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主任访谈
53个内容
张主任所在龙湖滟澜山小区,位于青浦赵巷国际别墅区,紧邻佘山,房子是联排别墅样式,小区内绿植丰富,容积率低,有会所、泳池等设施,且开发商和物业都有品牌保障,初建时非常漂亮。(小区业主用无人机拍摄的小区景致,能感受业主对小区的热爱)然而,这个走高品质路线的小区,房价却和周边差了一截。从投资角度讲,张主任的购房并不成功。他当初在这里买房,看中的是小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但因为一个历史问题,张主任所看重的美好环境不断受到侵害,小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衰败……
小区2010年交房,至今近十年,物业服务质量日渐下滑,各项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房屋不自然沉降、安防报警系统失灵、公区维修保养瘫痪……业主们罗列出17项问题,致函房管局,问责开发商。但开发商以部分问题超出质保期为由,拒绝担责。业主认为,开发商硬生生将部分房屋质量问题拖过质保期,其责任难免。面对开发商的不作为,小区急需成立一个能够真正代表和捍卫业主利益的业委会。
事实上业委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近三年时间,备案一直未通过,业委会也就没能正式成立起来。2016年,筹备组选出了一批业委会候选人,在2018年业主将成立业委会的诉求重新提上议程之后,房办强烈坚持继续由这批候选人组建成立业委会。而业主们认为2016年的投票选举过程不透明,有操纵选举之嫌,要求重新选举业委会。
小区是有维权基因的。几年前,一批业主采取各种激烈手段,愣是把已经迁出的会所从开发商手中夺了回来。张主任尊称他们为“革命”前辈。2018年,业主自发行动起来,组织集会、和社区开座谈会。商谈无果之后,他们开始在小区钟楼拉横幅,摇旗呐喊,引起了赵巷镇街道的重视。原来筹备组的5位候选人扛不住压力,选择了集体退出;另一方面,张先生在内的维权业主为了竞选,向业主公开自己全部信息,“把自己的家底都翻出来了。”在激烈的维权情绪下,由新一批业主组建的业委会上台了。
成立业委会后,物业服务明显有所改善。谈到物业花了3万多元修好了小区钟楼和天气预报设备,张主任面露笑意。此外,透过工作,委员们还发现了一些过去被忽视的问题。
小区自来水管损坏维修,业委会看到报价单,经沟通才发现自来水设施没有办理移交手续,维护成本只能由业主承担。后来张主任请教小区里专门研究给排水的专家,以及市里面的专家,然后向区房管局反馈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当初的给排水管道没有相关质量报告和监测。由于供水管道主体部分是开发商安装的,只有表前部分(末端)属于自来水公司,两者又没有办理移交手续,自来水公司拒绝承担维护、更换管道的责任,维护成本最终就分摊到了业主头上。
缺乏监督,表前责任不清,后果最终由业主买单。实际上,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在佘山板块大量小区的自来水设施都没有办理移交手续,张主任他们也是参与进业委会之后,才看清了其中的问题,否则,也许这个问题永远也不会有人看到。
不过,问题的发现并不能给小区带来大的改变。业委会成立了半年多,张主任感觉工作没有真正实质性的进展,有时甚至力不从心。
当初维权者们是打算在业委会干一番事情,彻底解决小区的诸多问题。可是,随着越来越深入的法规学习,以及对物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了解,维权时的一腔热血逐渐冷却,张主任发现过去的诉求犹如梦幻泡影,实现起来尤为艰难。7个成员最初的激情被现实迅速消磨,真正做事的人不断减少。用张主任自己的话说,“成立业委会之前动静很大,成立之后,反倒平静了。”
首个困难就是业主难以区分清楚地产商和物业的权责界限。物业管理维护成本逐年增加,维修、安保、消防等问题都是需要花钱的大头,业主对开发商有一种依赖心理,毕竟这么大一个品牌,这些问题理应让开发商买单,现实是小区建成已近十年,早就出了质保期,业委会和开发商再怎么谈判,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
“业主有时候可能比较盲从,不知道该怎么行使自己的权利。面对一个相对权威的人,想的就是不如跟在TA后面混日子算了,对于业委会是如此,对于地产商也是如此。”
硬件条件跟不上,物业能做到的保养工作处处受限。管理成本决定了物业工作难以有大的突破,4块钱的物业费对别墅小区而言并不算高,物业提出了涨物业费的想法。但是从业主角度看,开发商与物业同一个品牌,两者是一体的,责任分不开。大家对开发商有怨言,现在要涨物业费,怎么说得过去?
有人提出,换一家物业或许能够改善这种权责不清的局面,反正已经出了质保期,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就使用维修资金,过去的矛盾就让它过去吧,揪着不放,小区怎么能有好的发展?但这也很难,当前的物业是家品牌物业企业,市场上又有哪家企业敢保证比他们做的更好呢?而且,小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难以让小区轻易地摆脱过去的问题。
2006年,建设部规定2006年6月以后开工建设的商品住宅,90平方米以内的中小户型必须达到楼盘总量的70%。龙湖地产想开发大面积户型,但又必须满足政策的规定,权衡之下,就有了用上下两层公寓拼成的叠加别墅。为应付建设部“9070”政策关于每个楼盘中小户型必须达到房源总量70%的规定,滟澜山占小区住宅套数一半以上的叠加别墅拥有着两张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公寓产权证。
“9070”政策是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中小户型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基本型的刚性需求,后来这个政策被证明是“外行干预内行”,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秩序的举措,2015年被正式取消。但它留下的问题却是持续的。
小区原本只有870户业主,因为政策多了近500户,房价因此一直处在价格洼地,很多当初以投资为目的的业主为了卖掉房子,被迫将楼上楼下拆开,分两套来卖。产证上是合适了,房子内部格局却很奇怪。并且,这种拆分的小户型与小区外部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冲突。开发商是按照大面积的别墅户型规划整个小区的配套设施,别墅拆分后,外部资源遭到挤压,车位问题首当其冲。小区地面不设车位,车停地下车库,地面可实现人车分离,可随着小户型业主入住,停车需求增加,只会越来越挤占小区其他公共空间。
小户型业主与大房型业主对居住环境的品质追求也不一样,张主任担心,如果拆卖情况越来越多,邻里之间的摩擦会加剧,业主之间的意见分歧会越来越大。物业服务跟不上,公共区域养护艰难,品质下滑,大户型业主卖房走人、房产折价……这几乎成了小区必将面对的结局。
产证是一切矛盾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将产证合二为一,后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业委会还未激活维修资金,也有产证上的考虑。对于已经做了分割的房屋,维修资金分属于两户业主,一旦激活,再想合并是困难的。只是,没有资金,硬件水平难以提升,业委会所能做的努力就是尽力提升软性建设,理清公共收益等账目问题,在服务上、小区秩序上下功夫。
那么,在小区彻底衰败之前,将产证合二为一能够成为现实吗?9070政策是那个时代的问题,要解决小区现在的困境,纠正这个政策后果是必要的。这件事没有先例,但值得争取,但这个工作仅靠业委会一方肯定是推动不了的,需要政府协调各方共同破解这个难题。
小区能迎来转机吗?“就看哪只脚跑得快了”,张主任说道。信息搜集:龙湖滟澜山,青浦区嘉松中路6788号,目前业委会7个成员,2个70后,5个80后。主任从事酒店管理,有两名委员为律师。推广:众蚁社区推出众蚁文库啦,所有业委会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合同文本、培训指导等文件都在其中,支持文件下载,助力一个更专业的你,营造一个更以理服人的小区。全国已经有7000名业委会参与者在使用,你也来尝试一下吧!
阅读延伸
01 追问长沙9岁男孩死亡悲剧,我们的社会病了吗?
02 “界线在哪?我还在寻找。”当一个维权“刺头”开始反思
03 光明城市不“光明”,一个永远无法完成业委会换届的小区
04 我们小区这么差,可能是这届业主不行?
05 请认清事实:小区的衰败是必然
06 轮回还是宿命?这个“维权”上台的业委会仅一年时间就集体辞职了!|阵亡日记
扫描二维码,关注众蚁社区,了解业委会
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周大放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