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 | 《电影的虚拟生命》

小南时光 小南时光 2022-06-07

推荐关键词:电影研究 电影理论 当代视觉文化哲学 数字技术 新媒体

 

电影的制作和欣赏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逐渐演变出一种历史性意味,并不断被改动出新的内涵。

 

随着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翻覆迭新,电影——以及电影研究——将会如何?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何去何从?

 

当电影一步一步地被数字化的技术所替代,电影还将剩下什么呢?这就是电影的完结,因此也是电影研究的完结吗?在21世纪里电影研究还有未来吗?

 

《电影的虚拟生命》这本著作超越了电影史和电影美学研究,为解答当代视觉文化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前言(摘选)    


在这本书中,我所讨论的是作为21世纪人文学科探索领域之一的电影研究的前景。在以下章节中,我将探讨电影艺术摄影本体论消亡的哲学意义上的后果和电影研究的未来。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氛围中,电影制作中的每个元素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使得“电影”作为摄影媒体正在消亡。因此,年轻的电影研究领域在有关保持它的研究对象、它与其他以时间为基础的空间媒体的关系、它与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关系等方面都正在经历一个自我审视过程。电影产业也存在着有关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美学的与经济的冲击,以及电影的消亡对21世纪的电影艺术之意味等许多争论。


《电影的虚拟生命》一书由三个部分所组成,每一部分都提出和考察了多种不同而又相关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对于电影作为记录动态影像的一种摄影的和类比【1】的媒体行将消亡的论点的批评性回答。


第一部分指出,以时间为基础的包括摄影和电影的空间媒体,在虚拟艺术家族中占有特殊地位。在这方面,数字的与类比的艺术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割裂,至少从当代电影实践的立场来看是如此。在电影消亡时,电影继续存在——至少从1915年以来由好莱坞发明的叙事形式来看是如此。


第二部分讨论电影的摄影本体论的情况。在这部分,我强调,电影的消亡事关重大,有着深远的美学的和历史的影响。我们现在之所以感觉到这些影响,是因为电影已经在相当长时间里处于消亡的过程中,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视频【2】所取代。但是,为了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必须对一个媒体的本质,以及电影和数字媒体如何构筑我们过去和当今的本体理论,具有一种更加深刻和更加灵活的概念。


第三部分提出,大多数所谓的新媒体被想象成为来自电影的隐喻。电影的理念在新媒体中坚守或者留存,而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这在技术变迁阶段是一种典型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也意味着,我们无法预测,新媒体本身一旦从电影的隐喻中挣脱出来,开始探索它们的自发创造能力的时候,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1】 类比(analogy),指从一物类推出的另一个相似物,本书中使用该词来描述胶片电影的特征;它与本书中另外一词“仿真”(simulation)相对,后者指一物采取了另一物的外形,本书中使用该词来描述数字电影的特征。——译者注


 【2】视频(video),也有录像、电视等意思,译文根据语境译为视频或者录像。——译者注



    目录    

 

1 / 第一部电影的虚拟生命

1 / 1. 未来世界

3 / 2. 难以置信的媒体萎缩

9 / 3. 回到未来

27 / 第二部电影曾经是什么

27 / 4. 电影生出视频

30 / 5. 电影之死与电影研究的诞生

34 / 6. 媒体的全方位考察

45 / 7. 自动机制与艺术

50 / 8. 自动机制与摄影

54 / 9. 连续与电影胶片

57 / 10. 创造世界的方式

66 / 11. 一个过去的世界

78 / 12. 一种时间的伦理

95 / 第三部一个(没有影像的)新展望

95 / 13. 一首电影的挽歌

99 / 14. 新“媒体”

106 / 15. 感知真实性的悖论

114 / 16. 真实就是真实所为

117 / 17. 转换中的丢失:类比和索引回访

132 / 18. 仿真,或曰作为算法的自动机制

140 / 19. 一个影像不是“一个”

151 / 20. 电子影像的两种前景,或曰摄影之后什么将到来?

174 / 21. 数字事件

186 / 22. 解码本体论,或曰“猜字谜”

194 / 23. 旧的和新的,或曰电影研究的(虚拟)重生

203 / 致谢

 

延伸阅读

《电影的虚拟生命》

(The Virtual Life of Film)

[美]D. N. 罗德维克著

华明华伦译

定价:48.00元

ISBN:978-7-305-21418-9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2月版

 

作者介绍

    D. N. 罗德维克(D. N. Rodowick)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学习电影与比较文学,1983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罗切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他的主要学术兴趣在艺术美学与哲学、电影理论史、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哲学研究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购买图书


(图片来自unsplash,此网站开放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你还喜欢:

夜读 | 六月

夜读 · 南大 | 《教育的迷思》

夜读 · 南大 | 《贝聿铭谈贝聿铭》

夜读 · 南大 | 《鱼翅与花椒》

夜读 | 阿多尼斯: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夜读 | 乌鸦

夜读 | 立夏

夜读 · 南大 | 《丁尼生诗选》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马国淞 

 『

2018级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类本科生





责编 | 陈奕阳

文字 | 丛一伟

美编 | 周

指导 | 逸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