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务阡陌| 法庭上的“幽灵”

2016-03-23 赵鹏 检事微言
在接连写了7期法庭讯问专题后,有些订户说看腻了,想换换话题。其实法庭讯问可以体现出实务工作的很多问题来,而且也能活动脑筋。不过既然已经写了两个月,换换角度也无妨。今天,我来说说实践中经常出现,也是让我觉得很头疼的一种抗辩——“幽灵抗辩”。
哪儿来的“幽灵抗辩"?
“幽灵抗辩”的名称来源于台湾。在台湾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案件:渔民在出海打渔时,参与了走私活动。靠岸后,警方在船上发现了走私的货物。正要拘捕时,渔民委屈地说: 
我没有参与走私啊,我在海上打渔时碰到了海盗,他们抢了我的鱼,看我可怜就把这些东西扔在船上作为补偿。我是受害者,你们快去抓海盗。
问题是,去哪里找海盗呢?如果海盗根本就不存在,检察官怎么去证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呢?检察官认为,在找不到海盗对质的情况下,渔民的辩解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否,但刑事案件的证明责任在检控方,既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渔民的辩解,那就不能认定他们的行为构成走私犯罪。于是,检察官没有对渔民提起诉讼。
 然而后来,遇到海盗的渔民越来越多了,他们用同样的说辞来为自己船上的走私货物辩解,导致检察官非常头疼——不可能有这么多人遇到了海盗,但却不知道用什么理由去否定他们的辩解。 于是,台湾检察官就把这种抗辩命名为“海盗抗辩”。由于这种抗辩是把罪责推向一个看不见、找不到的人,犹如幽灵一般,所以后来有学者把这种抗辩称为“幽灵抗辩”。这种抗辩不一定是台湾渔民最先想出来的,但“幽灵抗辩”的称呼的确是台湾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很贴切,对吧。
形形色色的“幽灵抗辩”
在司法实践中,随处可见幽灵抗辩的身影。中杀人案件、诈骗案件、盗窃案件中,最容易出现幽灵抗辩。比如:
故意杀人案
你有没有用刀扎被害人?
没有,我虽拿刀,但根本没想扎他,是他见我拿着刀,就上来夺刀,结果自己没有站稳,身子往前一跌,胸口直接撞倒刀尖上了,然后就死了。
诈骗案
被害人把钱给你后,你有没有按之前所说的为他找关系,解决他儿子上学的问题?
有,我找了一个叫“阿明”的人,他是我在网上认识的,他说他有办法肯定可以办理入学事项,我把被害人给我的钱的多一半都给他了。现在我也联系不上他了。
盗窃案
在你因扒窃被抓获后,公安人员从你家起获了10余部被盗手机,失主都已经找到,这些手机为何会在你家中出现?
这些手机肯定不是我偷的,是上周我在楼下从一个陌生男子处买的,他问我要不要旧手机,我看都还不错,价格也便宜,就买下了。买下来可以翻新后高价卖出去。
除了以上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情况外,幽灵抗辩在实践中还有很多体现以及“变体”,比如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提出是被害人先对其行凶,其正当防卫才将被害人杀死。总之,这类抗辩的特点就是无法或不能找到相应的人到庭对质——如果能找到,那就谈不上是幽灵抗辩。
如何应对“幽灵抗辩”?
讨论幽灵抗辩的应对,应当先说明刑事案件的举证责任以及证明标准。首先,我国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由检察机关承担,被告人不负自证清白的义务,检察官对犯罪事实的证明必须达到法定标准,否则就会承担败诉风险;其次,我国刑诉法规定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检察官要将事实证明至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其举证责任才告完成。 据此,刑事诉讼的证明过程可以这样描述:首先由检察官举证,将案件证明至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之后由辩方对检察官的证据体系提出质疑,如果该质疑具有合理性,即属于合理的怀疑,则检察官需要补充证据并答辩,以排除该怀疑,否则检方败诉;但是,如果辩方提出的质疑,不具有合理性,那就不属于合理的怀疑,则检察官无需补充证据,亦无需答辩,因此检方之前构建的证据体系,并没有被辩方提出的质疑所破坏。 由此可见,应对幽灵抗辩,首先要考量被告人或辩护人所提出的辩解,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不具有,则检察官无需答辩;如果具有合理性,则检察官必须举证以证明被告人所说非真,否则法院将判决被告人无罪。当然,在举证之前或者举证过程中,如果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了这样的辩解或辩护意见,检察官一般会通过讯问或者举证,强调被告方所提出的质疑不具合理性。 然而问题在于,如何判断辩方提出的质疑是否具有合理性,即何谓“合理的怀疑”?有人说“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不合理的怀疑,但这种以概率为中心的判断标准并不合理,因为有时候恰恰是小概率的事件发生了。这就是幽灵抗辩不好应对的原因。 在实践中,检察官一般会以案件证据为基础,运用经验法则,论证幽灵抗辩的不合理性。比如对于前述杀人案件,检察官可以分析被害人身体的刀口角度是否和被告人的辩解相符(如果是被害人在跌倒过程中撞上刀口,则其身体上形成的刀口进路应当是由下向上;而如果被告人持刀扎向被害人胸口,则不太可能形成从下向上的刀口进路);再如对前述诈骗案件,检察官可以讯问被告人与“阿明”是何关系、有没有去过他家或单位等事实,如果被告人无法说明,则检察官可以用经验法则分析辩解的合理性——如果对一个人的情况不甚了解,怎么会如此放心地把钱交给他?(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不能说一定不会发生)。比较麻烦的是最后一种盗窃案的情况,因为被告人提出的抗辩很难反驳,所以在实践中,对这种情况是都认定为盗窃事实,还是按照他的辩解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不同的检察官会有不同的选择。

 

幽灵抗辩是让检察官(至少我)比较头疼的一种抗辩,它检验着我们对“合理怀疑”这一刑事证明中最难说清问题的理解,考验着检察官对生活经验的全面把握以及论证能力的高低。总之,这不是法律能够解决的问题。

 (完)点击阅读“实务阡陌”其它文章
  1. 被告人倒打一耙,公诉人如何讯问(上)
  2. 被告人倒打一耙,公诉人如何讯问(下)
  3. 被告人避重就轻,公诉人如何讯问?
  4. 被告人喋喋不休,公诉人如何讯问?
  5. 被告人当庭诡辩,公诉人如何讯问?
  6. 被告人拒不配合,公诉人如何讯问?
  7. 被告人是辩论高手,公诉人如何开场讯问?
检事微言本号坚持原创转载注明出处图片来源网络版权作者所有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