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给师弟师妹们的八点建议 | 百期特辑

2016-05-12 赵鹏 检事微言
百期特辑检事微言总第100期我是一个非常不愿意给别人的生活提建议的人,因为任何人都无权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但是这几年和学生们接触较多,很多师弟妹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生活,在学生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努力,或者培养哪些习惯?” 我意识到或许这个话题值得说一说。今天是我开公号的第100篇文章,我不写常规的文章,跟大家说说个人的感受。文章或许会招惹一些人不快,没关系,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绝对不会建议师弟师妹们好好读书,不光因为这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废话,更是因为我不觉得上学时候必须好好读书——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没怎么好好读,但不妨碍我现在的专业基础挺牢靠,这说明知识,当你急需的时候,完全可以恶补。但有些东西,一朝一夕可补不过来,这些东西需要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注意积累或者培养。从我个人的感觉出发,有8个重要的建议,我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写。
打理好自己的样子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形象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说。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说的样子,不一定要多好看,因为审美是很主观的东西,再帅再美的人也有人觉得他们丑。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体重超重,邋里邋遢,浑身异味,衣服皱皱巴巴,满脑袋头皮屑,头发乱七八糟或者女生的长发胡乱那么一扎,鞋上有陈年的积土,一说话就有很重的口气但还特别爱说的人,给人的观感不会太好,甚至有可能让人不喜欢接近。
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其实并不是很容易。比如保持口气清新、控制好体重、让皮肤看上去清爽些,这些都需要培养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有时候还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可能的话,尽量让自己看上去好一点,没坏处。
就算你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那也不要相信谁能不以貌取人,这些话都是骗人的鸡汤。
习惯于亮出你自己 这几年经常去学校讲课,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第一排经常没有人坐,似乎大家都不愿意离讲课的人近一点。当然,偶尔也会有个别人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间,目光一直在我的身上——这个别人就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相信很多年过去我都不会忘记,并且对他们有非常好的印象。
也许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开会、上课,人们总喜欢坐在后面,很多时候也不是为了随时能走或者开小差方便,仅仅就是习惯,似乎越不被人发现越好。但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不给别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呢?而且你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离他近一点,眼睛看着他,距离感立刻就没有了,好的印象就有了,如此一本儿万利的事情都不做,究竟是何原因!
或许是大家习惯了默默无闻,不愿意被关注,那就请接受别人忽略你这一结果,别再说为什么别人不在乎你之类的话。
亮出自己,没什么坏处。
让自己是靠谱的人 靠谱是一个涵义很广的词儿,它意味着你值得信赖。在今天这个时代,靠谱是一个极难得的品质。
怎样算靠谱?我也说不好定义,总之,不守时的人不靠谱,言而无信的人不靠谱,说话颠三倒四的人不靠谱,经常忘事儿的人不靠谱,甚至你写的东西有很多错字,也是不靠谱。
要想让自己越来越靠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拿写错字来说,如果谁能做到从自己手里出去的文章或文书从来不会出现错别字,那他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信赖。尽管这听上去似乎并不很难,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的确少之又少。
从现在起让自己靠谱一点儿,你会受益终生。
学会怎么叙述事实 在讲课或是做模拟法庭比赛评委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很多师弟师妹们有很好的论证能力,但却没有最起码的叙事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懂得评价事物,却不知道怎么描述事物。
我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应该是,在上高中之后,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开始偏重“论”,而轻“叙”,无论是作为写作体裁的议论文、论文,还是作为考试题型的论述、简答题,抑或是作为学生活动的辩论赛,都是以论为中心,鲜有对学生叙事能力的再培养。
然而,要想“论”得精彩,前提是“叙”得清楚,否则连基础事实都没有,论起来也必然是糊里糊涂。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楚,是本事。
叙事学在国外是一种专业,在我国没有,大家也不太注意这一点。我推荐各位去听听评书,或者相声,看看人家怎么叙事。
让语言听上去舒服 有时候,人们不爱听你说话,不一定是因为你说的不对,而是因为你的语气让人听上去不舒服。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尽管听上去很残酷。
法庭上我偶尔会遇到这样的辩护人,他们说得其实并非没有道理,但语气、语音、语调都很尖刻,让人不舒服,当然,司法人员有专业的素质,不应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若在生活中,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看电视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有些主持人说的话没什么内容,但是我不会换台,究其原因,无非是他说话的感觉让我觉得很舒服。

让自己的话听上去舒服,你不妨录录音,听听自己的话好不好听,就像我们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一样。
尽量理解这个社会 理解和了解有很大不同,理解意味着知道事情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另外的样子,了解仅仅意味着知道事物表面的形态。
我们之所以要理解,是因为所有事情都有前因后果,都不是孤立的。如果你不理解,就不会有深入的思考,就有可能出现偏激的言论。尽管偏激没什么不好,但不偏激的好处会更多。
当然,理解不等于接受。我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去嫖娼,不等于我认同他的做法,更不等于我想要向他学习。
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被理解的。想办法让自己在学生时代就有理解社会的能力,在工作之后,你会变得更加睿智而有深度。
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判断力是一个难能可贵的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今天,我问你对一个事情的看法,你回答的前提就是要有判断力。
判断力意味着有自己的看法,不盲从,更意味着有充分的判断理由。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应当有充分的理由支持。所以如果当被问到你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时,你说不知道,或者没什么看法,那你在提问者的心里可能已经死了。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又说不出具体而充分的理由,那你在他的心里可能比死还惨,因为他会觉得你在胡说八道。
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有很多方法,每天我们经历那么多事情,睡觉前挑选最有意思或者印象最深的一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提出几点理由,慢慢地,你会变成一个有独立判断力的人,以及一个论证问题的高手。
尽可能地纯粹一些
纯粹是一个很难定义的东西,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过我在这里所指的纯粹,是一个中性词,无关好坏,或者这样说——别装。
简单地说,我喜欢纯粹的人是因为人们都不傻,你是什么样儿,用不了多久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我不讨厌自私的人,因为他们符合人性特点;我也不讨厌心眼坏的人,因为我至少能从他们身上学点防御之术;我更不讨厌胸无大志的人,因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人生没什么不好的。我唯独讨厌装B的人,因为他们太不入流,演戏都混不到一线的位置,操着低劣的演技在人前人后现眼,给本来就不怎么光彩的形象又添一笔烂涂鸦。
天山童姥是金庸小说里我唯一喜欢的反面人物,她有句话:“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说得多好,我坏我就明着告诉你,我也不装。
所以,你有时候可能会不理性,有时候可能不那么善良,有时候也可能不太喜欢某些人,这都是人之常情,都能被接受,不用伪装,也伪装不了。纯粹一点,自己轻松,别人也能容下。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明白我为什么不提好好读书了吧——因为要想做到这些,不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建议大家不要只读教科书,多读一些哲学、文学、历史、科学之类的经典著作,这些优秀的智力成果像恒星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无论是开心、郁闷、愤怒、伤心,你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以上,愿所有师弟师妹们快乐生活每一天!点击阅读“检事微言”其它文章
  1. 段子:法官与记者的一句话相互搞死

  2. 床不光是用来睡觉的

  3. 我是如何患上写作癖的

  4. 逼供针是如何让人屈服的
  5. 关于“火锅英雄”一案的审查报告
  6. BBC记者想吃人肉,结果……
  7. 王熙凤教你如何应对领导
  8. 被告人当庭诡辩,公诉人如何讯问
  9. 爱,没学过地理,不识边界
  10. 法庭上的幽灵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