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政治科学》2021年第2辑 · 总4辑
国 家 治 理 中 的 政 治 理 性
目录
/ 专论 /
1.迈向法治化:公共卫生治理转型与路径选择
张剑源(3)
2.权力关系的虚实互置:组织化政党的兴起对古典宪制模式的重构
张建伟(26)
/ 政法 /
3.中央与地方互动性“试验”改革及其法治转向
刘志伟(51)
4.避险:多重逻辑下的法官司法行为
张瑞(71)
/ 治理 /
5.“执法”与“政教”之间:基层治安实践中的政治理性——以公安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为中心
晁群(107)
6.约束与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学习”
王岩泽(133)
/ 思想 /
7.五百年来意大利关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研究
【意】乔瓦尼·乔吉尼 著 李锐思 译(159)
/ 书评 /
8.在野之学:“华中乡土派”的研究方法
罗兴佐(183)
9.制度与组织:一个综合性理论——兼论新制度主义对法社会学的意义
吴剑峰(196)
文章摘要
迈向法治化:公共卫生治理转型与路径选择
张剑源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治理问题业已成为一个涉及所有民众福祉,同时关涉社会秩序建构的重要公共问题和法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的普及、群众路线,以及制度的完善,为公共卫生治理法治化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卫生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除了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外,我国在公共卫生治理法治化进程中也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经验。“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确立、公共卫生治理法治化的系统推进,以及法治框架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促进了中国特色公共卫生治理法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关 键 词:公共卫生;治理;法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 者:张剑源,法学博士,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权力关系的虚实互置:组织化政党的兴起对古典宪制模式的重构
张建伟
摘 要: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上,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古典宪制在产生时间上远早于现代政党,因此在古典宪制模式中缺乏政党的位置。随着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以及普选权的扩展,组织化的大众型政党作为现代政党最终得以产生,并从根本上重构了古典宪制模式。古典宪制中的代议制模式、权力制衡模式、国家结构模式都因现代政党的介入而改变了既有的运行逻辑和权力关系:先前的实质关系因现代政党的介入而虚化,而先前虚化的权力关系也可能因现代政党的介入而实化。权力关系的虚实互置,一方面揭示了政治实践的复杂性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以复合政治观来观察与研究政治的必要性。
关 键 词:政党;古典宪制;代议制;国家结构形式
作 者:张建伟,政治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中央与地方互动性“试验”改革及其法治转向
刘志伟
摘 要:为了推进经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有序进行,中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采用的是“试验性”的改革思维。无论是地方政府自生自发的先行先试,还是在中央指导下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渐进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先行先试”的改革实践都离不开中央“推动力”和地方政府“竞争力”的共同作用。改革初期,只要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试验主体就可以自主进行政策创新试验,而未必需要获得中央的明示性认可或者批准。中央之所以对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行为如此地包容,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期冀通过地方政府的先行先试改革试验寻找国家重点领域改革的突破口,并为改革的全面铺开积累必要的经验知识。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改革的深入和法制体系的日臻完善,“央地”互动性“试验”改革亟须从既往的政策性“试验”向法治性“试验”转变,以将中国经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纳入法治化的发展轨道。
关 键 词: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央地互动;试验逻辑
作 者:刘志伟,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避险:多重逻辑下的法官司法行为
张瑞
摘 要:在法官的司法活动中,意在规避职业风险、实现自我保护的避险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定分止争、服务大局、审级架构、党政司互嵌以及惩罚的机制分别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避险行为的合法性基础。避险行为不能简单归因于法官的道德或者素质,它是现行司法制度中法官个人目标与法院组织目标偏离的结果,它的稳定存在和重复再生受司法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来司法改革制度设计,特别是放权式司法决策过程和惩罚性激励机制强化所导致的非预期结果。要减少法官司法活动中的避险行为,需要对司法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组织研究,提出有力的理论解释。
关 键 词:司法改革;司法责任制;司法决策;法官行为;规避风险
作 者:张瑞,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讲师。
“执法”与“政教”之间:基层治安实践中的政治理性
——以公安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为中心
晁群
摘 要:本文以基层公安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为对象,通过探讨派出所的一线民警如何处理纠纷,分析基层行政组织及其成员使用的政治话语与行动策略,从而理解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引导行动和塑造主体的“政治理性”。作为中立机器的国家组织成员以“就事论事”的形式理性行事,也经常做出道德判断并进行“政教”行动。国家组织机构成员与当事人之间的互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规范和决策,还有言谈举止、情感表达以及伦理价值。警民互动的过程既反映出各自的策略技术,也反映出人民对国家作为保护者和正义者的想象。
关 键 词:基层民警;派出所;基层治安实践
作 者:晁群,重庆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约束与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学习”
王岩泽
摘 要:“政治学习”的运转涉及双重结构的互动:隐性结构能够表达为党、干部、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党群关系暗含着党的政治伦理,是党取得执政地位的依据,而干群关系则构成党群关系的直接反映,与之相对应的,各级党委内嵌于整个行政管理体制当中,官员的权力边界与公民权利的行使均依赖于法律的接受、承认和保护党、官员和公民的范畴构成政制运作的显性结构,这一结构中的“党”对应于实体性的机构。党中央连接着党的象征层面和实体层面,掌握着解释和代表党的应然性象征内涵的权力,能够以党的伦理作为资源,对于干部在实际层面的问题予以整顿和纠偏。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隐性结构对应的政治伦理和显性结构对应的现代法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双重结构的内在张力构成了“政治学习”得以推进和演化的动力。但政治伦理需要通过现代法治予以保障,现代法治的推进又需要以政治塑造作为前提。这同时表明,我们所意图实现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现代法治的移植和技术治理的迭代,而是重新呼唤政治伦理的回归,以此来面对现代性所提出的诸多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共和国重新规定了现代化的正当性。
关 键 词:政治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群关系;现代化
作 者:王岩泽,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五百年来意大利关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研究
【意】乔瓦尼·乔吉尼 著
李锐思 译
摘 要: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1532年出版之前,以手稿形式在意大利广泛流传。从一开始人们就对它反响不一:一些读者认为它坦率地、间或讽刺地描述了坏统治者使用的罪恶手段,以造福人民;其他人读出了对僭主的邪恶劝告,以帮助他们维持权力。从古至今意大利人对《君主论》的看法揭示出了这本书的多面性:耶稣会成员看到了不敬神和不道德的马基雅维利;启蒙运动和浪漫派读者看到了揭露僭主罪恶行径的人民的共和主义捍卫者;意大利复兴运动期间,读者强调其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的公民和爱国者身份;法西斯主义时期,读者则将其视作民族主义作者——认识到人民主权的局限性和武力的必要性。此外,在过去五百年的意大利历史中,还有更多对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不同解读。
作 者:乔瓦尼·乔吉尼,博洛尼亚大学政治和社会科学系政治哲学教授。
译 者:李锐思,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野之学:“华中乡土派”的研究方法
罗兴佐
提 要:经验是社会事实,要通过调研,将社会事实建构起来。材料是支离破碎的,经验是感悟,个人要对材料有理解。将这种理解概念化,探究现象之间的关联,这就是机制研究。机制研究就是寻找不同现象之间的关联,不断思考事物为什么如此发展,为什么此时是如此发展,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决定其发展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所以在经验中提问题,在现象中找关联,这就是经验研究的精髓所在。
作者:罗兴佐,法学(政治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制度与组织:一个综合性理论——兼论新制度主义对法社会学的意义
吴剑峰
摘 要:新制度主义源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制度理论,以及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制度理论纷繁复杂,而斯科特试图使用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整合早期的制度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斯科特划分了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大制度要素,并使用逻辑、能动性、载体及分析层次等范畴呈现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与问题领域。斯科特的综合性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地图,让我们更方便地参与新制度主义的对话。此外,在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新制度主义与法经济学展开了许多对话。但作为社会学重要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却没能和中国的法社会学展开对话。从新制度主义对法律的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理论自觉等方面来看,在法社会学内部推进新制度主义法学研究,大有可为的空间,而斯科特的综合性理论为此提供了一张理论蓝图。
关 键 词:新制度主义;制度理论;组织研究;法社会学
作 者:吴剑峰,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往期推荐
排版:曾琳雅
审核:宋维志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投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