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按父母那代人的方式生活吗?
本文已授权罗辑思维独家首发
有三个正在发生的、明显到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实际上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变化:
人们的平均寿命还在不断增长;
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在不断增长;
人们可用来变现的技能种类越来越多……
习得某项技能,深入到一定程度,甚至达到 “大师” 级别的水平,在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情况。过往人们的观察是,在某个领域,几十年出一个大师,甚至经常是整整一代人中都没有什么大师出现过……
过去,一个人想要通过学习成为大师,通路难寻,且很难通畅。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在可连接人口密度稀疏的时代,别说找到大师获得指导了,连启蒙其实都很难。
学习兴趣通常是通过大脑中的 “镜像神经元” 激发的。
半年前,我买了一把木吉他送给一个朋友,他家三个孩子。我跟小朋友的妈妈说,要是小朋友小时候就学会弹琴,又那么帅,长大了肯定魅力非凡…… 几个月过去,据说那吉他放在那里,完全都没有动过。最近的某一天,我那朋友在家里组织大伙烤肉吃,我去蹭饭。过程中我把木吉他调好弦,当着小朋友们的面玩了一会儿。据说,此后的每一天,小朋友都缠着他妈妈找吉他老师…… 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作用。
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 有了兴趣,什么都好说。(这也是很多父母教育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总是拿着某项技能本身说事儿,却并不 “以身作则”,比如,告诉孩子英语很重要,自己却不用英语。所以,孩子的镜像神经元不会被激发,所以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兴趣,所以就不可能学好……)
在遥远的过去,哪怕是互联网并不足够发达的一二十年前,人们其实并没有多少 “感受到某项技能的神奇”,于是镜像神经元被大幅度刺激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别说走向成为大师之路了,连那条路的存在与否都完全没有感知。
在过去,就算有了启蒙,找到辅导老师的代价实在巨大。滥竽充数、不知所以然的老师太多。很多以讹传讹的理论虽然早已被推翻,却依然信之者众,乃至于有用的方法论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许多年前我教英语的时候,就特别苦恼于很多学生骨子里已经深信 “语言学习关键期” 的说法(其实早被推翻了)…… 唉,若是骨子里相信那东西,那就真的没希望了,后面所有的所谓 “学习” 其实都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而已,反正几年过去之后,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和经历证明 “语言学习关键期” 的说法是正确的 —— 因为在他们身上应验了。
滥竽充数、不知所以然的老师那么多,同时可连接人口密度那么低,想想看吧,找到正确指引的概率有多低?别说被正确指引的概率太低,连启蒙的概率都实在是低到无法想象的地步,要不然所谓的大师少之又少呢?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互联网正在抹杀环境之间的区别 —— 虽然环境之间的区别目前还是很大,比如,有很多网站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存在;但环境之间的差异正在变小确实是事实。我给我那个朋友装好了 “微屁恩”,让他闲着没事儿就在家里看 “优土鳖” 上搜索出来的吉他演奏视频 —— 大师实在太多了,年龄小的大师也无数个 —— 我相信这样激发出来的兴趣,会让那个小朋友自己不断折腾,这比什么老师都强,强无数倍。
过去的十年里,仅仅中国境内,“可连接人口数量”(或称终端密度/数量)就增长了至少十倍 —— 现在微信和美拍的用户都六亿以上了…… 也就是说,每时每刻连在网上的人口数量比十年前增加了至少十倍,比二十年前增加了至少一百倍……
被正确启蒙、正确指引的概率和质量都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平均寿命还在不断增加(虽然幅度比不上过去的三五十年的增幅)…… 也就是说,习得之技能 “可应用”、“可产出” 时间在不断增加。过去拜师学艺,学个厨艺,学徒若干年,之后另立门户讨生活,工作到四五十岁该退休了,人家也不愿意用了,现在呢?
已经习得过某项技能的人,再学另外一个技能的时候,学得会比上一次快一些,因为学习经验在起作用。而若是习得的基础知识是可积累、可扩展的(比如,骑车驾驶技能可积累性和可扩展性都比较差;数学和英语的可积累、可扩展性就相对强出不知道多少倍),那么随后可能习得的技能可变现价值就会越来越高,并且具备 “复利效应” —— 有着可怕的潜力。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可连接人口密度的增加,可变现的技能种类也越来越多了。过去,人们总是希望能定义出一些 “正经的本事”,现在呢?虽然很多人看不惯,但你仔细想想,那些在直播平台上说说话、唱唱歌、时不时花枝乱颤一下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习得了一些外人无法想象的技能,不是吗?
与此同时,一切的技能变现能力都比过往更强了。拿写文章来说,别说十几二十几年前,哪怕就在前两年,很多人也无法想象只靠在网上写写文章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 这一点我个人感受尤为明显,大家也都知道的。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是否已经体会到了,别说身边的人,就是你,说的就是你,你很可能依然在按照上个世纪的方式生活,尽管自己确实生活在 “当下”……
你并没有意识到你所身处的这一代,要比上一代更长寿,所以还想着找个什么安稳的方式过日子…… 全然不知道最终你可能面临的是一个这样的窘境:
终于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和大家一样活了很久……
因为时代的进步,你很容易过上还算安稳的日子……
可有另外一些人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折腾……
最终倒也没发现别人不安稳 ——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只能越来越安稳……
最终自己倒是无法淡定了,因为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万跳……
上个世纪的人们如何生活,说实话我也不是很清楚,虽然我自己也出生在上个世纪。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个世纪里的人应该这样生活:
不要害怕信息过载。我们的大脑有神奇的适应能力,上一代人每天看报就觉得自己有上进心了,这一代人每天看好几个小时手机也没觉得辛苦。
呵护自己的好奇心。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想办法不断给自己寻找启蒙机会。
有意寻找那些神奇的人、有趣的人、不断学习的人。不一定非要与之线下关联,要知道,哪怕知道他们的存在,就可以激发镜像神经元。
找到自己的启蒙点,激发自己的兴趣,然后开始钻研。要相信一切的技能在将来都有变现通道。
把读书、学习、钻研、实践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 跟喜欢吃好吃的,喜欢玩好玩的一样,是生活必要内容;别把这些原本正常的内容当作要 “头悬梁锥刺股” 才能做好的事情……
关注自己的健康。我觉得我个人最吃亏的并不是自己并不聪明,而是基因上就有缺陷(糖尿病是遗传),且年轻的时候没养成健康的好习惯。
另外,我总觉得所谓的 “一万小时定律”,有点夸张了。其实,训练 100 小时就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把绝大多数人都甩在身后了。
不信?从今天开始,每天跑步一小时,坚持 100 天试试看?或者每天一个半小时做器械训练,坚持 100 天试试看(每周都要休息一两天)?再或者,每天早上朗读英语半小时,坚持 200 天试试看?又或者,坚持每天早上坐享 30 分钟,坚持 200 天试试看?( 新生大学社群里有六百多人正在每天坐享至少 15 分钟…… http://xinshengdaxue.com )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今天很多领域的技能习得起来也比过去容易多了。比如,“全栈工程师” 这个技能,在十年前,都没有这个概念,现在呢?2013 年,我个人折腾着去学 Ruby On Rails 的时候,真是觉得其实还是费劲死了;现在呢?今天若是有小朋友再学 MEAN stack,100 小时,真的够了,每天 4 小时,25 天,都够啃三本书且跟着做完练习的……
时代在变,可人们竟然都不太愿意跟着变,这也是挺奇怪的现象。知识的贫富差距正在以比财富的贫富差距更猛烈的方式增大 —— 而在知识变现越来越容易的时代里,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只不过,未来可能哪怕是最穷的人都可以有温饱而已)……
我甚至有个猜想:
过去,弄不好十万人、一百万人里才有一个大师,现在弄不好一万人里就有一个大师,将来可能一千个人、一百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师……
再进一步,随着可连接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连接大师的数量也一定会不断增加。
校订:吴巍、姚色丰
你是按照什么方式生活的?
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你也应该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http://b.xinshengdaxue.com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载。但请注意,本书随时可能更新。《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http://t.cn/RqSr6gO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工作人员会和您联系)。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 APP 正式上线时统一处理)。
我们的 APP 已于 2016 年 4 月 15 日正式上线,iOS 用户请在 App Store 搜索:新生大学;Android版已登陆:应用宝、百度应用、360手机助手。其他应用市场也会陆续上线。
群内不鼓励闲聊;
不得发广告;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本身可以免费阅读,无需入群。所以,在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帐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t.cn/R49x1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