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矿大许程教授和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ACS AMI》:氧空位和阳离子价态对亚化学计量比氧化物薄膜的摩擦电特性的影响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2022-05-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为当今最古老的科学问题之一的接触起电,最早是在约2600年前的古希腊发现,虽然这是人们每天不可避免都会经历的现象,但它背后的物理机制依然悬而未决,一直存在争论。而基于接触起电和静电诱导效应而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为人们解决世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接触起电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国矿业大学许程副教授和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Oxygen Vacancies and Cation Valence States on the Triboelectric Property of Substoichiometric Oxide Films”的文章(DOI: 10.1021/acsami.1c09248)。为了探索温度对于接触起电的影响,该课题组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了不同种类的亚化学计量比氧化物薄膜,并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后处理。随着在空气中退火温度的提高,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TiO2-x的微区接触起电特性发生了由负电荷向正电荷方向转变的有趣现象。因为空气属于氧化性气氛,该条件下退火修复了氧空位并且有利于提升低化学价的Ti3+至稳定的高价Ti4+。与之相反,如果在Ar/H2气氛中退火,则会使得薄膜的起电由正电荷向负电荷方向变化。这是由于在还原性气氛条件下退火,使得氧空位增加了。通过对Al2O3-x, Ta2O5-x和Cr2O3-x等亚化学计量比氧化物薄膜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氧空位的作用,即氧空位减少将促使薄膜的表面起电特性从由负电荷向正电荷方向转变。采用此利用简单的退火处理方式,研制出了能够控制电流方向的同种材料IMTENGs。最后,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金属与不同温度退火后的电介质的接触起电的表面态模型,揭示了氧空位主要是通过对表面态中束缚电子能量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后续的电子转移并产生接触起电。该研究有利于未来开发出能够精确控制电流方向或电压大小的同材质IMTENGs,同时也为接触起电中的电子转移主导机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图1 采用20 sccm氧气沉积的TiO2-x薄膜的性能变化及摩擦电荷演化 (a) 薄膜表面形貌 (b) XRD结果 (c) 薄膜厚度 (d-e) 薄膜表面Ti2p和O1s的XPS谱 (f) 室温下在空气中退火前后薄膜的摩擦电荷密度。
 
图2 采用80 sccm氧气沉积的TiO2-x薄膜摩擦电荷演化 (a)空气中不同温度退火前后薄膜在室温下的摩擦电荷密度 (b) 薄膜表面Ti2p的XPS谱 (c) 薄膜厚度 (d) 不同退火条件下处理后的薄膜在室温下的摩擦电荷密度。  
图3 Al2O3-x薄膜的性能变化与摩擦电荷演化 (a) 薄膜表面形貌 (b) XRD结果 (c) 薄膜表面 (c-d) Al2p和O1s的XPS谱 (e) 室温下5 sccm氧气沉积薄膜的摩擦电荷密度 (f) 室温下20 sccm氧气沉积薄膜的摩擦电荷密度。  
图4 Ta2O5-x和Cr2O3-x薄膜的性能变化和摩擦电荷演化 (a) 退火前后Ta2O5-x薄膜的XRD结果 (b) 退火前后Ta2O5-x薄膜表面Ta4f的XPS谱 (c) 室温下Ta2O5-x薄膜的摩擦电荷密度 (d) Cr2O3-x薄膜退火前后的XRD结果 (e) Cr2O3-x薄膜表面Cr2pXPS谱 (f) 室温下Cr2O3-x薄膜的摩擦电荷密度。 
图5 TiO2-x同材质IM-TENGs的性能 (a) IM-TENGs的示意图 (b-c) 由退火前和573 K退火后的TiO2-x薄膜制成的IM-TENG的VOC和QSC (d-e) 由573 K退火后的TiO2-x薄膜制成的IM-TENG的VOC和QSC (f) 不同组的IM-TENGs的VOC 
图6 用于解释金属和电介质在不同温度下退火的接触起电机制的表面态模型 (a-c) 金属和退火前电介质之间的电荷转移 (d-f) 金属和T1温度退火后电介质之间的电荷转移 (g-i) 金属和T2温度退火后电介质之间的电荷转移。T1<T2

 

相关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mi.1c09248


相关进展

重大郭恒宇教授、上大彭艳教授、中科院纳米所王中林院士《Adv. Mater.》:摩擦电驱动的可移动式电渗流泵

王中林院士AFM:基于MXene/PVA水凝胶的柔性多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蒲雄研究员《Adv. Mater.》:动态交联的干燥离子导体弹性体材料与软体离电子器件

诺奖得主领衔科思奖评奖委员会,王中林、颜宁等中外院士任评委,开始征集候选人

王中林院士团队Nano Energy:可拉伸、自修复导电水凝胶纤维,用于应变传感和摩擦电能量收集智能纺织品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陈翔宇研究员团队等《Sci.Adv.》: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虚拟电触觉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与清华大学程嘉副研究员团队合作《ACS Nano》:研发出一种新型“悬浮式”能量收集与减负背包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ACS Nano》: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探针来揭示水滴-聚合物接触起电的电子转移机理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宁波材料所陈涛研究员团队与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团队合作《AM》:开发出自修复、可粘附高分子水凝胶柔性触摸屏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杨亚研究员《Sci. Adv.》:柔性多功能触觉传感器

王中林院士团队《Adv. Mater.》:用于火灾逃生和救援的可机械化生产的3D蜂巢组织阻燃摩擦纳米发电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杰&王中林团队《自然通讯》: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形状可设计且高度压缩回弹的三维编织结构智能发电和传感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胡卫国&王中林团队在可拉伸自充电织物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研究员、胡卫国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可任意变形和瞬时自愈合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城大王钻开教授、UNL曾晓成教授和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Nature:用一滴水点亮了100个LED灯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具有超高输出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低频摩擦纳米发电机

华中科技大学吴豪研究员团队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在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取得新成果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和普渡大学范凤茹博士合作:一种具有良好柔性、耐久性的高性能木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 ACS Nano:面向闭环系统的电子皮肤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纤维/织物基压电和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和人工智能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仿电鳗可拉伸水下发电机及其应用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李琳琳研究员与王中林院士团队:光热可控降解纳米发电机用于组织修复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和王中林院士团队AM:基于天然材料的生物全可吸收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Adv.Mater》:光电发射探讨摩擦起电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Nat. Commun. 》:首次测定摩擦静电序列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张弛研究员团队:海洋能摩擦纳米发电网络的能量管理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孙春文研究员及北京理工大学王武宏教授合作: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对驾驶行为的无干扰测试

中科院北京纳米所王中林院士团队:耦合弹簧及多层结构的球形摩擦纳米发电机制备成功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