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旧时风物之三十六风箱·温水罐·砖炉子
小时候冬天的早晨,很多时候都是在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中醒来的,那一定是爸爸在拉风箱,妈妈在熬粥、贴饼子做早饭了,在风箱的助力下,玉米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小屋。
拉风箱烧火做饭是那时的常见方式。风箱是一种很好的助燃工具,一拉一推之间把新鲜空气送入灶膛之中,灶膛的火越烧越旺。那时候人们缺吃的少烧的,夏天一遇连阴天下雨,得,柴禾返潮,用风箱助燃就必不可少了;尤其是冬天烧一些豆根、禾柴头、烂草葛沫(方言,指烂柴禾)什么的,不爱起火,拉动风箱一吹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时烧烟煤,如果没有风箱,准是光冒烟不起火,烟煤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光冒烟的煤了。小时候见到的最雄壮的风箱,就得数打铁用的风箱了,它个大而雄壮,拉起来风声呼呼的,吹得炉里的煤熊熊燃烧,映得铁匠的脸通红通红的,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充满力量而富有韵味。
那时家里的风箱是木质的,紧挨着锅台放着,有风口通向灶膛,为灶膛输送新鲜空气,以充分利用宝贵的燃料。其实为了充分利用燃料,那时垒锅台和土炕都是很讲究的,一般是七兴(读第四声,方言,层的意思)锅台八兴炕,指垒锅台垒七层砖,垒土炕就得垒八层砖,道理很简单,便于烟往上行。那时好多人家在垒锅台时,还会在锅的旁边嵌上一个小缸或小罐,温水用。平时在小缸、小罐里储上干净的水,一做饭水就温乎了,天冷时刷牙、漱口、洗脸,刷锅、洗碗,随时能用上温乎水。这个方法还真是既充分利用柴禾的宝贵热能又体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最常见的储水罐是在饭馆里,那时饭馆炒菜做饭都是用煤火,在火眼的旁边一般都会有一个储水罐,为的是用温水用着方便。
这种温水罐也会和炉子伴随在一起。那时为了取暖,好多人家也生炉子,但只限于冬天最冷的几天和过年的几天。炉子大都是木框镶砖的,记的是一个粗壮的方形木框,四面和台面镶着老式的大块蓝砖。“豪华”一点的炉子宽一些,在炉眼旁边镶嵌着一个水罐,作用和灶台上的一样,我想这大概是从饭馆里得来的灵感。这炉子每年使用前,要用猪鬃(或人的头发)和(huó)胶泥,和熟分后,把炉膛搪好。到煤建公司买些煤面,再到地里挖点煤土(细黏土),自己打好煤饼子、煤节子(把和好的煤铺在地上,用工具划成方块状)、煤球。这是那时生火必须做的准备工作。炉子生起来,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晚上很容易就可以炉花生、瓜子、豆子,冬天漫长的夜晚,可以边吃零食边唠嗑,增加了许多情趣。最难忘的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会把一两只棒子面饼子炮在炉子上,第二天炮得酥脆,吃起来很香。如果幸运的话,炮上点馒头片,香味弥漫,晚上醒了都馋得流口水。第二天,馒头片炮透了,吃起来,酥脆而麦香浓郁,这可能是我吃过的最诱人的美味了,后来所谓的大餐、美食,根本没法和它相比。有了这炉子,爸爸的旱烟再也不用在锅里炉了,只要挂在炉子边烤干,揉碎即可;我们几个孩子,再也不用穿又潮又凉的棉靴子了,几个小汗脚弄潮的袜子、鞋垫、棉鞋,母亲都会充分利用这个炉子,把它们烤干、炮干。妈妈总是洗袜子,刷鞋垫,然后挂在炉子四面烤着,再把几双棉靴子团团转地立着围在炉子四周,那场面好不壮观。关键是有了炉火,就有了温水罐里整天都有的热水,在那个冬天洗澡都是稀罕事的时代,我们会被妈妈督促着接三岔五洗洗脚,而不至于让大家每天都被几双小汗脚熏着。
风箱、温水罐、砖炉子,早已离我们远去,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现代化的生活也不再需要这些老物件了,但它们留给我的那些幸福而有趣得回忆,却想抹都抹不了去,有时独处时不由自主的就会拼接起这些记忆的碎片,让它们在脑海里不断地清晰起来。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原创文章。
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致力原创,创作独一无二的内容,推送有价值、有趣味、有营养的话题。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