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学习”视角下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史嘉:

史嘉 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 2022-07-17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20(7):卷首.

       开号宗旨:为数学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研究的平台,既关注高中数学解题研究,也关注教法和学法研究。

       文卫星,上海市特级教师。践行“生态课堂”,做到“两尊重”----即尊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两个度”----思想(哲学或数学)高度和文化厚度。

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近50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文章约330多篇。

     专著(代表作《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2009)、《文卫星数学课赏析》(2012)、《挑战高考压轴题高中数学精讲解读篇》(1-10版,2009-2019)、《上海高考好题赏析》(2019)。

近年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河北、四川、云南、新疆、宁夏、安徽、山西、重庆等地师生讲学。

       欢迎朋友们来稿!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特别欢迎原创文章。只接受word版式的电子稿,文责自负。投稿邮箱:wwxwxh@163.com


史嘉,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亳州市学科带头人,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副秘书长。曾获第七届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数学通报》《中小学教学教材》等教育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有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主持安徽省教育科研项目课题《“文化数学”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单的实践研究》和《基于WTL形式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参编《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名言解读》等著作。


“写作学习”视角下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史 嘉(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告诫我们不能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重要的事情要随时用笔记下来。“好记性”与“烂笔头”,好与烂的强烈对比,渲染的是再烂的笔头也要比“好记性”可靠。所以,账房先生一般在办公墙上悬挂“勤笔勉思”四个大字,两者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汪晓勤教授在《数学写作在美国》(2007年第8期《数学教育学报》)一文中介绍,Writing-to-learn(简称WTL)诞生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贯穿于课程的写作”(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运动,教育界学者认识到了写作与学习的密切关系。WTL直译为“为学习而写作”,或“通过写作来学习”,我们不妨简称为“写作学习”,即学习是目的,写作是手段,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从“写作学习”的视角再审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会有不同的甚至是全新的理解。根据记忆的复杂心理过程——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也就是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为了达到“好记性”的效果,我们不能仅靠“烂笔头”做简单记录,还要让“烂笔头”参与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通过“写作学习”更大地发挥“烂笔头”的功能,即拓展和丰富“烂笔头”的内涵。

内涵1:阅读与记录。

阅读是通过视觉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习的最主要途径。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翻书”,也就是说,高效益的阅读要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和心到。所谓“手到”就是一边读书一边用“烂笔头”做记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主题思想,精彩论述及疑难点等,帮助我们厘清文章框架,储存信息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比如阅读《数学写作在美国》,阅读过程中至少要圈画或摘录这些关键问题:什么是数学写作,数学写作的价值及其理论依据,数学写作在美国的研究现状,数学写作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等等,这些都应该“读过留痕”。

解题也是这样。例如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第4题“断臂维纳斯”背景,第6题“周易”背景,第15题“篮球比赛”背景,第21题“新药试验”背景,等等,这些试题首先考查的就是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用笔读题,圈画关键信息,提取全部数据。

这是“烂笔头”的第一层内涵——阅读、圈画与记录。

内涵2:理解与批注。

阅读时通过“烂笔头”可以达到“好记性”的效果。但对于经典的文章和著作等,我们不能仅追求记住只言片语,还要力求理解其主题思想和深奥哲理,这就需要精读,甚至是研读,阅读一句或一段文字后,再仔细品读,思考感悟,有了心得体会或新的理解随手在文中空白处进行注解和批注。

再如,研读《数学写作在美国》,汪晓勤教授阐述了数学写作的价值:深入了解和客观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当读到这句时笔者联想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的“重视过程评价”,数学写作不正是一种注重过程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吗?学生通过新知学习和迁移运用,综合调动了阅读理解、对比分析、数学猜想、综合判断和数学表达等基本技能,提升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而且整个过程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文章里。于是笔者提笔写道:“写作学习是一种任务驱动式学习方式,完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实现诊断的过程性和评价的整体性。可操作。”

此时,读者通过“烂笔头”及时记录一闪而过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理解,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力争“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烂笔头”更深一层的内涵。

内涵3:写作与应用。

通过“烂笔头”的记录和批注,早已达到甚至超越“好记性”的静态储存效果。然后,在更广泛阅读和更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先借助“烂笔头”把知识和思想内化于心,再通过“烂笔头”外化于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

本文就源于阅读《数学写作在美国》时的一瞬间的想法:写作学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参与了学习之阅读,为什么不用“烂笔头”进一步参与学习之写作呢?通过写作组织内部语言表达思维,这需要写作者深度理解。

再来审视解题的过程,这恰是“烂笔头”全程参与的过程——用笔读题圈画信息,及时转化已知条件,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这是“烂笔头”的第三层内涵——深度理解,精确表达。

行文至此,笔者又联想到史宁中教授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会”的概况,发现层层递进的“三会”与“烂笔头”的三层内涵可对应起来:通过“烂笔头”阅读数学,达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目标;通过“烂笔头”理解数学,达成“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目标;通过“烂笔头”进行数学写作,达成“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目标。

可见,通过“写作学习”让“烂笔头”全程参与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清晰记忆的目的,还能促进我们深度理解,更能实现通过学以致用将所学的静态知识真正转化为鲜活思想和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

*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WTL形式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18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




往期推荐

吕增锋:集体备课的核心:理解教材 ——以“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为例

做一题,归一类,得一法(八)下——求通项重转化,招数用尽需归纳

唐恒钧: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中的情境设置及启示*

俞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摭谈2016年高考试题

杨元韡:对隐含关系的挖掘与反思  ———例析近年江苏高考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深度考查

李宽珍: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以《向量的概念及表示》为例

李宽珍: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以《向量的概念及表示》为例

做一题,归一类,得一法(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