千上万由男人(以及女人)组成的中国海盗,其数量规模看起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海盗都要超出几倍。然而,很不相称的是,无论是在本书所述海盗插曲之前还是之后,尽管海盗活动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五彩斑斓,但中国相关的传说很少。迄今为止,这些中国海盗一直被历史所遗忘,我们应让这些男男女女的生命重新鲜活起来。该书是美国女学者穆黛安送给中国读者的一份礼物。作者曾实地探访海盗巢穴,利用大量中、西方文献和档案资料,对1790—1810年间华南沿海的海盗集团产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海盗的组织、规模、活动、结局和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穆黛安批评了当时中国人尤其是清政府的海洋观,并指出清政府在平息海盗过程中的剿抚之策及其以后所执行的水师制度与海防政策,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从那以后,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开始一步步被洋人逼迫着、推搡着走上一条充满悲情的近代化道路。此外,华南海盗的活动还直接影响到越南阮氏王朝取代黎氏王朝的改朝换代,对于这一历史,该书也予以充分的论述。该书当是这么多年来非常卓越的研究中国华南沿海区域历史的著述。
7
一部填补中国工人运动史的空白经典之作——《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史研究》
〔美〕裴宜理著,刘平译(2018年11月第1版)
上海是全国产业中心,其工人运动的显著作用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上海工人运动的周期性高涨每每预示着国家政治的根本转变。该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裴宜理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部分“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观念——有时甚至与其思想信仰相抵触(例如有些共产党人开展工运的第一步就是加入帮会)。第三部分“产业政治”,作者对烟草、纺织和运输行业做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做出了怎样的反应。作为一本视角新颖、资料丰富、论证缜密的学术著作,在西方学界广受赞誉。该书对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8
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兄弟结拜传统根源的创新力作——《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一种传统的形成》
〔加〕王大为著,刘平译(2009年5月第1版)
很久以来,兄弟结拜与歃血盟誓就是中国社会习俗的组成部分。西方学者王大为对于兄弟结拜这种充满东方人情味的人际结合方式充满好奇心。王大为以福建省,特别是闽南地区及从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的百姓的结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中国东南福建的兄弟结拜组织和台湾清治时期重要民变之一林爽文起义,还讲述了天地会在华南地区的发展,说明推动这些武装反抗并真正威胁清王朝统治的最根本原因,并非社会流动和结会树党及由此产生的信仰,而是他们的现实生活处境。作者认为,兄弟结拜这种结合是一种互助方式,如果在一个合理的制度下就不会危害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在清朝法律中出现了针对结拜、结会和会党的条款,这也许能够让我们可以理解大多数秘密会党能长时间坚持“反清复明”的宗旨,那就是清政府不断严厉打压的结果。过度的打压反而暴露出清统治者对广大民众这种抱团行为的恐惧,从而对结拜组织起了相反相成的作用。该书立足大量一手珍贵资料,把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9
一部剖析澳门慈善机构同善堂悠久历史的优秀著作、一部填补澳门史研究空白之作——《同善堂与澳门华人社会》
黄雁鸿 著(2012年4月第1版)
澳门同善堂是澳门历史最长久之一的华人综合慈善团体,它的形成与晚清时期澳门华人的地位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澳门的华人在晚清时期,受到澳葡政府的殖民管制,在社会、政治、法律等方面必须遵守葡人的规定,但发生灾害时,却未能得到管制者的救助,从而出现了华人自发组成团体——同善堂。该书介绍了清末民初澳门华人的政治及社会情况及澳葡政府的华人政策;澳门华人赈济组织的特殊模式,融合了中国民间善会和西方福利精神,还附加了华商的带领和推动作用;还原澳门华人社会慈善组织同善堂的创建理念、组织结构、实践活动的历史风貌。这些举措增进了华人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澳门的热爱,在稳定澳门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
听说购书还有小礼物~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