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把粤港澳湾区潜力讲清楚了!(广州南沙+深圳+珠海2018最新成绩)

南朋友 南沙业主圈 2019-10-08

这次,终于有人把粤港澳湾区最大潜力讲清楚了。8月22日,在深圳举行的2018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有“金融市长”之称的黄奇帆,以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身份,建言大湾区发展。同时,8月21日至23日,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还前往广州南沙、珠海、深圳开展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调研。

深圳+广州+珠海最新建设进度


广州南沙:已形成391项创新成果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介绍2014至2017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由1026亿元提高至1392亿元,年均增长12.6%;进出口总额由1303亿元提高至1952亿元,年均增长18.6%。目前,南沙自贸区已累计形成391项改革创新成果,36项在全国、90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国辉表示,近年来,广州携手港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也离不开与港澳的合作。蔡朝林还介绍,今年上半年,南沙新设港澳企业330家、投资额10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8倍和3.7倍。此外,南沙还推出了粤港澳游艇“自由行”“粤港跨境货栈”等合作新模式,出台对港澳籍人才专项扶持奖励政策,启动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等。


在科技创新方面,2017年,南沙区以举办广州人工智能圆桌会议为契机,着力开展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招商工作,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高级研究院,并启动了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力争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同时重点扶持晶科、奥翼、安捷利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带动第三代半导体、电子纸、物联网等产业领域,实现集群式发展。


下一步南沙将积极谋划中国科学院广东创新园、新能源汽车装备产业园、庆盛智能制造总部集群、中大药谷等科技产业园区的筹备建设。拥有803平方公里的南沙新区,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上,做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文章,而南沙新区政府则更愿意由此站到世界级产业的最前端。 


深圳:深茂铁路今年可局部动工


在深圳,代表们先后来到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地调研。


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透露,深圳将建设沙头角国际旅游知名区域,深港合作谋划改造中英街,提高免税购物限额,实现文化旅游、免税购物、国际教育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综合化商贸旅游。


调研中,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丘海认为,大湾区建设还应该把汕头、湛江放进去,形成大鹏之势,往东往西各自延伸。


王立新还透露,目前深圳已经获批在海陆空对外开放口岸实施51国人员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还正研究构建深圳与珠江西岸的跨江通道体系。

除了即将开通的广深港高铁,未来,还将谋划深圳至南宁高铁、深珠公铁跨江通道等多条交通线路建设。深圳市发改委也表示,深茂铁路今年可以实现局部动工,另外正在谋划从深圳到广西的另一条高铁线路,区别于深圳到南宁的高铁。

在科技创新方面,王立新也表示,未来深圳将打造光明科学城,建设成世界级科学城,打造成新的标志性合作平台,适时推动与港澳珠三角兄弟城市新的特色合作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带动粤港澳湾区发展。

珠海:港澳人才在横琴享市民同等待遇


在珠海,调研组先后来到珠海横琴新区总部大厦及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据了解,近年来,横琴商事主体突破5万家,其中科技企业超过7000家。其中,在横琴注册的港澳企业就累计达2490家。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董事长吕红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产业园将于明年年底建成,园区将连接澳门和内地的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姚奕生表示,近年来,珠海连续出台多项便利举措,方便港澳中小企业在横琴发展,并专门制定了针对港澳人才发展的支持计划,使港澳人才在购房、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姚奕生透露,除了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珠海洪鹤大桥、香海大桥、金海大桥三条东西大桥已全面开工,此外,广珠城际机场延长线将在横琴口岸与澳门轻轨实现对接,澳门单牌车便利出入横琴政策已经落地。

来源:金羊网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的话


重庆市原市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论坛上表示,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区域,世界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过去,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公认的成熟湾区,包括日本的东京湾区、美国的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黄奇帆现场发言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来源:自贸试验区报道)

审视全球,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彰显国际竞争力的新载体。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世界四大湾区格局基本形成。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许多经济指标与三大湾区已大体相当:

GDP1.38万亿美元、占全国12%的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的0.82万亿美元,接近纽约湾区的1.83万亿美元和东京湾区的1.86万亿美元;GDP增速7.9%,高于东京湾区的3.6%、纽约湾区的3.5%、旧金山湾区的2.7%。


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16家,接近纽约湾区的22家、旧金山湾区的26家,仅与东京湾区的70家有较大差距。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全球经济新支点的作用明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前景广阔。


从运行机制看,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有着明显不同。世界三大湾区是“一国一制”,即在同一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下运行,由此形成的产业较为单一:

东京湾区定位于“产业湾”,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

纽约湾区定位于“金融湾”,是世界金融的心脏

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拥有举世闻名的硅谷


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在“一国两制”背景下的“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背景下、三个关区、三种法律、三种货币,由此形成了多产业格局,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等行政区划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港等经济区域叠加,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集合了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主要功能。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走向,目前探讨比较多的是,如何实现整个地区的全方位一体化。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体制已经显示出巨大优势,这样的体制决定了,我们用不着也不能走东京、纽约或者旧金山湾区的发展路子,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


5 大 好 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不追求同质化的特区、关税区、货币区。这至少会带来5大好处:

一是实现各优其优

湾区内城市资源禀赋各异,坚持特色、精准发力,“禀赋”就能转化成“优势”,“比较优势”就会变成“核心竞争力”。

香港经济孕育于高度的市场化环境,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等方面极具竞争力,“超级联络人”角色突出。


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加强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深圳是世界领先的科创中心


广州是大湾区联系内地、辐射内地的桥梁和纽带


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成长起来的。这些优势的彰显,是基于“一国两制”背景下制度的多样性造就的。未来,保持现有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会更加各优其优、各美其美。

二是促进互惠互利

制度的差异性,给贸易和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益于毗邻港澳,既有国内市场为依托,又能借助港澳的国际平台快速联通世界,实现了飞跃发展。


2017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香港因为内地的改革开放为后盾,其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的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


比如香港资本市场,依托“一国两制”的独特机遇,快速甩开台湾、新加坡、韩国等资本市场,现在市值差不多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中国A股和日本,内地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港股全部市值的比重超过65%。如果香港只有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没有内地企业支撑,其资本市场不可能具有如此地位。


总之,在现有格局下,粤港澳各地区是互利共赢的。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香港、澳门最缺的是土地和人口资源,而广东有比较大的地块、比较多的人口。


港澳地区的制造业可以到广东扩大规模,从而腾出宝贵的空间和人力专注于金融、贸易等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主攻方向之一,香港和澳门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学家,有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能力,而珠三角地区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有巨大优势,各地各展所长,就能实现“1+1>2”的效果。


如果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上把整个湾区同构化,所有这些资源将趋于平均分布,资源配置效用就会大打折扣。

四是避免同质化竞争

湾区经济同样遵循竞争与合作的天然法则。按照过去经验,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搞成同质化的区域,这看似和国际接轨了,但恰恰把大湾区天然的体制优势和潜力给抹平了,最后极大可能是深圳抢香港的优势、珠海抢澳门的优势、广州抢深圳的优势,导致九个城市竞争大于合作,九个各具动力特征的发动机变成一个普通发动机,造成内耗局面。


比如,香港的金融制度使得港币与国际货币是一体化的,也让香港成为一个独特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湾区金融制度一体化,不仅不能增强湾区内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反而会束缚和绑架香港金融,甚至影响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应当说,保持现有格局,可以有力促进湾区内各城市差异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五是有利于更好发挥“一国两制”作用

“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确保“一国两制”“不动摇”“不变形”“不走样”,如果实行统一的关税、统一的货币就一定牵涉到改法立法。从这个角度讲,保持现有格局,不至于伤筋动骨,是对“一国两制”的最有力保障。


总之,正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制度多样性、互补性的优势,才有效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的汇聚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了在世界湾区中名列前茅的地位。


“四 通”

交通互联互通

“对标”世界级湾区的发展路径,经济融合发展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前提的,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仍有较大差距。在这一点上,要向东京湾区学习,其庞大的港口群和世界上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对发展城市工业群形成了巨大支撑。


首先,要高效通达全球。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带动大湾区其它城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形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等综合交通优势。


其次,要强化与内地联系。优化高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布局,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中心城市和泛珠周围省市的紧密联系。


再次,要畅通湾区内部。完善环大湾区的城际轨道网,尽早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发挥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对空间优化的引领作用。


关检互联互通

从全球和国内贸易实践看,关检的互联互通是经贸融合的重要手段。比如,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就得益于各国海关实现了“互通”。推动关检一体化,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


关检一体化,不是要把三个海关合并成一个海关,关键是要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口岸管理服务更加便利高效,但依然是各自的法律、各自的关税。


当前,尤其要抓住内地关检机构整合的契机,大力推进粤港海关快速通关,实现“一个窗口、统一受理、互联互通、并联审批、同步作业”。


要推动粤港澳产品检验和认证结果的互认,推动内地与港澳在教育、金融、文化、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


人员互联互通

人是决定性因素,在湾区经济发展中也不例外。推动人员互联互通,不是要把湾区内所有人都变在一种关境区域内,关键是要满足居民频繁往来的需求。


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居民经深圳出入境日均40万人次,深圳居民往来香港日均12万人次,这个数字今后肯定还会上升。


最基础的层面,是确保人口进出的便利化。现在,湾区内人员进出粤港澳,还需要简化通行证之类的证件手续。我认为,可以实行这样的政策:只要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群,就可以有特别通行权,在湾区内来来回回、进出自由。


比如,可以白天在深圳工作,晚上住在香港,也可以白天在香港工作,晚上住在深圳。更进一步的层面,是提升湾区内居民就业、就学、就医、安居等方面的便利化。粤港澳三地应进一步深化合作,放开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限制性规定,真正实现生活在港澳、学习工作在广东,或者反之都可以,消除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


规划互联互通

湾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政策协调,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首先,产业发展要错位。目前,区域内城市间主导产业差异化程度还不明显,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城市的核心功能,整合产业集群,用产业链的思维参与全球化竞争,把本地区最能发挥优势的产业搞上去,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其次,科技创新要协同。大湾区内有173所高等院校,多于旧金山湾区的73所,东京湾区的120所,仅次于纽约湾区的227所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四地加强科研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合作领域要拓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还要在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加强标准对接和资质互认,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总之,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坚持“一国两制”背景下“三税区三法律三货币”体制,实现交通、关检、人员和规划“四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就能乘风破浪、潜力无限,建成世界一流湾区,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展现出“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勃勃生机。

南沙业主圈

南沙情  业主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