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跟《长安十二时辰》学阅读理解
暑期热映的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可谓唐朝版的“反恐24小时”。上元节前夕,西域狼卫混入长安,意图在城内人头密集的赏灯时分纵火焚城,总揽情报大权的靖安司临危受命,力图阻止这一场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
靖安司恨不得将整座长安变成一座透明无敝的城市。一百零八坊,每坊二三楼,民生舆情尽收眼底;望楼间以鼓声互通,又设旗武侯,日用旗语,夜用灯笼传递信息;司内藏有长安各坊各街立体沙盘,缉盗救援,尽在掌握;更令人叫绝的是主事徐宾创立的“大案牍术”,各家各户各人死生婚嫁、出行交友莫不记录在册,忠奸善恶、犯罪嫌疑了然于胸。剧中的长安不是一座纯然的古城,而是现代社会的古典还魂。遍布街头巷尾的闭路电视像望楼一般监视着我们的生活,实景3D地图让人足不出户尽知城市风貌,户籍造册传承至今则有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高端名字——大数据。
剧中的长安是一座藏不住秘密的城,剧外的现实是一个没有隐私的时代。
其实,果真藏不住秘密的话,也就不会有接下来十二时辰惊心动魄的剧情。朝廷有望楼,狼卫有地道;朝廷有密语,狼卫有暗桩;案牍可造假,情报有延误。这不单纯是谁掌握了技术谁就能更好地隐藏自己的问题,真正的秘密始终隐藏在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里。世界归根到底还是掌握和解读信息的人的世界,秘密的敞开表面上依附于技术暴露的过程,然而其本质是一个政治问题。
第一类秘密,我称之为“我肚子里自己也不知道的秘密”。原型为诗人贺知章的靖安司何执监写了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题《咏柳》,表面上看似乎是首“价值中立”的咏物诗,经由坊间一传似有影射皇帝冷落东宫之意。太子已成长为可当一面的大树,皇帝的态度却还如二月春风不冷不热。
单纯给朝廷扣上“文字狱”的大帽子,是得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教益的,毕竟人心隔肚皮,事实本身如何永远只能是一面之言就连。何监自己也说:“当时有没有,我也不知道。”人的心思是隐秘的,隐秘到它可以蹿到你的无意识里,跳出你的掌控之外。这时候怎么办呢?只好“圣人(皇帝)说有,那就是有;圣人说没有,那就是没有。”现代民主社会不再有皇帝,可权力的基本结构星罗密布——网民说有、法院说有、某某某上司说有,那就是有,那就是你的秘密的小心思。我肚子里自己也不知道的秘密,外头全知道。
第二类秘密,我称之为“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大家都知道了还叫秘密吗?知而不言,微言大义,正是此类秘密的妙处所在。靖安司捉拿狼卫取得初步进展,皇帝传来口谕:“李必忠心办事,一心护大唐子民平安,今日受了委屈,朕已经知道了。”大大的白话,乍看褒奖勉力,实则暗藏玄机:“忠心为谁办事?圣人,还是太子?一心护大唐子民平安,你置圣人安危于何地呀?”
皇帝要彰显明君形象,自然不能对守护长安的李必直接问责,可他的心里是不高兴的。懂得揣摩皇帝心思,明白官场格局的老油条们,听到这番话都知道靖安司气数将尽。放在现代社会的语境里,不明时事政治,不熟知法律程序或者司法习惯,不研究舆论风向和网民心理,恐怕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就只有你一个人不知道。
技术可以造就一个视觉上透明的社会,而我们的权力网络和语言表述永远被暧昧不明的疑云所笼罩。技术的再现,最终仍要化为语言的表达,沿着交错杂乱的权力渠道始才获得它现实的意义。就此来说,被网民们冠以“制作精良”之美名的《长安十二时辰》,恰是以它最为人乐道的场景布局作为牺牲,从而涤荡技术决定论的幼稚幽灵。
图片来自《长安十二时辰》视频截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你还喜欢: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马国淞
『小南时光』主播责编 | 马飞羽
撰稿 | 叶以落
美编 | 周一杨
指导 | 逸一之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