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基扬诺夫:炮火声中,俄罗斯与西方的外交并未沉默

卢基扬诺夫 欧亚新观察 2022-04-21

点击“欧亚新观察” 欧亚资讯一手掌握























近日,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主编卢基扬诺夫在《俄罗斯报》发文,对俄乌战事背景下俄罗斯与西方的外交活动进行了解读,并认为美国通过目前的外交策略难以筑起统一的反俄阵线。而俄罗斯与西方的敌对关系已经确立,未来注定分道扬镳。现将该文编译如下,供参考,文章观点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Inter anna silent Musae(炮火声中,缪斯也会沉默)”。许多人认为外交是一种艺术,但希腊神话并没有为它创造一位缪斯。虽然外交也经常面临在炮火声中沉默的命运,但实际上在战争时期,外交活动仍然会继续进行,甚至更加频繁。许多人寄希望于谈判进程,希望其能阻止破坏和流血。


然而在实践中,当局势已经升级到军事冲突时,外交努力也有了明确的边界——只有当冲突各方认为通过军事手段无法获得更多成果,并且成本超出可接受范围时,外交努力才会富有成效,各方也才会在谈判中讨论实质性内容,并试图修复现状。但这并不能排除战场上会继续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各方可能会借此不断改善谈判地位,但目的仍是为了结束对抗。


上述所言并不意味着在能取得成效阶段之前的外交接触是无用的。按照外交官的说法,制定“模式”是为最后阶段所作的必要准备。也就是说,只有清晰把握军事形势,我们才有可能运用之前所设定的模式。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的紧张工作——外界希望谈判能有结果,但也不是即刻就要求其实现。


重大国际危机中的外交除可以解决武装冲突外,还有另一个功能——有关各方积极争取其他主要大国的准许或至少是中立的态度。对处于极强外部压力之下的俄罗斯来说,这种外交功能是头等重要的。正如历史告诉我们的(例如距现在较近的,经常被提到的古巴导弹危机),外交官并不总是了解国家领导人的全部意图。然而,这份职业需要他们即使在不完全掌握情况的条件下也要找到合适的论据。而外交大师们都能胜任这一任务。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俄罗斯需要将外交资源重新分配到非西方地区——花在欧洲和美国身上的精力和时间应是非常有选择性的。俄罗斯与它们之间即使是冷战意义上的正常关系估计也不会维持很长时间,分道扬镳是共同的选择,也是原则性的。


过段时间之后,双方所需的一些联系将得到恢复,但总的来说,现在已经确立了敌对关系,而政治认同也将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


坦率地讲,不得不保持另一种关系的需要长期困扰着俄罗斯和西方——由于过去几十年发生的许多事件,双方对彼此的不满程度已经非常之高。



那西方的外交活动又进行得如何呢?


对美国及其盟友来说,目前最重要的目标莫过于最大限度地孤立俄罗斯,并对其经济进行最致命的打击。这意味着其外交活动的对象便是于俄罗斯而言最重要的国家,首当其冲的便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印度。


这里出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鉴于这些大国立场对美国的重要性(没有它们的支持,就无法真正组织对俄罗斯的封锁),它们自然会期望美国能给出诱人的条件,而美国也无疑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可提供的东西。然而美国却选择了另一种策略——施压、道德谴责、要求立即回到 “历史正确的一边”,否则就会有 “后果”,就必须 “付出代价”。


这样的做法令人惊讶。 首先,出于原则和自尊,像中国或印度这样的国家绝不会屈服于压力,这种做法对它们心理起到的往往是反作用。第二,当今世界的局势已经不仅仅是不稳定,而是已经到了所谓的分岔点。


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俄罗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美国和西方在世界事务中主导地位的问题。而从其空前激烈的反应来看,美国很清楚这一点,并感受到了自己的脆弱。


因此,通过拉拢非西方大国来恢复平衡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拿出的不是胡萝卜,而是大棒。


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的外交方式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可以回忆一下1990年美国为解放科威特组织的“沙漠风暴”行动,或2001年推翻塔利班的战争。当时美国不仅格外积极,还动用了整个军火库——虽然是从恐吓到允诺,再到交易。这些做法在动员支持方面效果非常显著。但如今美国却不再有类似的动作。平心而论,它偶尔也会拿出来几根胡萝卜,但不是给中国的——即便是在如今反俄运动的背景下,中国仍被视作主要对手,美国不会给它胡萝卜。而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反俄的统一战线并不容易。


原文题目:Дипломатия на фоне боевых действий

原文出处:https://rg.ru/2022/03/29/lukianov-dlia-ssha-i-soiuznikov-net-vazhnee-zadachi-chem-dobitsia-izoliacii-rossii.html

翻译:姜半夏



END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