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盘点 | 艺术家篇:全球一体化下的艺术世界,中国艺术家身居何处?
尽管作为艺术生态圈的核心,艺术家的创作却又往往是非常个人化和趋向独立的存在。然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围绕艺术家建立起来的整个艺术世界运转机制,将艺术家层层裹挟,而这个机制又随着更强大的社会齿轮在不断改变。所以无论何时,当我们谈论艺术家,其实是在谈论整个艺术世界,及其运转机制投映在艺术家身上的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三十多年,艺术家们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而当下,中国艺术家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球一体化:一方面,快速扩张的国际艺术市场对脆弱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作为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追随者,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以更加清晰的自我身份进入全球当代艺术话语体系。
在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的同时,也有艺术家跳出本土框架,进入西方市场主导的国际体系。不确定的是,他们是否还会像上一批随着国际画廊进入国际体系的艺术家一样,最终需要回到本土。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留学的年轻艺术家们,在全球化的当下,他们也依然需要进入国内艺术生态,从头修炼。
搭上国际大船才能幸存?
过去的2019年,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来说,全球化不再只是浪潮,而已经成为整片海洋,“本土”则愈发像是一座孤岛。
全球化的深入,从巴塞尔香港开始布局到拍卖场上全面爆发,从国际艺术大师对内地美术馆的“占领”,到交易市场上价格猛涨的西方年轻艺术家,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生态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变革。
香港苏富比2019年秋拍预展现场
大量西方艺术家被介绍进入中国,从展示到交易,在各个环节上与中国艺术家同步。带来的诸多问题,或许可以从2019年初叶永青事件里管中窥豹,而更多带有“时差感”的相似性,也让看客唏嘘不已。物理空间和交易环节的并行,无疑也是对中国艺术家生存空间的挤压。正如某位一直在推广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画廊老板提到的,每一个藏家都在谈国际艺术家,以至于他开始严重怀疑自身工作的必要性。这些外部环境,虽不会直接介入到艺术家的内容创作,但对艺术家生存空间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Prada荣宅 刘野个展“寓言叙事”现场
©Prada荣宅
2019香港苏富比秋拍,刘野《烟》以5218万港币成交,刷新艺术家拍卖纪录
当然,也不都是消极的声音。在过去一年里,不断有国际一线大画廊宣布代理中国艺术家,卓纳画廊代理“60后”的刘野,厉为阁代理“70后”的屠宏涛,赛迪HQ画廊代理“80后”的于吉——这也是此三家画廊首次代理中国艺术家。进入国际一线画廊名单的影响通常立竿见影,艺术家二级市场的价格也随即会获得上涨回应。
龙美术馆 屠宏涛个展“时间的旅行者”
©龙美术馆
林冠艺术基金展览“熵”,于吉作品展出现场
©林冠艺术基金
与此同时,中国年轻艺术家在国际大画廊的展览也纷纷上线。贾蔼力在被高古轩宣布全球代理两年之后,终于在纽约高古轩空间迎来首次展览合作;陈飞在继贝浩登香港、巴黎的个展之后,在贝浩登纽约揭幕了其在美首次个展;黄宇兴在伦敦的首次个展于国王画廊开幕;伦敦白立方也促成了周力2019年在英国的首度亮相。李青则在结束上海荣宅个展《后窗》之后,马上和阿尔敏·莱希画廊合作个展《放大(BLOW-UP)》,并于2020年2月在伦敦空间开幕。上述展览的销售据说都是非常火爆,有藏家专程飞去现场都不一定能“抢”到作品。
纽约高古轩 贾蔼力首次个展”燃烧“展览现场
©纽约高古轩
贝浩登(纽约)陈飞个展现场 摄影:Guillaume Ziccarelli
©艺术家与贝浩登
从艺术家角度来看,和国际画廊合作就意味着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似乎也为更多中国艺术家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良好示范。而从艺术生态来看,这大概是继2006年国内当代艺术市场兴起之时,诸多国际画廊代理了一波中国艺术家之后,又一轮对中国艺术家的“瓜分”。只是这次驱动,俨然从国际资本对中国艺术家创造力的好奇,转变为对中国藏家购买力的评估。同时,国际画廊的强势加入,凸显了资本在艺术市场中的重要性,将再次加速国内艺术市场的规范与转型,同时,强迫更多艺术家迈出理想的舒适圈,进入现实严酷的竞争状态。
阿尔敏·莱希画廊(伦敦)李青个展“放大”展览现场
©阿尔敏·莱希画廊
个案梳理
本土体系的建立?
对中国艺术家而言,既要面对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进行策略调整,另一方面,只有回到最核心的创作中,才能赢得更远的未来。对于已经成熟的重要艺术家,还需要自我梳理与回顾。2019年,至少14位中国艺术家举办了回顾性质个展,让我们重新看到他们是如何用创作构建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多年的脉络,又是怎样从无到有影响了更多的艺术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洪流中,这种梳理是否可以建立起一套本土的艺术生态体系,结果尚不可知。
2019年回顾性个展
艺术家 | 展览名称 | 展览机构 | 展览日期 |
张晓刚 | 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 | 合美术馆 | 2018.12.15-2019.05.15 |
隋建国 | 体系:隋建国 2008—2018 | OCAT深圳馆 | 2019.01.19-2019.04.08 |
隋建国 |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2019.09.28-2019.11.01 |
缪晓春 | 01 变量循环:缪晓春 2006-2018 | 深圳 华·美术馆 | 2019.01.19-2019.04.08 |
喻红 | “婆娑之境”喻红个展 | 龙美术馆西岸馆 | 2019.03.09-2019.05.05 |
谭平 |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 |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 2019.06.15-2019.09.22 |
李津 | 李津:骨与肉 | 墨斋画廊 | 2019.03.22-2019.05.12 |
李津 | 不厌 |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 2019.12.07-2020.02.06 |
庞茂琨 | 相遇此在——庞茂琨艺术展 (2009-2019)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2019.03.09-2019.04.16 |
孟禄丁 | 元 · 孟禄丁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2019.11.13-2019.12.11 |
陈丹青 | 退步1968-2019 |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 2019.11.02 -2019.12.28 |
陈丹青 | 装扮与写生 |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香港) | 2019.05.24-2019.06.30 |
宋冬 | 同床异梦 | 佩斯伦敦 | 2019.10.01-2019.11.05 |
周春芽 | 东南形胜 | 龙美术馆(西岸馆) | 2019.10.26-2020.01.05 |
谷文达 | “”艺术“”谷文达回顾展 | 合美术馆 | 2019.12.15-2020.051.15 |
苏新平 | 苏新平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2019.4.28-2019.06.09 |
宋冬&尹秀珍 | 筷道:十八岁 | 前波画廊北京 | 2019.11.11-2020.01.11 |
刘庆和 | 回见 |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 2019.12.07-2020.02.06 |
武汉合美术馆 “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展览现场
©武汉合美术馆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余德耀美术馆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
全球化下,
身份认同会变得更重要吗?
从2019年周春芽、尹朝阳、屠宏涛等多位艺术家的个展中,我们都能看到油画艺术家在创作中,向中国传统艺术借鉴和“靠拢”的经验,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这似乎是在高度全球化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之一。当然,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以及更前沿的科技艺术创作者,有着更多元的文化和成长背景,甚至追逐跨文化和媒介的结合。在我们上一份关于“85后”年轻艺术家的报告“
起底大调查| 艺术领域“Z时代”:面对未来,这185组年轻艺术家的选择是什么?”里,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毫不掩饰自己的诉求与主张。
这依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进入全球艺术生态体系的中国艺术家,是否还需要自身身份的认同?
赵赵:
这就像带有某种口音一样吧。每个艺术家都脱离不了自身的资源。而每个局部的局限才是一个具有探讨性的问题。
陈琦: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中国文化的输出显得日益重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特质?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有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学观,需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同时还需要具备国际的、普适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当代人熟悉的媒介和传播方式。在我的创作中,文化认同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独有的文化品格。
费俊:
我觉得能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恰恰应该是那些和艺术之外的社会现场发生有效关系的艺术。作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区,快速变革的社会生活为艺术提供了一种高效而且高能的实验场域,相信这种置身于社会现场的、吸收了社会能量的艺术实验将为世界当代艺术和文化贡献有益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语言。在我的创作中,文化身份认同不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今天影响我们身份认同的维度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地缘的视角来看,它同时受到在地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的共同作用;而从技术的视角来看,虚拟身份也在逐渐成为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在我的个人艺术实践中,一直在尝试的是以“艺术与科技”的跨学科方式来使自己能成为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链接者”,通过创建新链接来提出新问题。
梁绍基:
唯“真诚”的艺术才能于国际上令人瞩目。其“真诚”来自于生命的真切体悟,坦荡的襟怀,坚韧不拔的意志,明确的信仰和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扎实潜心的探索和独悟,最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马秋莎:
人是环境的镜像,无法逃脱。不同地域环境给予了艺术家成长的土壤以及独特的视角看待自身、看待他人、看待世界。所谓文化身份即根植在不同的环境之中。
缪晓春:
这是一个没有界限不分彼此的舞台,只需要全心投入。
谭平:
不需要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只代表自己,也不需要文化身份的认同。
王鲁炎:
冠以“中国当代艺术”之名的当代艺术能否代表中国?持有“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份意识的艺术家能否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这是一个问题。
邬建安:
可能和汉语或者汉语思维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一个文化,自身特殊的美学气质会在他的语言中得到沉淀,而美学气质的差异会在不同文化之间形成相互启发。
很少从这个角度想问题。我们表达的总是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些内容一定和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关系密切。
展望:
作为个体的艺术家越来越难以代表中国了,或许本来就不应该代表。因为好的艺术家不断出现,而且每个人极为不同,甚至于互相否定。过去所说的中国艺术家的整体面貌其实一直不整体,一直是带着很多偏见的,每一次国际展览都只是展出了一家之言,哪怕是号称与历史相关的、最权威的展览也依然是漏洞百出。这是人性的局限与悲哀,人性天生就是不公正和带有偏见的。所以我们不如更从尊重艺术家个体的研究和发现开始,把艺术家个体的工作看作是最重要的,至于说最后谁能代表这个文化交由身后的历史去述说、评判。
了解更多
公告 | 80位媒体评审名单公布!中国艺术权利榜线上评审进入倒计时
公告 | 2019年度ART POWER 100名单正式出炉!
新春特辑 NO.1 | 复盘2019:艺术圈子狭小,但从来不是孤立的
2019年度盘点 | 公共机构篇:从白盒子里长出八爪鱼,美术馆变身进行时
- END -
出品人 / 马继东
主编 / 尹菱
——
执行 / 刘霞
编辑 / 阿爽 晓慧 陈媛
实习设计 / 李芷君
——
专题策划 / 刘霞
特约撰稿 / 黄梅(欧洲驻地)
——
监制 / 舒剑
首席运营 /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艺术疗愈 | 视频特辑:在爱与治愈的日子,让“希望”两个字说出口
艺术疗愈 | ART POWER 100×高艳津子:不被困住,让身体先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