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拥华|石门何处寻——沈宗骞《石门观瀑图》研究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古 代 美 术

Ancient Art

石门何处寻

——沈宗骞《石门观瀑图》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蔡拥华


摘要:清代画家沈宗骞所作《石门观瀑图》是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佳作,从该作画面来看,作品图像本身并无实景特征,属于明清时期流行的“高士观瀑图”一类的格套化描绘,画家沈宗骞本人在题跋中亦未提及该作品涉及对实际地点的描绘。该作品被命名为《石门观瀑图》,从而与“石门”这一实际存在的地点产生联系,但实则为画作完成10年后,周煌在与诸皇子交往互动过程中,通过题写引首为画作定名,及卷后诗文题跋对画面内容的再阐释。本文试图通过对周煌与被重新定名的《石门观瀑图》之间关系的再解读,揭示隐匿在画作及相关行为背后的意涵。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石门观瀑图》(图1),为清代画家沈宗骞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冬十月所作的纸本水墨作品。沈宗骞,字熙远,号芥舟,浙江吴兴人。关于沈宗骞作此作品时的年龄,学者郭兰秀认为此图为沈宗骞“34岁所绘,笔精墨妙,人物刻画细腻生动”,以此推定沈宗骞生年为乾隆元年(1736),这也是学界普遍默认的沈宗骞生年。新近以来,严方圆通过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所藏沈宗骞《山水》所署“乾隆乙卯夏六月,作于研圃之君子兰前,芥舟沈宗骞,时年七十有九”,考得沈宗骞生年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此推断《石门观瀑图》为沈宗骞53岁所作,而非34岁。据清人蒋宝龄所记,沈宗骞于摹古有深厚的功底,书学二王一路,画则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这件作品笔法成熟,入古而开新,严方圆认定为沈氏中年之作,似乎更为合理。本文拟对《石门观瀑图》进行研究,厘清学界对该画作认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图1 沈宗骞《石门观瀑图》纸本水墨 

37cm×137.6cm 176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题材与主题


“观瀑”这一主题,或可追溯到脍炙人口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而“观瀑图”以自然为主,辅以人物,是历代山水画的常见题材,例如南宋梁楷《观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马远《观瀑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南宋佚名《纳凉观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戴进《抚松观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吴伟《松阴观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唐寅《空山观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传统画作,大多凸显人物在山水中的环境表现,强调人物观瀑过程中所带来的壮阔恢宏的审美体验。因此,山水表现是画面的重点,而人物作为象征符号往往处于次要位置。检视沈宗骞《石门观瀑图》,此作品的构图方式有别于传统山水大开大合的布局,转而以小景剪裁的方式将人物安置于林泉之中,人物头顶的松树在构图上起到连接人和景物的作用。作为点题的瀑布,被画家布置在画面左侧的石涧山林之中,顺着水势形成河流。画面安排既营造出观瀑身临其境的氛围,也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如画中人物的脖子与服饰的处理关系,明显是脖颈扭动时带出衣服向后转折的态势,可谓刻画严谨。那么,沈宗骞笔下的画中人是谁?


从《石门观瀑图》题跋可知,此画收藏者为周煌:


周煌,字景垣,号绪楚,别号海山,涪州人。康熙辛卯孝廉、湖北通城县知县易亭公次子,生而聪颖,性严重,动履如成人。十三学举子业,下笔奇思迭出,惊为异才。十四随通城任数年,学益进。乾隆元年丙辰,中本省乡试。丁巳成进士,选庶吉士。己未散馆,授编修,充《八旗通谱》馆纂修官。


周煌官历翰林院编修、琉球国正使、江西学政、刑部右侍郎、浙江学政、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加太子少傅,卒谥“文恭”,《清史稿》有周煌400余字小传。周煌学博而精,工诗善书,著述颇丰。尤其是他所著《琉球国志略》,留意当地掌故及风土民情,广征博引,是清代“崇实黜虚、经世致用”思潮下的著作。


《石门观瀑图》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而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周煌视学浙江,周氏“以浙江为人文之薮,崇尚实学,厘正文体,恪恭将事,亦如在江西时,故所取皆一时名隽,中甲科、入词馆者,不一其人。陈星斋兆仑、窦东皋光鼐,皆亟称之”。1768年至1770年间,周煌任职浙江学政,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一月,周煌奉旨主持考试八旗教习,选拔人才王青云等36人。除了在浙江选拔俊才,周煌为褒扬先贤、弘扬正气,在嘉兴为供祭杨继宗、喻良、庞尚鹏、莫大勋的“四贤祠”作《四贤祠碑记》。周煌在浙江的所作所为,得到太常寺卿陈兆仑和上书房总师傅窦光鼐的高度赞扬。


沈宗骞身处吴兴——历代画学兴盛的地方,及至其时近清代中期,历代书画已多入皇家收藏,民间少有范本可依循,正统画学由此受他道侵染,故沈氏才有“求所谓六法者,能者绝无,知者亦仅有矣”的感慨。沈宗骞谨守正统笔墨六法并精研其中,可谓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家。沈宗骞是否与周煌有交游,事迹已不可考,但作为浙江吴兴名士的沈宗骞为周煌作《石门观瀑图》,取材周煌在浙江青田石门洞观瀑的事件,似可说明浙江学人对周煌振兴文事应是欢迎和赞许的。或许周煌崇实黜虚的主张与实践,符合沈宗骞编著《芥舟学画编》倡导正统画学的思想观念,使沈氏引为同道,作画以赠之。


二、石门何在:题跋中的线索


周煌结束浙江学政生涯后,几经辗转回京任职,也把此作带回北京,这才会有后来诸皇子皇孙在画作后的题跋。画前引首“石门观瀑”由皇十一子永瑆所题(图2),落款署“己亥五月十六日,奉为海山师傅,皇十一子”。己亥年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这时距离沈宗骞作《石门观瀑图》已有10年。


图2 皇十一子永瑆题“石门观瀑”引首

在画作后题跋的,有乾隆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次孙绵恩(乾隆皇长子永璜次子)。在题跋中,诸皇子皇孙皆称周煌为“海山先生”,只有皇十一子永瑆称他为“海山师傅”。周煌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秋奉命充四库全书馆总阅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钦点任会试总裁,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月命为阿哥书房总师傅。因此,在众皇子题跋时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周煌仍未任阿哥书房总师傅,所以并非所有皇子都称其为师傅。由此可推知,皇十一子永瑆与周煌的关系最为密切。事实上,四库全书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初开设,刘统勋为总裁,刘统勋因纂辑《四库全书》工程巨大而请奏,“应添集修翰林十员”,帝皆从其所请。刘统勋又特派皇八子仪郡王永璇、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及侍郎周煌等校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皇十一子永瑆因校书错误被罚俸6个月,一同受罚的官员中就有周煌。由此可见,皇十一子永瑆与周煌在四库全书馆校书期间往来密切。


画作题名《石门观瀑图》,“石门”作为地名应是确定的。周煌曾任江西学政、浙江学政,江西与浙江两地皆有以“石门”为名的地方,江西庐山有石门涧,浙江青田有石门洞。周煌究竟是观何处“石门”之瀑布?或许需要从众皇子皇孙的题跋中寻找答案。


画卷后的题跋,按长幼有序排列。皇六子永瑢题跋道:


括苍山翠重,揽胜过江来。石洞长喷雪,岩泉作吼雷。

使华临玉峡,人语隐青苔。徒倚云根畔,珠玑百排堆。

谢客经行地,宁辞蜡屐难。寻诗聊息驾,观水得层澜。

洒落三千丈,潆洄七十滩。一枝筇引处,鹤响破高寒。

题奉,海山先生清照,即请教正,皇六子。


当中“谢客经行地,宁辞蜡屐难”透露出些许线索。浙江青田石门洞有“谢客堂”,清江湜《石门观瀑布》有“天开此境足自表,岂待谢客方知名”之句。而周煌也曾作《石门洞怀古二首》,其一即为《谢客堂》,中有“颇忆披榛千载上,剧怜著屐一生间”之句。永瑢“宁辞蜡屐难”恰好与周煌“剧怜著屐一生间”相对应。“蜡屐”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篇》,指无所作为的闲适生活。由此可知,皇六子永瑢认为,《石门观瀑图》描绘的正是周煌在浙江期间游览并赋诗过的石门洞。


然而,皇八子永璇的题跋则显示出不同的看法:


闻道匡庐景,栖游最有人。山开如石阙,瀑挂作天绅。

云沫空寒玉,松花雨湿银。故应传画本,一洗客衣尘。

姑米曾观海,今来爱瀑泉。细流知不择,柔德见真全。

入耳轻凡籁,经时忆胜缘。山灵浑解事,画里借云烟。

奉题,海山先生石门观瀑清照即祈,诲定,皇八子。


开首一句“闻道匡庐景”,即认为《石门观瀑图》描绘的是庐山,“山开如石阙”具体指向庐山石门涧。


与周煌关系最密切的皇十一子永瑆对此的观点是什么?他的题跋称:


弭棹余杭郡,观泉到石门。昔人读书处,遗迹至今存。

兴阅飞流速,山开远势吞。每闻耽胜赏,喜对画图论。

夙有山梁性,偏兼景物披。喧涿动岩壑,洒落见襟期。

眇论从西蜀(明初赵天泽先生贵乡人也,尝评江左人物以刘文成居首),陈踪漫郁离(文成著郁离子),且看观瀑者,曾否旧须眉。皇十一子。


首联“弭棹余杭郡,观泉到石门”,即言明是浙江域内的石门洞。而“昔人读书处,遗迹至今存”指的是石门洞内的“刘文成公读书处”,即明初政治家浙江青田人刘基读书的地方。而“眇论从西蜀,陈踪漫郁离”更是引用了刘伯温的典故。毫无疑问,皇十一子永瑆认为,《石门观瀑图》描绘的是浙江青田的石门洞。


皇十五子永琰的题跋,以景物描写为主:


绝壁遏飞鸟,天半翻长风。悬留几千丈,劈岩进神龙。

鳞甲挟飞涛,雷雨轰碧空。骊珠错落垂,万斛喷谾谼。

雷酿连上下,荡激迷西东。仙人展鲛绡,高挂蕊珠宫。

静观境殊绝,长揖黄石公。灵踪寄妙笔,高致画图中。

奉题海山先生清照即请诲正。皇十五子。


“静观境殊绝,长揖黄石公”,即流露出他对石门为何处的看法。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于青田山洞得秦人黄石公传授天文书,故永琰此处用黄石公典故,也说明了他认同《石门观瀑图》描绘的是浙江石门洞。


最后,皇次孙绵恩的题诗称:


石门树霭晓苍苍,中有飞流百尺强。余暇散襟时领略,骋游揽带独徜徉。

奇观畅好同匡阜,壮志真如胜吕梁。更喜耳谋兼目睹,为声为色总相忘。

两崖峭蒨属天开,观海余情观瀑来。响叶松涛传曲磵,珠跳萝磴溅平苔。

探幽不使驺呼近,选胜常教蜡屐催。山水遗踪千载在,诗成那数谢公才。

奉题海山先生石门观瀑图并政,皇次孙。


庐山有石门涧,吕梁有石门山,“奇观畅好同匡阜,壮志真如胜吕梁”显示出,此处石门仅仅是“同匡阜”“胜吕梁”,而非是庐山。换言之,皇次孙绵恩也持石门为浙江青田石门洞的观点。


综上,在诸皇子皇孙的题跋中,除了皇八子永璇认为《石门观瀑图》描绘的是庐山石门涧以外,其余4人都认为此图描绘的是浙江青田石门洞。周煌曾督学江西,认为此图之“石门”为庐山石门涧看似不无道理,似乎也可说明随着时间推移,皇子对画作创作者与其主人事迹的陌生。而后人不查其详,将《石门观瀑图》编入《庐山历代绘画精品百幅》画集中,更容易对这幅作品的主题造成误解。


三、寻找石门:周煌的政治理想


周煌对《石门观瀑图》想必十分重视,否则不会长期携带收藏,并请诸位皇子皇孙题跋,那么,《石门观瀑图》中寄托着周煌什么样的思想与追求呢?游览胜迹是周煌赴任地方的常态,而他对于石门的态度或许不是普通游历者那么简单,是充满着对人生追求的矛盾。当然,石门也不仅仅是作为旅行景点而存在,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


世人对石门之认识,由谢灵运而始。谢灵运曾有多首诗歌描写石门,如《石门岩上宿》《登石门最高顶》《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其中后一诗中有言:


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知音论。


从诗中不难看出谢灵运的归隐思想。其又有《游名山志并序·石门山》记载了石门情况:“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魏晋以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谢灵运的脚步,探寻石门。唐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孤屿》《石门洞》三首存世。宋代徐玑《题石门洞》中有“洞里龙为宅,溪边石作门。修竹谢康乐,庵有故基存”的诗句,就提到了谢灵运游石门。宋代陆游又有《石门》一诗:


昔读康乐诗,梦到石门山。

中有醉道士,倒佩落其冠。

来游一一是,嵌岩如屋宽。

喷薄三百尺,万珠落珊珊。

峭壁天削成,盘石容投竿。

摩挲苔藓字,喟发千载叹。

老洪梦中旧,两脸依然丹。

语我君小留,山瓢勿嫌酸。

涧果四时有,收拾苦不难。

旋炊胡麻饭,荐惊蛟龙蟠。

醉面索吹醒,坐待风雷翻。


此外,宋诗还有林景熙《石门洞诗》、宋王开平《石门洞诗》、宋王十鹏《游石门洞》与宋王孝严《石门洞》。其中宋王孝严《石门洞》有“天下洞天三十六,玄鹤洞天一仙谷”两句,足见当时文人对石门洞的认识中包含有道教思想。明顾瑮《再游石门洞诗》中表达的是隐逸的思想。由上可见,自唐宋以来,一方面石门洞是士人追随谢灵运脚步的一种精神寄托;另一方面,石门洞被赋予了道教福地的内容,寄托了隐逸超脱的士人情怀。


此外,因有前辈学者发奋著书,故而在宋代此处便修建了石门书院。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石门书院,在青田县石门洞。宋淳熙九年,朱熹提举渐东,循行至此,有汶上之兴。元至正中,廉访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周煌为提督浙江学政,素尚实学,其《石门洞怀古二首》中的《诚意书院》,即通过石门洞的文化精神表达了他对劝学、建功立业的态度。由此可见,因历代文人的描绘与吟咏,石门成了文化精神的象征,有着多重的文化寓意。


那么,周煌本人对石门是何种态度?或者说为何要观瀑?此处可从周煌《石门洞怀古二首》切入。其一《谢客堂》:


雨苦云愁尽可删,江行欣见石门山。舣舟乍溯红泉去,跨鹤真从紫府还。

颇忆披榛千载上,剧怜著屐一生间。岩花涧草无人管,长定双扉昼不关。


“红泉”典出汉东方朔,此处寓意为仙境景色。“紫府”为仙人所居场景,“披榛”本义为砍去丛生之草木,此处比喻创业或前进中的艰难。


其二《诚意书院》:


莫从今日溯前游,一例登临动客愁。合与行人怜湛辈,朅来故里吊羊流。

何年建业曾经堑,此地轩皇早有丘。一自四贤同荐牍,读书堂下驻鸣驺。


“羊流”指名将羊祜的故里羊流镇,“鸣驺”指古代随从显贵出行并传呼喝道的骑卒,此处借指显贵。这两首诗是从道教和实学两个角度出发的,诗中充满了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周煌希望归隐从道或从学;另一方面,周煌又碍于显贵和政务。《谢客堂》表现出他既希望从道教去寻“红泉”“紫府”等仙人居所,超脱俗世,又从“颇忆披榛千载上,剧怜著屐一生间”表达出他对谢灵运遭遇的叹息。《诚意书院》中“荐牍”是推荐人才的文书,由此可看出他有志于潜心举荐人才的实业,但现实中往往有太多干扰读书的情况,也可看出他无可奈何的现实态度。这从周煌的一首词《二溪行·恶溪》中可以佐证。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诗中有“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之句,“恶溪”第一层意思是指环境的险恶;第二层意思是通过魏万克服恶溪的环境,表达他不畏艰险、不同流合污的高贵精神品质。有趣的是,周煌《二溪行·恶溪》也提到了恶溪,其意思与李白之诗有相似之处,此词通过“恶溪”体现了他对政治管控文学的不满:


溪水恶,溪水恶。借问浪花千,何如墨沈涸……呜呼恶溪兮我欲恻,兔毫茧纸非蟊贼。文字之祸缘后来,何况当时为吏墨。


词中“兔毫茧纸非蟊贼”之句,隐晦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行径的不满。当然,周煌并未因此放弃政治理想而归隐,而是希望以绘画、诗文投石问路。在1779年之前,周煌四处到地方巡视、调任,而1778年他自四川返京后,便开始与诸皇子皇孙频繁诗文酬和。通过他与皇十一子初次见面时所作诗歌“湖山寻胜处,颇与素心违”一句,即可看出周煌的志向。恰逢1779年2月,其继配方夫人去世,周煌时年65岁,倍觉“历官朝宁四十余载,戚党迢遥,鲜所倚恃”,因挚爱离世而忧惧。此时周煌还未任四库全书馆总阅官,他可能在积极为自己谋划出路,而投石问路的棋子就是《石门观瀑图》。这也能解释为何此画绘于1769年,而要10年后(1779)才重新题跋。由于《石门观瀑图》有多重文化寓意,而周煌自己的诗歌也表达了矛盾的态度。周煌素来性格谨慎,他可能借寓意丰富的石门洞来探测皇子对自己的政治态度,即为自己留京升迁所作的政治试探。


10年之后再题此画,皇子对其事件的不同解读和陈述,暗含着不同的心理,故应注意到不同皇子的身份,以及他们与周煌的亲密程度。可以明确的是,这几位皇子都读过周煌所作的石门诗词。如永瑢“宁辞蜡屐难”与周煌“剧怜著屐一生间”相对应,皇次孙绵恩“探幽不使驺呼近,选胜常教蜡屐催”,可对应周煌诗中的“一自四贤同荐牍,读书堂下驻鸣驺”。皇六子、皇八子和皇十五子都是从归隐、道教角度出发来题跋。皇六子“寻诗聊息驾,观水得层澜”中“息驾”即栖隐之意,而此句出自“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从道教角度出发。皇八子“细流知不择,柔德见真全”即引用上善若水之意,也是从道教的角度,暗含海纳百川之意。皇十五子即后来的嘉庆帝,也是从道教出发:“仙人展鲛绡,高挂蕊珠宫。静观境殊绝,长揖黄石公。”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于青田山洞得秦人黄石公传授天文书。皇十五子永琰即使提到刘基,也从黄石公的道教典故入手,而绝口不提读书,似乎其中对周煌的态度耐人寻味。


只有跟周煌关系最亲密的皇十一子是从实学角度来论述。其中“昔人读书处,遗迹至今存”,可看出是追忆先贤、用功向学的意思。“眇论从西蜀,陈踪漫郁离”,对应周煌“一自四贤同荐牍”。而“且看观瀑者,曾否旧须眉”可能是将其比作明代的浙江四贤,看他有没有这样的才能。不禁要追问,这是一种政治期盼,还是一种学问期盼?虽然不得而知,但是皇十一子希望周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之心,已与其他皇子不同,也算呼应了周煌前文所作“湖山寻胜处,颇与素心违”一句。


最终,在此画题跋过后三四个月,周煌任四库全书馆总阅官,而在此画题跋的半年后,周煌升为工部尚书。3年之后周煌更是成为上书房总师傅,这应该与各皇子的交游不无关系,而《石门观瀑图》上的题跋就是他积极谋划的体现。但如前文所述,各皇子对他的态度不同。“四十七年,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未逾年,以煌不胜总师傅,罢之”。至于为何不胜任,任职如此之短,今已无从得知,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石门观瀑图》是他对于自己政治生涯积极追求的侧影,反映了他与诸位皇子之间的关系。


结 论


《石门观瀑图》最初作为明清时期流行的“高人逸士观瀑”一类的格套化图式,仅从画家沈宗骞在画面中呈现的图像和题跋内容来看,一方面,沈宗骞并未将画面中的山水赋予更多地域特征;另一方面,在题跋中也未提及该作所描绘的实际地点。该作被定名为《石门观瀑图》,从而与“石门”这一实际地点产生联系,实则是画作完成10年后,周煌在与诸皇子交往互动过程中,通过题写引首为画作定名,及卷后诗文题跋对画面内容的再阐释。


在诸皇子的眼中,沈宗骞的《石门观瀑图》也不再视为被格套化的高人逸士观瀑行为,观瀑行为本身让位给了画中观瀑人物身处的山水实景。诸皇子皇孙通过诗文题跋的方式,对作品《石门观瀑图》的收藏者周煌过往为官为政为学的经验进行阐述,沈宗骞原作中的无名山水实景,也因为诸皇子与周煌的交往,赋予了与周煌为官为政有关的地域名称——“石门”。《石门观瀑图》作为周煌与诸皇子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媒介,一方面,诸皇子以诗文题跋的形式将“石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讨论画作收藏者周煌本人源自江浙的画风与学风;另一方面,《石门观瀑图》借助“石门”的多重文化寓意,寄托着周煌丰富的理想追求,并成为周氏政治生涯投石问路的重要媒介。(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4年第1期

张颖|概念、方法与路径:艺术赋能乡村的三个基本问题

谢涵之|水墨何以体现时代精神——由“2023·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谈起

渠岩|社会剧场:艺术介入乡村行动的话语实践与美学机制

付彬捷|白纳万有 守正而新——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述评

张立辰|意笔塑形 浙派新境——吴山明的人物画创作

杭间|乡愁是一种任务——“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观后

李中诚|漫画的转型与速写的出场——叶浅予1935年北游之旅考论

章宁书|梁白波都市漫画中的现代主义与性别书写

丘挺|思古求新——我的水墨探索

康伟|“接着讲” ——评阳光漓江题材水墨作品

连旭|人民的文艺——廖冰兄两组《猫国春秋》中的“鼠变”问题

马雯|米谷漫画创作分期再议

于波|新时代青年美术探索——以全国青年美展为中心

许力 孔蓓|杭州碑林《宋高宗御题孔子及七十二圣贤像》石刻研究

陈晗|明清祭祖图像中的双重空间——以《王氏家族祭祖图》为例

杨静|帖木儿王朝《升天记》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张垚|造物之境——威廉·荷加斯《时髦婚姻》中的弥勒摆件新解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