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政治中的中亚:突破“历史支流”地位,谋求自主发展

宫卓识 欧亚新观察 2020-09-08

点击“欧亚新观察” 欧亚资讯一手掌握



7月16日,中国和中亚五国举行首次外长视频会晤。各方一致决定建立“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机制,定期举行会晤。这是中国中亚之间建立起来的对话新机制,有利于各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共谋发展繁荣。


“N+中亚”的机制化进程


将中亚五国作为一个整体并与之形成对话机制的进程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当年,首届“韩国—中亚”论坛举行并形成定期举办的传统。此后,日本提出了“日本+中亚”对话模式,印度提出了“印度—中亚”对话模式。


与上述国家相比,中亚国家更重要的合作对象是美国和欧盟。


中亚与美国间的“C5+1”多边交流机制形成于2015年。当年11月,由六国外交部门高级负责人参加的首次会晤在撒马尔罕举行。


2019年8月21日,“C5+1”会晤在努尔苏丹举行。但哈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当天在执政党“祖国之光”党政治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表示,哈萨克斯坦是年轻国家,民主进程也是年轻的,美国民主这顶帽子对哈萨克斯坦来说并不合适。“我们的社会无法承受激进式民主,否则我们将失去现有的一切”。对此,有专家认为,不干涉内政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发展同美国关系的前提。纳扎尔巴耶夫的表态是给发展对美关系划出了一条清楚的红线。俄罗斯卫星网分析称,发展同美国的合作仅仅是中亚国家平衡地缘政治利益的手段。


再看欧盟。2019年5月欧盟出台新版中亚战略。新战略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欧盟不再追求以强力方式改变中亚国家政局和实现政权更迭,而是基于与现政权的合作,保障地区发展与安全;第二是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列入中亚地区的重要多边合作平台和影响因素;第三是欧盟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不再针对第三方,转而与其他国家寻求在中亚地区的合作,实现共赢。


中亚——历史的支流?



哈萨克斯坦著名历史学家、亚洲研究所负责人苏尔丹·阿基姆别科夫在《哈萨克斯坦之于俄罗斯帝国》一书中写道,从历史进程看,来自定居文明的压力直接决定了游牧文明的发展轨迹,以定居文明的视角看待和解读游牧民族的历史是普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牧文明处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支流,而非主流之中。


中亚国家就处在这样的支流中。如果说将中亚地区直接带入近代和现代的俄罗斯同时拥有欧洲和亚洲,那么中亚则既非欧洲,也非亚洲。


1990年代以来,中亚各国一直在不断寻找历史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一点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进程中有明显的体现。1992年5月,乌俄哈白等七国在塔什干签署集体安全条约,并在该条约基础上产生了集安组织。但1999年乌又加入了旨在摆脱对俄罗斯依赖的“古阿姆”集团。近年来,在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问题上,乌执政者更是百般权衡。


目前,中亚的发展具有“双轨制”特点。第一条道路是经济上的欧亚主义,即基于欧亚经济联盟推动一体化。但欧亚经济联盟依然被中亚国家视为俄罗斯在原苏联空间内达成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目的的工具。在乌克兰危机暴发及克里米亚入俄后,中亚国家更加坚决地将联盟内的一体化局限在经济领域。实际上,这一势头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出现。


2012年9月19日,俄哈第九次地区间合作论坛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城市巴甫洛达尔举行。期间,俄国家杜马工作组提出基于关税同盟推动设立超主权立法机构。这一提议遭到了哈方的抵制。时任“祖国之光”党秘书的卡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近期、中期和远期看,设立欧亚议会都是不现实的。一个月后,纳扎尔巴耶夫在访问土耳其时表示,“自1861年最后一位哈萨克汗被杀后,我们成了沙皇俄国继而是苏联的殖民地”,“150年间,哈萨克人几乎丧失了自己的民族传统、风俗、语言、宗教”。当然,“殖民”这一说法并非苏联解体之后才出现的。1960年代苏联学者在描述沙俄历史时便开始采用这一词汇。


第二条道路是实现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体现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中亚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机制的确立。


2017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提出举行五国元首会晤的建议,随后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支持。2018年3月15日,中亚国家首脑工作会晤在哈萨克斯坦首都举行,这是13年来中亚五国领导人的首次集体会晤。期间,纳扎尔巴耶夫说,“我们中亚有些国家是欧亚经济联盟成员,有些是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有些不是,这不重要。但我们自己的问题应该由我们自己解决,不需要把任何第三方纳入其中”。


中亚国家元首峰会主要聚焦三大方向:一是促进地区地缘战略要素整合,发挥各国优势,为促进地区发展形成合力;二是开启新的合作模式,部分重启“苏联模式”,重点解决边界纠纷和跨境河流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三是促进地区安全与稳定。


可以说,在政治方面,“中亚是中亚人的中亚”这一口号呼之欲出。这背后的深层次变化是中亚国家意识到了加强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性。各国有望发挥各自地缘优势,在涉及地区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对外采取统一立场。


“中国+中亚五国”机制正逢其时


前上合组织秘书长伊马纳利耶夫曾表示,对中亚国家来说,最复杂的问题是建设主权国家,促进社会发展。这项任务将在全球发展坐标不断调整、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的条件下完成。有些影响发展的因素是突发的、碎片化的,这有时候导致中亚国家无法做出完全合理的、审慎的决断。


可以说,长期以来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安全、金融、移民等多领域形成的对外依赖性使其无法实现完全自主的发展。中亚国家到底走向何方依然无法预测,特别是在各国政治进程仍存在变数的情况下。


但肯定的是,与中国形成对话机制,将巩固和提升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有利于双方的互利合作及敏感问题的解决。更何况中亚地区人口已经突破7000万,正成为越来越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


还可以肯定的是,中亚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在国际舞台实现自我提升的政治诉求,即中亚不再是大国博弈的工具,而是国际关系中的“玩家”。


(作者:宫卓识,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