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说。
天命是周朝初年构建的一个政治上的理念。西周的建国者,为了说明自己取代商纣政权的合法性,创造了天命观。他们说,是上天的意愿,对商纣的暴虐统治不满,才收回其统治权并赐予西周。进一步,他们还说,天命无常,只有万民拥戴才能承续天命。
“天命靡常,唯德是依。”上天成为了人间善恶的裁判者。《尚书》中记载有周公和召公的争论,召公说天命所降,降在周王。周公则说,天命所降,降在周人。如果周公的理解成立,天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裁判者。这样,依据人的行为判断天命归属,其重要意义是,将史前的不可知带入可知,将史前文化带入文明,这是中国文化演进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天命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很明显,孔子说的天命,不是这个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很明显,孔子这里说的天命,与统治者承续的那个天命,不是一回事。这里的天命,应当是孔子自己的天命。
在孔子的言说里,这个天命也很重要。它连接了人生从不惑到耳顺的关键一步。有探究的必要。尤其是对年近五十的人。
个人的天命是什么?
孔子讲的天命,也不应该是神秘主义意境中的天命。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焉。
四时更替,万物生长,就是天的言说。在孔子的心目中,天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就是自然界。
天,不与人同悲欣。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万物盛衰,虽有其轨迹可循,却没有其目的和意义。人,特别是优秀的人,都有其目的和动机。人们法天地体自然,顺天而为,却命由心造。
尽人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人生求道之途,基本的顺序,首先,是从琢磨玩耍做事中明晓道理。其次是依于仁,从与人相处、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冯友兰讲,孔子的仁,主要内容是爱人,核心是推己及人。忠恕是实行仁的办法,忠是积极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消极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主要是依靠个人体验,侧重于人际关系,侧重于个人心灵。
四十不惑以后,对于仁的要求、体认,逐渐会达到一定的境界。此时,从社会上习得的,技术、知识,会逐渐的内化到自身,进而展现为人的德性。
任何一个人,无论出身、智识、能力、际遇如何,都可以逐渐地、自觉不自觉地,展现诸如良知、理性、同情、包容之心。不同的是,有的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得到教诲。儒家所谓的修身,我想精要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尽己之心,建立自己的信心,建立自己对周边的人、对这个社会的信念,从而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修己安人的愿力。
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天命。
孔子曰,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只有身体力行仁义,个人的德性,才是幸福吉祥的根本保障。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占筮也没有用。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便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个人的命运,就在于对天命的顺应,是对天命的遵循。
顺应天命,遵循内心的呼唤,就是内心安然,坦荡磊落,不忧不烦,不知老之将至。
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知天命之前,人只是活着。知天命之后,人始能知晓,活着的意义。不知天命的一边,是混沌一片。知晓天命的一边,是清明世界。照亮人生前路的灯,就是孔子点亮的啊。
所以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什么意思呢?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