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政治
春秋以降,直到汉武,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从东方朔《答客难》一文略见端倪。据《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上书献计,遭到冷遇,便作《答客难》,以自慰谕。文中大意是,有人问东方朔,苏秦张仪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你的本领不比他们差,为什么地位待遇那么差呢?
东方朔答道,苏秦张仪的时代,诸侯争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知识贵重于世。现在天下一统,天下尽在皇帝掌握,皇帝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的形势是,对知识的需求垄断于一人,而天下有知识的人多得不可胜数。读书人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是理所当然。假使苏秦张仪活在当下,可能还不如我,不会有什么作为。
然而,皇帝老儿治理国家,离不开文人。废封建置郡县后,皇帝为了打击豪强大族,瓦解诸侯势力,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文人因为知道的多,能力比一般人强,且他们分散难以形成利益集团,自然就跃入皇帝老儿的眼帘。提拔这些才智之士参与政务,利用文人打击旧势力,沟通国家和社会,就成为皇帝的首选。然后有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文人参与政治,变为文官。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十分发达。中国这么大,不论谁来统治,包括外族来统治,都需要一个庞大的文官体系来治理。中国政治史上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就是文官。
许倬云在《历史分光镜》中,给出了一个数据,说是在汉唐盛世时,朝廷的官员比例,有三分之一是大家族垄断,有三分之二是从读书人中选拔出来的。这是一个支撑盛世的稳定均衡的力量。
知识与政治的结合,文人为政治服务,一是谋个吃饭的差事,二是要实现理想抱负。知识分子能够成为权力的制衡力量,原因在于,他们相对比较理性,很少任性胡来;他们有抱负,有儒家的淑世精神。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为官,或真或假地都要摆出一幅以“天下为己任”的面孔,以民之父母自居。
自古以来,除非乱世,都是文官为主,文官指挥武官。历朝历代,位极人臣者大多是文官。文官中,殚精竭虑为国谋事者不在少数,乱臣贼子似乎更多。总之是文人垄断了历代中国的政治市场。
知识依附于政治,政治依靠知识。以至于历史上中国的政治,可以视为文人的玩意儿,政治风气就是士大夫的生活习惯。耍弄知识,玩弄文字,用慷慨激昂的文字发表动人但偏谬且不负责任的言论,是文官们的专长。历朝历代,文人们的清议,或者说清流们的言论,连皇帝都不敢轻视。
其实,局外人唱高调,是各国政治上共有的现象,国外在野党攻击执政党也是如此。但是,历代中国文官唱高调,是不分执政在野的。中国历史上,像甲午海战前因为士大夫唱高调而影响国家安危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吊诡的是,唱高调者青史留名,务实为国者留下千古骂名。不过,也有清醒者,蒋廷黻曾经说过,文人的高调,除贻误国家大事之外,别无作用了。
唱高调之外,文人当政的另一个弊端是,结党营私,迫害异己。汉末的党锢以及明末的东林党祸,就是两个极有代表性的例子。朝代末期,气数已尽,为君者昏暗,已不足以钳制文官系统。我们不怀疑文人士大夫中,不乏肯为国家民族牺牲者,但他们的弱点,就是受文字流毒过深,偏激狭隘,他们的政治就是官样文章,就是纸上谈兵,就是借文字逞心理上的痛快。
历史上中国知识与政治的结合,所余不良风习,概括有三。一是口号政治。把政治理想编成口号,大家都喊出来,挂在口头,似乎就天下一统,理想实现了。二是造词政治。喜欢用新名词,挂新招牌,以为说法上的不同就是实质的创新。三是言论为实行的终点。今天刚刚部署下新任务,明天就要见到初见成效的报道。任务下达,逐级转发,即为了事。文字即是行为。
文人们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于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但是,能够登堂入室的文人,毕竟是少数。大量的读书人,以幕僚的身份参与政事。
汉朝时,主官的属吏有比较完备的设置。宋代以后,辅助长官处理政务的人员已经减少。到明清,基本上没有法定的辅助人员。比如,一省主官,只有总督和巡抚两个大员,没有其他辅助人员。布政使,相当于民政财政两职,下面中有经历、理问、都事、照磨、库房等设置,但一是不够用,二是不完全。地方府县各衙门,虽有些许设置,但也不敷于用。所以说,罗致幕府,就成为官场常态。一般的读书人,经由此道参与政事。
大官的幕府包括许多知名的文人学士,他们以辅助长官草拟文书或运筹帷幄为业。近代幕府最盛者,当属曾国藩。据统计,曾经入曾国藩幕府,至巡抚、总督的有左宗棠、郭松焘、李鸿章、沈葆祯、丁日昌等30余人,在政治、军事、外交、学术、科技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有薛福成、曾纪泽、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容闳等人。地方官的幕府一般为职业化的师爷。主要是以刑名(司法)钱谷(财政)等为终身职业的师爷,甚至多为世袭。清朝时有“绍兴师爷遍天下”的说法。
师爷之下,还有胥吏。吏地位微贱,尽管他们也读书识字,严格说算不上文人的。不过,在文官治理的体系中,胥吏们却也不可缺少。因为文人为官,多不知政事,即使知政事他们也处理不过来。处理日常事务,主要还是依仗师爷和胥吏。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官场另一流弊:舞弊与贪污。常事不书,这方面就不举例了。社科院的王毅在《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一书中举了许多胥吏害人的例子,有兴趣者可以参阅。我曾经读过好几个版本的《流氓传》,天不怕地不怕的流氓无赖,见到胥吏,也是服服帖帖。
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有个官员过世,阎王过堂问其罪。官员说,我为官清廉,没有罪过。阎王说,如果立一个木偶在大堂之上,不是比你更好?你除了清廉之外,对身边的事情,一点都不知道不过问,(幕僚和胥吏之罪)都是你的罪过。遂炮烙之。
事实上皇帝也知道胥吏的坏处,但是没办法。朱元璋曾经说过,“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指科举考试)文人治理社会需要胥吏,明知其弊而不能改。
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于1870年(以建立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为标志),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德国、法国、日本直到二战后,才真正确立现代文官制度。当前,现代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文官制度。文人从政,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现象。
曾经领先二千多年、最早在世界上建立文官制度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于1993年10月1日正式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服从于国情的需要,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等。事实上,当今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历史上中国的文官制度,还是一脉相连的。
历史上的事,常讲常新。
看着新鲜的事,翻翻历史书,多半不会让你失望。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