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及 | 惊艳——震撼世界的敦煌藏经洞珍品卷

如亭 弘雅书房 2021-06-23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在敦煌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石窟内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大批中世纪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这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使敦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藏经洞封存了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件,5千余种。


百科全书式的藏经洞文献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古典史学资料最为引人注目。如此三国志·步骘传残卷,残卷存25行,440字,书写内容是西晋陈寿撰《三国志·步骘传》,只保存了后半部和评语的前半部。据考为东晋时期抄本,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早期写本之一。笔调丰劲挺秀,用笔中含有隶书韵致。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
东晋 纵24.2厘米 横42厘米 敦煌研究院藏

敦煌藏经洞珍品中,文献的数量最多,包罗的内容极为广泛,被称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文献中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经典。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均有,最有价值的是禅宗和三阶教经典。

《大般涅槃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此卷保持了较多的隶书气息,为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由于书写速度快,横画起笔显露尖锋,收笔停顿,撇画收笔往往上翘,显得意态开张,灵动潇洒。当出于写经高手之笔,是北朝时期敦煌写经中的精品。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经卷
北朝 纵27.6厘米 横332厘米 敦煌研究院藏

《摩诃衍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后秦鸠摩罗什汉译本。此为西魏写经,首残尾全,存4纸94行,尾题:“大代普泰二年(532年)岁次壬子(下残)乙丑岁弟子使持节散骑常囗西诸(下残)东阳王元荣(下残)。”东阳王元荣是北魏的宗室。他任瓜州刺史期间,虔诚信佛,除抄写大量佛经布施外,还在莫高窟“修一大窟”,是北魏、西魏时期敦煌的重要人物。


摩诃衍经卷
西魏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金光明最胜王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义净汉译本。此经被认为具有忏悔灭罪,保佑平安的功效,因此经卷的末尾多附有供养人或写经人的题记。此为官廷写经,存7纸199行,尾题后附经字音,即当年认为是难认的字的注音。有武则天大周长安三年译经题记:“大周长安三年(703年)岁次癸卯十月已未朔四日壬戌,三藏法师义净奉制于长安西明寺新译并缀正文字。”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
武周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此经信众甚广,敦煌文献中有此经写本约两千件。此为唐景龙二年(708年)写,39行,尾有题记:“景龙二年九月廿日昭武校尉前行兰州金城镇副使阴嗣瑗受持读诵。”阴嗣瑗,武周时行金城镇副,景龙二年任昭武校尉,后官至正议大夫检校豆卢军事,并长行坊、转运、度支等使。有唐一代,阴家乃敦煌望族。藏经洞出土之《敦煌名族志》上就有阴嗣瑗事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
盛唐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妙法莲花经》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迄今发现敦煌写本有五千件以上,可见此经极其流行。此写本首尾俱全,共103行,每行17字,少数18字。题记:“天宝十五载(756年)八月二十日扈十娘为亡父母写。”字体墨色浓黑。楷书工整,布白均衡,章法得宜,行笔圆润而遒劲,为唐代写经的代表作。


妙法莲花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卷
盛唐 纵25.5厘米 横195厘米 敦煌研究院藏

敦煌藏经洞数万文献中仅存一二的金墨写经,十分珍贵。此卷名为《妙法莲花经·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金、银与深色底相映夺目。以金墨或银墨书写于暗色纸绢的做法,为后代广泛效法。


妙法莲花经序品卷
唐 纵23厘米 横843厘米 敦煌研究院藏

有一些写本在流传的过程中损坏了,如此写本,原与伯希和第3791号为同一卷,后被人分割,无头有尾,行17字,存80行。卷末有“上元初”题记,据题记中“癸酉岁”当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次年即高宗上元元年,可知写于此期。此卷为唐人写经佳品,章法严谨,笔力遒劲,可与著名的《灵飞经》媲美。


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
初唐 纵25.1厘米 横158.4厘米 敦煌研究院藏

《佛说佛名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此卷共29纸565行,彩绘佛像14尊,有“瓜沙州大王印”。题记“敬写大佛名经贰佰捌拾卷,伏愿城隍安泰,百姓康宁;府主尚书曹公已躬永寿,继绍长年;合宅枝罗,常然庆吉。于时大梁贞明六年(920年)岁次庚辰五月十五日记。”由于本经是伪经,故除唐贞元年间一度入藏外,中国历代大藏经均不收录,但在民间却极为流行,并传至日本、朝鲜。此经对研究中国所撰《佛名经》的演变,中国佛教民间信仰等均有重大意义。


佛名经卷第三
五代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文书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古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等写本。


回鹘文为回鹘西迁(840年)后至14世纪左右所使用的主要文字,源于中亚粟特文,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中的东支。敦煌回鹘语文献,多流落到国外,只有数件留存中国。


回鹘文写本
唐 纵16厘米 横25厘米 敦煌研究院藏

敦煌艺术鼎盛时期的绘画


敦煌藏经洞中的绘画,从内容看,有尊像画,如佛、菩萨、弟子、天王、金刚等,小型窄长而有三角形幡头的绘画幡上多绘尊像形象;有故事画,如劳度叉斗圣变画卷等;有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药师变、报恩变、密教曼陀罗等;还有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山水图案等等。

从艺术风格来看,主要是唐、五代至宋的作品,虽然没有留下唐以前的早期绘画作品,但据文献记载,在敦煌早期的艺术作品中,画幡类的绘画作品应殿堂内庄严和礼拜的需要,可能已经出现了。

绢画树下说法图
唐 纵139厘米 横101.7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佛身穿通肩朱红袈裟,居中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作说法印。左右各画一胁侍菩萨听法,戴化佛宝冠,裸上身,饰以璎珞环钏。菩萨后各有三比丘,绕佛而坐。菩萨下方各一供养菩萨,一执宝瓶,一捧莲花供养。佛顶上有珠缦流苏菩提宝盖,两侧各一飞天散花。画面下方左右各一供养人,左下一身穿紧身窄袖衫,捧莲花,胡跪供养,右下仅存帽顶。佛座下有碑形愿文牌,菩萨、比丘旁都画有榜题牌,均无字。全画色彩鲜艳而和谐,人物的额、鼻梁、颊、下巴等部位用白色晕染,以示高光,在同期的敦煌壁画中不多见。全画构图严谨,线描流畅,画法工细,是敦煌绢画中的精品。


绢画阿弥陀净土图
唐 纵53.8厘米 横54.5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可接引信众到西方净土。此图画面残损,菩提树天盖下,主尊居中,左右二身观音菩萨,戴化佛冠,表现的是树下说法的阿弥陀佛净土图,右胁下残存戴宝瓶冠的大势至菩萨。画面意境恬淡,主尊庄严静穆,菩萨丰润俊美,沉浸在神思遐想之中。人物形象概括简练,造型写实,朱红线描轻快流畅,是藏经洞绢画中时代较早的一幅。


绢画报恩经变相图
唐 纵177.6厘米 横121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图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经文讲述释迦牟尼过去若干世报效佛恩、君亲恩、众生恩故事。画面以释迦佛说法图为中心,两旁环绕菩萨、弟子、诸天,后有楼台殿阁,前有水榭雕栏。天室有四方佛及眷属乘瑞云赴会,构图与壁画中净土变类同。画面右侧是孝养品之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画;左侧是论议品中之鹿母夫人故事和恶友品之善友太子入海与弟恶友的故事。这些故事画联反映忠孝思想,报效君亲恩为主题,深受汉族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


绢画日曜菩萨像幡
唐 纵213厘米 横25.5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画中表现的是药师佛的胁侍菩萨。以白色线勾描,面形丰满,柳眉细目,小鼻樱唇。头饰、耳环、臂钏及衣服花纹,用明亮的黄线提描。双手捧描有赤乌之日轮,脚踏出水莲蓬,下方是菱形图案、花卉纹。整幅画面线描纯熟,蜿蜒盘曲,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绀底、白线、黄花、朱唇、赤乌等,在敦煌绢画中均独树一帜。


绢画多闻天王像幡
唐 纵50.5厘米 横17.5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王,为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是护镇北方的天神。因常护佛陀说法,闻法甚多,又名多闻天王。古代敦煌人认为多闻天王是护卫沙州(敦煌)、福佑安民的神将,因此颇为尊崇,在壁画中多见其形象。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曾请工匠木雕多闻天王像。此幡首、尾皆失,画像部分破损。多闻天王束发戴三珠冠,右手托塔,左手按剑,脚踩附地黄毛邪鬼,用剑压住鬼身,气宇轩昂。用色丰富艳丽。


绢画药师净士变相图
唐 纵206厘米 横167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佛家宣传药师经乃“致福消灾之妙法”,只要供养药师如来就可一切如愿。敦煌壁画有药师净土变97幅,多是巨幅画面,可见其显要地位。此图依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绘制,表现药师佛净土东方净琉璃的种种无上美妙。构图以药师佛说法为中心,胁侍日光、月光二菩萨,菩萨、眷属、天人围绕,后有巍峨大殿楼阁,前有伎乐歌舞场面,以及药师12神将。右侧绘“九横死”(即死于非命)内容,左侧绘“药师十二大愿”,表现药师成佛前行菩萨道时立下的12个誓愿。形式与同期药师经变壁画类同,构图繁复,但有条不紊。


绢画携虎行脚僧幡
唐 纵79.5厘米 横53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画面表现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硕学僧人,与虎相伴而行。佛教自印度经过中亚向中国传播,赖无数的僧人东传、西天取经的不懈努力。此僧人身负的重载,沉重的步履,刚毅的面容,是最好的写照。此画描绘细腻,设色雅淡,经卷的轴端施以红点,僧衣及笈上以金泥彩描,是藏经洞绢画中少见的表现世俗僧人的精品。

绢画寂静四十二尊曼茶罗图
唐 纵67.2厘米 横68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此图是在吐蕃密教经典《秘密集会》的五佛、四佛母、四忿怒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中央是阿閦如来(或金刚萨埵),上下左右分别是毗卢遮那、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四佛,旁边是佛母。四角分别有八大菩萨、八供养菩萨、四忿怒和四忿怒妃等。是吐蕃密教的早期作品,其内容与后世藏传佛教中之宁玛派所传《初会金刚顶经》中“寂静四十二尊”有渊源关系。

绢画千手千眼观音变相图
唐 纵222.5厘米 横167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六观音之一。密教经典宣扬持诵108遍千手千眼观音大身咒,供养千手千眼观音,可灭一切罪障,消除一切病痛。千手千眼观音变相图唐代极盛,莫高窟有40幅,形式颇不相同。此图为蓝色底,中心有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结跏趺坐于莲座上,11头作叠塔状,中有化佛。千手心俱有一眼,其中40大手各执法器。观音周围,由上至下有十方佛、日光、月光、不空羂索、如德天等。全图左右对称,内容丰富,技法工细,色彩鲜丽,并有榜题标注所画内容。


绢画金刚力士像幡
唐 纵79.5厘米 横25.5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金刚是梵文Vajra意译,金中最刚之意,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此金刚力士头有火焰圆光,怒眉凸眼,张口怒吼,胡须飞扬,束裙,上身及腿脚袒露,肌肉暴起,右手握拳上举,左手紧握金刚杵(古印度兵器)。披帛绕身,冠带飘举,是愤怒与力的象征。全画线条粗犷豪放,以厚重的赭红晕染,突出其块状肌肉,表现金刚的雄健和神力。


绢画药师如来像
唐 纵84厘米 横49.1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药师佛着淡绿色衲衣,外披大红田相袈裟,足踏莲蓬,左手托钵,右手执锡杖,上方是由白牡丹和两朵红莲花及蔓草、璎珞组成的华丽天盖。佛左、右各一老少僧人,皆神情虔诚谦恭。右上方题记:“奉为亡过小娘子李氏画药师佛壹躯永充供养兼庆赞记。”可知此画是为亡人作供养所绘。人物衣饰华美,虽逾千年,仍鲜艳如新。


绢画华严经十地品变相图
唐末五代初 纵286厘米 横189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此图依据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绘制。全图从上至下分为4段,共计12个场面,除最下段两侧图为文殊、普贤外,其余皆以佛趺坐像为中心,周围菩萨、弟子环绕,背景是菩提树和殿堂,表现的是七处九会中第六会中之“十地品”内容,这十地是菩萨修行过程52个阶段之中第41至50位,分别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是藏经洞绢画中最大的一幅,构图极繁复,描绘精细,色彩鲜丽,保存完好。


绢画千手千眼观音图
五代 纵123.5厘米 横84.3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画面分两部分:上部以一圆为中心,内画观世音坐像,戴宝冠,合什趺坐;圆外顶部画帷幔和双树,另画大辨才天女、婆薮仙、日藏菩萨、月藏菩萨、大神金刚等侍从像。下部中间为供养发愿文,左为供养人像,右为水月观音像。发愿文有作画年代及施主姓名、官衔。此画有确切年代(五代天福八年,943年),有时间标尺作用。


绢画引路菩萨图
五代 纵84.5厘米 横54.7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紫云霓雾中,具有女性美的引路菩萨,戴化佛宝冠,右手持长竿幡担于肩头,左手持柄香炉,脚踏莲朵,乘云而行。其后一着大袖襦衣饰华丽的贵妇(亡灵),虚空踏云相随,神态虔诚。此图色泽鲜丽,特别是贵妇的描绘极具功力,具有鲜明的仕女画风格,发饰与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相似。


绢画华严经变相七处九会图
五代 纵194厘米 横179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表现《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在7个场所9次说法的集会。用菱形纹划分9个画面,均以佛为中心,周围环绕听法的菩萨、圣众,下部绘金刚轮山、香水海和大莲花,莲花中城廊整齐划一,表现莲花藏世界。每图除佛印相的细微差别外,其他大都雷同。敦煌石窟壁画中七处九会的华严经变图很多,但这是唯一的绢画遗品,而且保存完好,描绘繁复,属巨幅之作。


绢画降魔成道图
五代 纵144.4厘米 横113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中央为天盖下结跏趺坐的释迦,手结降魔印,上方立于云端的是三面八臂的降三世明王,周围是魔军恶鬼,有的在进攻佛陀,有的已被降伏皈依。两条幅绘佛陀诸相,暗示佛的神通。下部绘白象宝、玉女宝、兵宝、马宝等佛教七宝。此图表现佛传中降魔成道的场面,色彩丰富,描绘细腻,布局有序,是同时期较为少见的作品。


绢画如意轮观音菩萨图
五代 纵71.5厘米 横60.7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据唐不空译《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珈》绘制,为密教观音像。画面中央观音舒坐水池涌出的莲花上,戴化佛宝冠,头微倾作“愍念相”,六臂分别按光明山、持莲华、持金宝、思惟相、捧如意宝、持羂索。周围环绕婆薮仙、功德天、明王像等。莫高窟自中唐以后多绘密教观音壁画,如意轮观音变相是主要题材。此图的构图与同期壁画相类。


绢画地藏十王图
五代 纵91厘米 横65.5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地藏菩萨是中国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深犹如地藏”。其受释迦牟尼嘱托,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图为地藏菩萨半结跏趺于岩座,手持锡杖和宝珠说法。两侧围绕地府十王判案,表现地藏菩萨主持地狱审判救济、监察十王断案的情节。下方表现道明和尚及手持棍棒的牛头狱吏于业镜前的情景,十分生动。


绢画千手千眼观音图
北宋 纵189厘米 横125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观音跣足立于莲座上,周围众多侍从和变相,有华严菩萨助会、飞仙赴会、梵王助会、如意轮菩萨助会、孔雀王菩萨助会、饿鬼乞甘露时、地藏菩萨来会鉴物时等,内容繁多。下部中间为“功德记”,记施主题名、官职及成画时间。左侧为施主樊继寿及仆从的供养像。此画内容丰富,线条细腻,彩绘精工,特别是有确切的年代(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堪称上品。


刺绣立佛像
唐 纵11厘米 横6.6厘米 伦敦英国博物馆藏

佛一手持钵,一手提袈裟。采用满地绣法绣成,画面完整,造型饱满,配色和谐,色彩鲜明浓丽,绣工精湛,是一件绣画精品。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但早期绣品传世极少,此像对研究刺绣工艺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纸画水月观音像
唐末至五代 纵53.3厘米 横37.2厘米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观音菩萨坐于莲池岩石上,右足踏红莲,左足放右腿上,双手抱膝游戏坐。神情恬淡闲适,悠然自得,身后是修竹、棕等南方植物,表现的是于南海普陀落迦山的水月观音形象。水月观音画像,相传是唐代著名画家周昉创绘,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画水月观音菩萨赞》:“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道出了画面的意境。


敦煌作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研究、探索文化汇流现象和规律,条件比其他地区更为有利,藏经洞文化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长期以来,藏经洞文物散步世界各地,中外学者的研究,多为分散地进行,缺乏全面、系统的交流。相信随着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在中外学者不断深入的揭示和解读下,将逐步揭开藏经洞的全部秘密。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如亭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