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春分 |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明日春分。
春分对广大考生的第一含义大概就是那张地球公转图。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怎么也难以忘记。但究其本意,春分预示着莺飞草长,生机盎然。而这一切,或许可以从一只南飞的燕子说起。
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这便是春分。
春分的物候为,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即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说到元鸟,我们当知先民对春分的重视。春分虽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却是最早的二分之一(春分、秋分),四时之一(前二分再细划出冬至、夏至,即春夏秋冬四季),八节之一(前四时再细划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感应季节变化、沿地球纬度而作季节性迁徙的鸟类可以表征季节。在中国内地,燕子就是这样最有代表性的候鸟。每年秋分前后,燕子飞离本地前往遥远的南方;每年春分前后,燕子飞回北方以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燕子的背羽大都呈灰蓝黑色,古时把它叫作玄鸟。玄鸟司分,也就是说,由玄鸟来定春分、秋分。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人心中,玄不仅是一种灰黑无明的颜色,更是深奥的、绞缠的一种状态,是天地混沌未开时的一体之气,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讲创生、派生,讲具体,那么,玄属于天,属于北方,属于水,属于元。“天玄地黄”,玄而萌生黄,有天才有地,有玄才有黄。就是说,燕子穿越冬天的混沌之气,带来了春天的雨水。春分节气,燕子带来了风和日丽、春暖花开。
“燕”字从小篆起定型为廿、口、北、火四种意象的组合。廿是头,雏燕出壳到能飞是二十天;口是身,燕子以呢喃鸣声成为使者之身,口形也表明人们对雏燕张口等候喂食的印象极为深刻;北是翅,展开翅膀就是一个“北”字;火为尾,它春分飞回时,衔泥附炎热,飞花入户香,天就热了。待秋分飞回,把热带走,天就凉了。
农耕文明离不开天时,对农民来说,燕子最愿意接近他们,农民也最爱护这种益鸟。诗人、哲人自然也接纳了人民大众的集体心理,而将燕子意象纳入语言文化的表象中和深层中。
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在靠近农田(会产生蚊、蝇昆虫)的农家繁殖,家燕则在农家屋檐下营巢。一对家燕和它们养育的几窝雏燕据说几个月内能够吃掉几十万只害虫。很多农民甚至会认定,燕子不仅报春,而且带来了全年的好运。
燕子通灵,农民们笃定地认为,今年来家屋巢居的燕子就是去年的那一对;如果今年春天没有燕子来家,农民们会想到那燕子已经双双作古,甚至会叹息家道有危机。有时候,燕子来了不肯落脚,低回一周又飞走了,人们就会认为家里出了有昧良心的事,“干了缺德事情的人家,燕子不去”。
在诗人笔下,以燕子来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燕子报春,燕子象征春天,生命,爱情……诗人对春分的吟咏也是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
元稹有诗:“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春分二月中》)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为此感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李好古《谒金门·花过雨》)。
人们用它表达春光之美:“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人们用它表达情感:“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人们用它倾诉离情:“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郭绍兰《寄夫》)
人们还用它状写漂泊流浪之苦:“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对农民来说,燕子和春分的来临,标志着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对农民来说,春分也是一个可以预测年景和天气的节气。“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春分大风夏至雨”“春分南风,先雨后旱”“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由此可见,春分与中国乃至人类的重要关联。人类对春分、春天的感念也一言难尽,朱自清曾经写出了少年或“少年中国”的春怀: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文本摘自《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余世存著,有删改
或许你还喜欢: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杨勋荣
责编 | 马飞羽
指导 | 逸一之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
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