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在法国:人类学观察中的文化认知

张金岭 群言杂志 2022-07-27


中医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历史悠久,而且已赢得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的青睐。本文关注的是“中医”在法国社会中的认知形象,换句话说,我所考察的是,法国人是如何来看待“中医”的,后者在当代法国社会中被赋予什么样的角色。


△ 一位法国女孩在跟老师学习经络图


中医在法国的传播


学界普遍认为,中医传播到法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法国被称作中医的“第二故乡”,甚至巴黎的第一家中医医院已开设了近20年。总体而言,中医在法国社会中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那么,它在法国社会中被赋予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形象呢?


我在里昂做田野调查期间,结识了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的玛丽安娜女士,后来我们也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而玛丽安娜只是众多喜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中的一个。她当时年近50岁,我发现,她几乎喜欢中国文化的一切。


玛丽安娜特别喜欢中医,有时身体不舒服,她会选择去看中医,而非西医,同时也练太极拳,还对中国的风水文化很有研究,尤其是对易经文化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颇有些心得。她在年近50岁时开始学习汉语,有时参加一些教授汉语的培训班,甚至还到大学里注册了中文课程,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我想以这位朋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为线索,来呈现中医在当代法国社会中的认知形象。通过对包括玛丽安娜在内的众多喜欢中医的朋友的了解,以及对中医在法国地方社会中的各类表征的观察,我发现在法国人的认知中,中医基本上扮演了五种角色:治病方法、养生之道、哲学思想、文化中介和消费商品。


治病方法


在法国人眼中,中医首先是一种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治病医术。有很多医生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为病人治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从医治病痛的角度来说,针灸是其中最被法国人广泛接受的,也以其神奇的疗效为中医在法国赢得了声誉。法国科学界对于中医科学性的置疑,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对针灸疗效的信服。相比之下,中药的接受度则较小。


如今,有些法国人已经学会了在中医和西医之间进行选择。多年以前,玛丽安娜的嗓子一直不好,经常发炎,甚至有时说不出话来。她多次去看过西医专家,但对他们所推荐的手术治疗方案一点儿也不满意。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个朋友告诉她说,有一位越南裔的女士懂传统中医,且医术高明。第二天,她就毫不犹豫地跟那位医生约定了看病的时间。没想到两三次的针灸治疗后,她的嗓子竟好了。此后,玛丽安娜逢人就夸中医在医治某些身体病痛方面的功效。也是在她的推荐下,周围很多朋友都选择了那位越南裔大夫作为私人医生。


恰是在这种与西医疗效的比较中,中医日益赢得了法国人的好感。在田野调查中我发现:有些法国人在调理身体机能,缓解疲劳、失眠、上火、憔悴等不适症状时,比较青睐中医;选择中医医生作为私人医生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在里昂可以找到很多中医诊所,它们还在当地的各类媒体上发布广告。当然,开这些诊所的,除了中国人,也有法国人,以及一些东南亚的华裔或其他亚裔。


尽管目前法国人对中药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但在法国的传统医学中,也有使用植物、药草治病的传统,这就使得中医药“天然地”具备了让法国人感兴趣的文化基础。而中医中博大精深的有关药草的知识,则会让法国人有更多惊奇的发现。


中医知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除了就诊于中医外,有些针对家庭保健的医疗手册(比如伊夫•雷格纳编写的《中医针灸实用手册》)也越来越常见于法国人的家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不过,这些有关中医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出现在喜欢中国文化的人群之中。而且,在大多数法国人的认知里,中医基本上是作为一种文化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医术进入到法国人的生活之中的。


养生之道


法国人所理解的中医并非仅仅限于可以治疗某些病痛的针灸,还包括按摩推拿、饮食调养,以及“健身文化”(如气功、太极拳)等,他们相信这些做法对于调理人的身体不适与治疗病痛具有很好的功效。同时也有人推广用针灸减肥的方法,这是人们很感兴趣的养生之道,恰恰符合法国社会中流行的养生时尚。


这一点,从有关中医的一些广告中可见一斑。比如,在里昂当地免费发放的一本名为《运动》的体育周刊中,曾经刊发过涉及中医养生的广告,用以宣传它在养生方面的功效。一是说,在中国,“推拿”是医学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按摩能够平衡阴阳(广告文字将阴阳解释为“两种我们在生活和万物的各个方面均可找得到的对立互补的原则”),可以减轻大量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的痛苦,有助于人感觉到“滑润”舒适,并提高身体的运动机能。二是说,足疗在中国已有5000年的历史,人们用此种方法保健身体,其基本原理为:在人身体的主要器官和布满神经末梢的足底的某些特定部位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关联,有针对性、灵巧地按压对相关器官有益,可以使肉体与心理协调一致。


如今,通过练习气功与太极拳来强身健体的法国人越来越多。在玛丽安娜的理解中,太极拳是一门防御艺术,既需要拳击运动那样的力量,又需要击剑项目那样的灵巧,动作自然、和谐,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改善人体的反应能力,提高机体的敏捷性、胳膊的灵活性、控制身体旋转的平衡能力、腿脚的活动能力等,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平稳性和更好的柔韧性。


玛丽安娜眼中的太极拳还显露着一种实用哲学,它探讨的是如何保持平衡、柔韧、饱满,学会自控,它在所有的生活领域内对人都有帮助。练习太极拳,不但可以帮助她减轻工作压力、消除紧张,让她感觉浑身更和谐,还让她学会了如何调控自己的身体协作能力,提高准确性和自信心。玛丽安娜还在太极拳运动中看到了一种自由精神。正是太极拳的这种健身功效,使得它在法国大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


△ 法国巴黎塞纳河畔,人们在练习太极拳


还有人从中医知识中获得了通过饮食养生的方法。比如那则“中医养生”广告,特别推崇中国饮食中的豆类食物,不但认为中国人长久以来是营养学的专家,甚至宣称“中国人情愿为饱吃一顿红豆而下地狱”。这种措辞显然是在强调豆类食品在养生方面的功效。这则广告还劝告人们多多食用姜(有助于消化、提高性欲)、桂皮(有助于血液循环)、藻类植物(富含多种矿物质)以及竹笋(滋补强身)等,而这些食物在传统的法国饮食中并不多见。同时,广告还认为中国饮食文化中“蒸”的方法是一种对食物营养破坏程度最小、最轻的烹饪方法,它不必添加油脂类物质,也不会破坏隐含在蔬菜内的维生素。当然,在饮食养生中,茶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这则广告还认为茶是助人永葆青春的灵丹妙药,说这种带有轻微苦味、甚至有些涩的饮品,含有多酚物质(超强防腐剂),可以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龋齿、提神、补充维生素C,等等,同时介绍说,“中国人习惯讲,‘喝绿茶比吃药好’”。


很明显,上述养生方法是被纳入到对于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理解之中的,而中医在其间担负了关键的中介角色,是它把各类养生知识整合了起来,或者说,人们把各类养生知识放进了中医的框架内去理解。


哲学思想


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中医蕴藏着一种充满中国文化意蕴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智慧。


与中医打交道多年,玛丽安娜体会到的中医更多的是一种透出深刻哲学思想的文化。在她看来,西医忽视了预防,它从来就不知道怎样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也不教人们如何恢复身体的力量。西医不断地发展尖端的医学研究,改善技术水准,生产出很多复杂造作的技术设备,以便应对现代社会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疾病与事故,但看起来它感兴趣的是“病”,而不是“病人”。西医治病,而中医治人,后者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玛丽安娜曾经告诉我:“我们的西医每天都在不停地进行研究,开发新的药物产品、新的完美的诊断仪器,而它却只是一种化学药物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变得越来越复杂造作,越来越贵,但其疗效却是二流的,有时候还会是有害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西医被当作一门技术,越来越趋向于复杂,而中医却更多的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健康生活、健康饮食、调养生息、运动健身,它既使用很多自然资源,又调动人身体本身的资源,它可以让每个人保持其拥有的“健康资本”。她特别喜欢中医所讲的“适中”的观念,并把它延伸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当中,凡事求度,不做极端之事。在她看来,人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似乎不懂得“适中”的原则,这会使得大家很快地浪费掉自己的健康资本。玛丽安娜及其法国同胞对于中医的热爱,与2006年中国国内掀起的“中医存废”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还发现,喜欢中医的人总能够从中医治病救人、调养身体的方法和思路中理解到具有中国智慧的哲学思想,而这些思想对他们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处理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多有裨益。比如,有人特别推崇中医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以及生态平衡的观念,它强调人和自然的平衡关系、人和社会的平衡关系,以及人自身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的平衡关系。甚至有人还说,中医所体现出的治疗方式的最高境界涉及哲学中的生存观的问题。


很多法国人特别喜欢中医强调的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阴阳”之说就非常形象地阐释了这些理念。而且,“Yin-Yang”也已经作为专门的术语成为法语中很流行的一个常用词,并没有使用其他的翻译词汇来代替。在与法国人的接触中,也有一些人告诉我,中医医术中深刻地体现着社会治理的思想,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就是一种很高的哲学境界。


有些法国人从中医知识中体悟到了具有中国智慧的哲学思想,并且认同它们,这就构成了两个民族及其文化展开平等对话的基础。多年来,中法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合作,其实都是以对某些价值理念的共识为基础的。


文化中介


中医还起到了文化中介的作用,它不但成为法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更多方面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同时也是他们了解亚洲各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法国人,并非只是喜欢某一件东西或某一样事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广泛的热情和兴趣。所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化器物或文化实践,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他们认知中国文化的中介。有人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喜爱是从接触中医开始的,也有人是因为喜欢上了中医而又开始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更多方面。玛丽安娜就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拓展她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的。


中医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对于中医的喜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着这样一种现象:法国人想象中的文化中国,基本上是与“过去古老的中国”密切相关的,似乎与当代中国的关联不大。


对于普通法国人来说,似乎只要是了解一点儿中国文化的人,都对风水文化很感兴趣。在他们看来,风水知识教人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居家、工作环境,使之和谐。生活在大城市里,人必须得学会调节平衡,以保证健康,因为城市生活越来越远离土地,缺乏地气。当然,他们认为风水文化不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亚洲多个国家的。


在法国,有不少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社团组织把亚洲其他国家,比如越南、日本、泰国、老挝等国家的一些文化,跟中国文化或中医整合到一起。如上所述,法国有些中医诊所是亚洲其他国家的族裔开设的,他们的中医实践不可避免地成为宣传其民族文化的一个中介。


如今,在里昂活跃着一些以中医文化推广为主要目标的协会,开展中医知识的学习、培训等活动。这些社团组织同时也积极推广中国的其他文化,比如教授汉语、气功、太极拳等。而其他一些社团组织也开展有关中医的学习或培训活动。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一个更加全面的情境下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医和其他文化要素互相交融,成为不同群体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中介。


同时,中医已经变成了一部分法国人结社的重要资源。鉴于社团组织在法国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中医也扮演着法国社会内部群体互动的文化中介的角色。


消费商品


在当代法国社会,“看中医”不仅成为有些人治愈病痛的选择,同时也似乎成为一种与养生、饮食、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时尚”。而且,中医与中文学习、器物收藏、气功(太极拳)练习、易经与风水知识培训、文化艺术、电影、中国文化旅游等结合在一起,被法国人整体打包成为一种经常被时尚性地消费的“文化商品”,呈现着文化层面的“中国制造”的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越来越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重要商品,上文提到的那则广告就生动地呈现了围绕中国文化展开的消费经济。



这一现象不但涉及器物层面,更重要的是知识与实践的培训和学习,而组织这类培训和学习的机构往往是由中国文化爱好者创建的各类社团,它们的培训活动不但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提供了一定的工作岗位,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


玛丽安娜参加过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始终乐此不疲。但同时,她也告诉我,自己为此在经济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法国,看中医是比较昂贵的,一些与中医实践相关的器具(比如火罐、针具等)、学习培训课程的费用都比较高。这类培训与学习固然是在传播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文化,但很多培训课程的组织者从中看到的更多是背后的经济利益。随着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其背后蕴藏着的商业空间也是潜力巨大的。


由此来看,“消费社会”的发展着实为中医在法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机遇。而在这种文化消费中,作为商品的中医又很自然地透射出它所代表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医与中国文化


中医之所以能在当代法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并受到一部分民众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它在法国的民间社会中逐渐赢得了信任,拥有了一定文化基础。这并非仅靠部分精英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文化,已经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扎根,变成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的文化实践。


中医在法国社会中的五种角色折射了这种文化基础,它凝聚为一种对于法国人及其社会而言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存在,呼应着当代法国社会的医疗保健需求、文化需求,甚至是经济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文化在法国社会的传播,仍然是作为一个“文化他者”出现的,甚至还带有“异国情调”的成分,正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吸引了法国社会的目光,而人们在与中医等中国文化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积极体验,则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但是作为一种医术,中医在法国的医疗制度体系中所占有的位置并不乐观。目前,中医还没有被纳入法国医疗保险体系。这就妨碍了作为医术的中医在现代社会制度之下真正进入到当代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致使中医仍旧更多地是以文化的身份存在于法国社会之中。


可喜的是,中法两国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中医药方面的合作,并且日益深入,现在法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授予中医学学位。这不仅是医术的合作,更为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具感知性的实践。中医从文化层面所获得的社会认可,将有助于它未来在法国医疗体制中获得应有的位置。我们希望,未来在法国人的眼中,中医不仅是一种充满哲学思想的文化符号,同样也能从制度上获得更多认可,作为治愈病痛的医术与西医相互补充,成为法国人医病强体的保障。


(原载《群言》2014年9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更多精彩文章】

邵晓峰:马克思的家乡收到来自中国的礼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一下?

王东林:文化空间与遗产保护

马杨:吴为山教授谈雕塑

朱万章:牡丹绘画的嬗变

刘恩平:临界1599: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时空对话

姚冰阳:九里山:民谣里吟唱的史诗

何毓灵: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殷墟早期考古发掘人物 

朱祖希:没有了胡同和四合院,还是北京城吗

郭耕:法国仨神甫 博物京津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