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亡教育。

雪凛凛 雪凛凛的世界
2024-09-05

●●●


死亡教育。


雪凛凛




也许是心中过于敬畏生命的轮回,我总爱欲盖弥彰对死亡这件“小事”高谈阔论(见死亡规划我死了,你怎么办?),但当年幼的儿子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问我“人为什么会死,死后会去哪里”这道关于人生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时,我却词穷了。
我该如何向一个五岁的孩子解释死亡是什么呢?
为此我买来一堆关于死亡的绘本,也用过凋零的花朵、腐烂的水果、消失的水滴等等我能想到的一切简单易懂的生命知识去解释,却依然无法给他一个足以轻松接受的回复,他还是每次都很忧伤,陷入这个话题,仿佛非要寻找出一个可以永生不死的答案。
我理解他的沮丧,就像我第一次为自己也会死去的事实而难过那样。
那是我十多岁的一个夏日的晚上,我在家附近的小路上走着,望着远处浩瀚的星河,忽然觉得自己渺小得谁也不是,我死后,这个地球照样运转,万木枯荣,潮起潮落,生活依旧美好。我舍不得这个世界,可世界连我是谁都不知道。这真是太丧了。
我从未向父母寻找过答案,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向来对死亡讳莫如深。譬如我父母从来不会咒骂孩子,即便再生气,“死”字也很少用在家人尤其是孩子身上。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然而,没有人能在一生中躲开死亡对心灵的冲击。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下借以关于生命轮回的儿童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浅谈我所理解的死亡,爱,与永生。


"我们都会死,

没有人知道是哪一天”

“我们都会死么?”弗雷迪问。

“是的。” 丹尼尔说。“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然后我们就要死了。”  

“我不要死!” 弗雷迪斩钉截铁地说。

“你会死吗,丹尼尔?”“恩。” 丹尼尔回答,“时候到了,我就死了。”

“那是什么时候?” 弗雷迪问。

“没有人知道会在哪一天。”丹尼尔回答。


——《一片叶子落下来》

 为什么我们向孩子解释死亡那么难?其实难解释的也许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引发的情绪,要如何才能让孩子能平静坦然地接受死亡。
在中国,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是严重缺失的。
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和其他生物之死,理解生与死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
死亡教育不是美化死亡,教别人如何死亡,而是从根本上讲是让人们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而不会选择自杀、轻生等行为,这也是它的意义之所在。”
这正是死亡教育如此重要的原因。
而死亡教育的第一步,大概就是要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体都不是永恒的,是有限的,我们都会死。
比如奶奶送来的那盆野雏菊,它只活了两个礼拜;比如去年我们养的那条鱼,最长的活了三个多月。当然,后来新得的小鱼我们怕它再死掉,于是我们一起给它选了全北京最美的公园放生,这样也许它会活得更久,两年,五年,但也只能是这样;再比如我们人类,平均寿命大约80岁,即便活到100岁,也会有逝去的一天。
是的,人也终有一死,而且死了之后咱们是不能再见的。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当我们的孩子真正意识到人生是有期限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时候,才能更懂得珍惜和欣赏各种活着的生命,不要伤害他们,更不要因为任何事情而自我伤害。
有时候,死亡也会像剑一样悬挂在我们头顶,时刻警示着我们该为什么而活,而我们的生命不过是一道在警示注视下的旅程,它会最终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这世上的一切,我们终不能占有,而只是陪伴共处,包括事业,金钱,功名,我们来自尘土,终归会化为尘土。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才能减少被欲望绑架的可能,才会为生命的本真而活,体验生命的独特而美好。

"生命永远都在,

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尔说,“我不知道下面有什么。”“面对不知道的东西,你会害怕,这很自然。” 丹尼尔安慰着他,“但是,春天变夏天的时候,你并不害怕。夏天变秋天的时候,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为什么要怕死亡的季节呢?”“我们的树也会死么?” 弗雷迪问。“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一片叶子落下来》


死亡教育的第二步,也许就是在学会和自己去世的亲人说再见之后,学会接受这个事实,怎么勇敢面对,走出悲伤。 每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都会知道自己生命将很快结束的事实,比如已经90多岁的太奶奶,就算你不到70岁的奶奶,也会偶尔开玩笑死后要把骨灰撒进海里。其实大多的他们并不害怕,会坦然接受,甚至提前很久准备好了那个离别的时刻需要的东西。
所以亲爱的孩子,不要太害怕去感受那个氛围,你会发现死亡在内心平静的人面前就会显得不那么可怕,而会变得平静柔和。 死亡,从不会从你心里带走一个人。  看过《寻梦环游记》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是一部很好的死亡教育片,这部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以“梦想”和“亲情”为主题的温情故事,恰到好处地告诉了孩子们,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它是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他们相信,只要一直被爱的人怀念,灵魂就不会真正的消失。
是的,凡存在过的都不会消失,死亡也不会带走这种存在。
我们活着的每分每秒,每一个或快乐或悲伤的体验,我们三个人每晚抱在床上玩翻滚游戏的时刻,我们在东京塔上绕圈飞奔的时刻,我们在塔佩门追鸽子、鸽子落在你的帽子上的时刻,我们在青岛挖沙看海的时刻,这所有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的人生里,只要经历过,就在那里,不会消失。 正是因为死亡让生命有了一个终点,所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在如此有限的时空里,我们要去创造更多的存在,更多的美好、分享传递彼此的爱。 

"活着是为了太阳和月亮,

为了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

“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大秘密!”

“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吗?”

“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那么这一切有什么意思呢?” 弗雷迪继续问。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丹尼尔用他那“本来就是这样”的一贯口吻回答,“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


——《一片叶子落下来》


死亡教育的第三步就是走出哀伤,接受了死亡这个现实,不再对死亡讳忌,不再觉得死亡是不吉利的、禁止谈论的事情。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人生必经的四个课程,生命就是一个循环。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尤其是孩子。
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里干什么?又会去向哪里?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见过树叶凋零、小鱼小狗一些宠物死去,你就会了解死亡是身体功能的终止,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事实上,死亡也是一种告别,我们会为此悲伤,这是当然的。但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坏事,包括结束,包括死亡。


刚出生的你和五岁的你,身体细胞完全是不同的了,感受理解也不同,可以说是新陈代谢,又或者是新旧更替。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面临某一部分的死亡,比如身体的某些细胞,头发,或者其他,如果你保持对变化的觉察,也许我们将会更习惯“告别”。
即使很多很多年后,你的身体不在了,你存在过的痕迹,你的言语、行动,依然在世界中以能量的形式传播。
 我们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时刻,就是在传递着一种爱, 无论你多大,无论爸爸妈妈是否在这个世界,无论你会在这个世界呆多久,我们的爱都在。
死亡不会带来绝对的孤独,因为那份爱,不会因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因为那是自然规律,就像叶子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落下,冬天成泥~”

“你也会死吗?”

“是啊,人人都会死的。”

“可我不想你们死,我也不想死,我想让我们永远都不会死!”

“嗯…要不你以后当个科学家吧,发明长生不老药给我们吃我们就不会死啦~”

“耶,我长大要当科学家,那样我们就永远都不分开了!”

“从现在开始,你对这个世界很重要哦,毕竟所有的人都在等着你拯救呢,所以你要珍惜自己,好好努力。”

“好的妈妈,我会好好吃饭,好好学习,我一定会做个科学家的!”

“妈妈相信你,加油宝贝儿!”


如果年幼的孩子暂时无法接受死亡,变换成一种希望和激励,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


今日留言互撩:


你跟最亲密的人谈论过死亡吗?










往期动容回顾

死亡规划。

我死了,你怎么办?

北京的秋。

你开始失忆了吗?

中年爱情危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雪凛凛的世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