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街的前前后后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文运街是长沙市中心地域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位于老城腹地,原属东区,今属长沙芙蓉区(CBD)中央商务区之核心。它北起中山路三角花园,南止五一大道,宽3至5米,长490米。街道原为麻石路面,街北口一段至三角花园两侧为青石板路,十分光滑,1975年全线改为沥青路面。
街的两厢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是一至两层砖木结构民居,少量竹木结构平房,一户挨着一户,很多相邻民房均为共墙。街上还分布着各类商店,还有前店后坊式的集体合作店铺。
文运街东靠蔡锷中路,西达黄兴中路,藏于闹市中,它像一条长带串起众多支路、街巷,从北往南依次旁通府后街、顺星桥、县府坪、长治路、长新巷、储英园、长康路、黄泥街、玉泉街,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满街繁华,日常生活及出行十分便利。
文运街 黄健安摄
童年初识文运街,多年后入住府后街
∨
解放初期的50年代,我妈妈和姨妈曾同在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湖南分会(简称省科普)工作。姨妈家住五一广场东北角的一仓里3号,那是一栋大公馆,里面有大的庭院,公馆是由姨妈单位租下作职工宿舍,里面住了几户人家。
省科普于1951年1月21日成立,其前身是1949年10月产生的“长沙科代筹委会”,并于1950年1月1日创办《自然科学通讯》月刊,公开发行。
1957年中苏友好馆建成,中苏友好协会湖南分会与省科普同在大楼内办公。1958年12月,省科普与省科联合并,成立“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苏友好馆坐落于文运街南口的五一路上,坐北朝南,四层建筑,仿苏风格;红砖清水墙,上拱式门窗,坡屋顶,大红瓦;突出的门楼,南立面左右对称,中心有四根罗马柱;楼高18米,成为当时长沙有影响的高楼,五一路上亮丽的一道风景。
1986年文运街一带地图
我姨妈一直在中苏友好馆内上班,姨爹在省水利厅任工程师,她一家是我们家在长沙的亲人,姨妈的子女在府东街(今文运街)中段的储英园小学(楚怡小学)上学。
那时的星期天即是我们两家相聚的时光,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一仓里的石库门公馆,中苏友好馆内新奇的科普图片展厅,储英园的古井,弯曲的小巷,玉泉山观音庙的神秘,都让儿时的我流连忘返。
1968年11月,文化大革命后长沙市中学生上山下乡开始了,长沙市委大楼张榜公布,首批下乡名单中有我的名字,奔赴湘西南靖县农村插队落户是当年的选择。
我这一去九年,知青岁月六年多,招工外地矿山两年多,终于在1977年国庆前夕回到故土长沙,入住东区(今芙蓉区)府后街办事处辖区,府后街派出所给我核发了"居民户口簿"。我没想到多年以后却回到儿时熟悉的游乐之地居住,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府后街东起文运街,西止老照壁,现接黄兴路,因清代位于长沙府署后侧,故名府后街,民国后期这一带是书店、文具店集中之地。
1948年,街东段南侧原长沙府署衙门花园地块建成“长沙电讯中心指挥局大楼”,高四层,为当时文运街地域内十分醒目的高层建筑。府后街西段南侧几乎全是民国时期建的公馆。1967年夏天,我和几个发小去府后街,这里十分安静,适合住家,住在街上的同学告诉我们,王含馥副省长就住南侧的一座公馆里。
1983年,原“长沙电讯中心指挥局大楼”拆除,在文运街与府后街相交西南角建成”邮电职工住宅区”,街中段南侧还有早些年代的“省邮电宿舍”。街中段北面建有省政府第三、第四招待所职工宿舍和市二轻工业公司宿舍。
府后街中段南侧则是文运街地区的两个核心单位:府后街街道办事处和府后街公安派出所。
文运街与府后街相交西南角的省邮电宿舍区 娄湘棣摄
“文运昌隆”,三街合一
∨
清雍正元年(1723),湖南巡抚接到朝廷“两湖分别设立科举考场”的诏谕,于当年即在长沙城原明吉王藩池、今中山路百货大楼及教育街一带设立了湖南贡院,贡院利用湖湘书院的院址进行扩建,布局严谨,建筑规模宏大。
贡院大门位于今中山路三角花园,中山路在1929年未修建之前一直称贡院街。文运街位于贡院前面,街口往东、西两边分开呈“V”字型街道,清代叫贡院坪,民国至今统称文运街。
清代每逢大考,文运街一带的旅店、民舍便成为全省各地前来应试学子的聚居地。每当一场考试下来,或连中三元进京考进士中状元,或垂头丧气重归故里寒窗再读。
文运街之名源自清雍正年间,取“文运昌隆”之义,是为诸多考生图个吉利,亦是表达文化兴国,祝愿国运兴隆之意。
其实,今天的文运街是由三条街合并形成。据1938年的《新长沙市实测地图》,文运街北起贡院街,南至府东街和府后街的结合部,长约120米,往南依次为府东街、息相街,止于万福街(修建五一路,已不存,今五一大道的一段)。直到20世纪的1971年,府东街、息相街并入文运街,三街合一,统为文运街。
清光绪年间文运街一带
拆府署大门,建长治路和长康路
∨
府东街北起文运街与府后街相交处,南至黄泥街与息相街结合部,宽3至4.5米,长约260米,清代此街因位于长沙府署东侧,故名府东街。
明清时期长沙城为长沙府辖12县州的治所,民国元年(1912) 4月,根据湖南都督府“凡与府同城之一县或两县均并于府”的规定,长沙、善化两县并入长沙府。同年,长沙府改为长沙县,清长沙府署所在地成为新长沙县署。
长沙府署原在城南登瀛街,改建府学院后,府署迁至旧藩城之东,今长治路及周边地域。其地界南抵玉泉街,北抵府后街,东抵府后街,西自玉泉街口向西斜截至府后街。府署东边为官基,西边为民地,土地总面积约2000平方丈,约合33 亩多。
民国首任长沙县知事(一县行政长官)姜济寰(善化干杉人)上任后,实地踏勘,认为长沙县署驻地根本不需要这么大一块地,经慎密思量,为城市为百姓着想,姜济寰作出如下举措:
他请来楚材土木公司先作规划设计,然后施工,从南边的玉泉街起往北测量,让出这块土地的一半,在约1000平方丈的土地上规划布置了几条东西向街道,还有商铺和民房,故将原长沙府署大门一带拆除,建成两条新街,分别取名长治路和长康路,取“长治久安"之意。这两条路的修筑和路两厢商业铺面的建成,有利于交通和市民经商和居住。
又在这两条路的中间辟出一条无名窄巷,巷两厢规划修建住宅,以利于百姓安居乐业。20世纪30年代初,无名巷定名长新巷。
长治路,文运街区域最热闹之地
∨
府东街至息相街260米长的街道旁通五、六条街巷,其中长治路既是街道的中心位置,也是文运街地域最热闹繁荣之地,它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
长治路东起府东街(今文运街),西至南阳街(原府正街),长约110米,路东段为中心,宽15米。民国时期在长沙县署两侧设有教育局、财政局、警察署、保安团等县级机构,还有湖南晚报社、长沙周报社、湖南新闻协进会、湖南私立学校联合会等。
今天的长治路南北两厢建筑是1938年“文夕大火”战后恢复重建的,当年长治路房屋全被大火烧毁,复建的房屋开始多为竹木结构,后不断修建更新,路两厢重现昔日繁荣。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记忆中长治路北厢东头第一间铺面是豆腐店,第三家是长治路酱园,还有南货店、日杂店,路中段北侧为长沙市东区木工厂。路南厢东头是面积很大的长治路菜场,时为周边地区最大的国营综合菜店,肉类、禽类、水产、各色蔬菜,品种多,人流旺,五一路以南的居民都来这里采购。
综合菜场西边设长沙市东区(今芙蓉区)粮管站及东区粮油供应总店,东区各个单位和每户居民的粮油供应指标均由这里核定发放。在二楼的综合室,每天数粮票的工作人员就配备了三人,我很熟悉的邓叔叔当年在东区粮管站任主任。
粮油供应总店西边有理发店、日用品店、煤店等等,长治路日常饮食、日用商品齐全,文运街这一带的居民生活极为便利。
长治路上的生鲜市场
同学家的印刷社,发展成市人民印刷厂
∨
我的同学文刚,家住文运街老94号(原府东街地段),紧邻长沙市楚怡学校大门北侧,对着长治路东口。
文刚的父亲于1946年在府东街觅得楚怡小学临街的一小块地,南北宽4米,东西长10米,与楚怡小学签下了租地合同。文刚父亲当年即在此块地上建起两层民房,每层两间,将一楼临街的一大间开办了“星星印刷社”。
星星印刷社采用石板印刷术,它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以表面具有密布细孔的石板作版材进行“平压平”或“圆压平”的直接印刷。19世纪30年代从欧洲传入亚洲,清末民初石印业是我国最兴盛时期,由沿海及大城市传入内地迅速发展。
文刚家的“石版”8-10公分厚,大小比今天的《湖南日报》版面小一 点,石印术在当时的优点省人省力,成本低,印刷质量好,可按需要印制各种尺寸书籍。小册子可短时间印成,也便于印刷各种文字,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得到广泛应用。
星星印刷社平时都是文刚父亲一人打理、印刷,接活多时,请了一个工人,开办近十年一直较稳定。
1956年,长沙市推行“社会主义合作化”,政府有关部门将“星星印刷社”和另外几个私营印刷社合并,含人员、设备,成立“长沙市印刷二社”,文刚的妈妈以后也进入。若干年后,长沙市印刷二社发展成“长沙市人民印刷厂”,厂址设先锋厅西南角。我的发小婷同学以后成为文刚妈妈的爱徒。
长沙人民印刷厂发票
文刚家的房屋临街,对着长治路东口,没想到却引出一段欲哭无泪的“追讨房屋"往事: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来势迅猛,快速深入全国各行各业及每个家庭,文刚家的房子被东区手工业联社看中,他们联合街道居委会找到文刚父亲说:大跃进的要求,掀起全民炼钢高潮,各家各户要出力,捐献。如今街道上热火朝天,一天等于二十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你家住房要让出来,办理发店,为大跃进作贡献,我们找两间房子让你家住。
迫于当时形势,文刚父亲无奈,全家搬到了邵阳坪租住一户民房。
1960年冬,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被停止。从那以后,文刚的父母开始找区手工业联社和街道居委会要求搬回,然而一次次都没有结果,追讨私房成了他们家的沉重包袱和精神压力。
一年拖一年,直到1966年,文刚及兄弟、姐姐都长成大小伙、大姑娘了,艰难漫长的讨要房屋之路终于结束,他家搬回了府东街老屋,全家在外寄人篱下整整八年。
楚怡小学大门正对着长治路东口,大门左边原是我同学家,已被征收 娄湘棣摄
息相街,玉泉山善男信女的必经之道
∨
息相街是民国初年起逐渐形成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南起犁头街与万福街、万庆街结合部,北抵府东街、黄泥街相交处。
解放后,长沙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5月1日在万福街、万庆街、万寿街等老街的路基上开始修筑宽阔的城市主干道,次年建成通车,命名五一路,万福、万庆、万寿三街消失。从那时起,息相街即南起五一路,长约110米,宽4至5米。
入街口不远,西侧即玉泉山观音庙,其庙正门名“息相门”,故得名息相街。20世纪30年代,民国长沙市政府作过一次地名调查,改名“息息相关”,几年以后恢复原名,直到1971年并入文运街。
1947年长沙地图中,此段叫息息相关
街上的老人说,那时到玉泉山观音庙烧香拜佛之善男信女,息相街是必经之道,每年农历2月19日、 6月19日、9月19日这三天,去玉泉山的上香人络绎不绝,观音庙前人流水泄不通。因此从玉泉山至息相街南口一线,开设了好多家香烛鞭炮和冥纸钱铺。
街上还有前店后坊式木器店多家, 包括大木、小木,为长沙木器店铺集中地之一。这两类店铺生意兴隆,名振一方。
文献记载,民国时期息相街东侧有两条东西向小巷,各有一栋前后带天井的阁楼式公馆,花岗石库大门,其中一栋在“文夕大火”后修复为客栈,名息相旅社。其中靠南的一条小巷,1980年代还尚存。
解放初的1952年五一路建成,1953年新华削面馆创办于息相街街口东侧,面朝五一路,它西边靠街口东南角是长沙市旗帜社。
1957年中苏友好馆在息相街上开了一张门,方便小轿车迎宾出入,那时,我们几个小孩在周日常出入此门去息相街游玩。
息相街中段东侧有一大的四合院,为长沙市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驻地,往里进去有大礼堂,与四合院呈“L”型。大礼堂那时供长沙所属东南西北四区的私营诊所医生集中学习、开会的场所。
80年代后,文运街成了火热的商业街
∨
1971年,府东街、息相街并入文运街,新的文运街注入了活力。长沙市东区政府(今芙蓉区)对路面作了提质改造。长沙市房产公司会同相关部门拆除了一些低矮简陋房屋,建起两栋五层高的居民住宅楼。
20世纪90年代在文运街两厢陆续建成八层高的住宅楼和商住楼各一栋;文运街与长治路相交北侧建起一栋九层高的商住楼,一楼辟为农贸市场,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长治路与文运街相交之东口 娄湘棣摄
原驻街单位及单位宿舍主要有:东区人民政府府后街办事处、长沙市东区公安分局府后街派出所、省市邮电宿舍、长沙东区木工厂、长沙市美术印刷厂宿舍、长沙市东区粮管站(东区粮油供应总店)、长沙市楚怡小学、长治路综合菜场、省医药公司(后改为宿舍院)、长沙市府东街(东方红)小学、长沙市医疗机构管委会、长沙市口腔医院、长沙市旗帜社、湖南省电化教育馆、大成酒店等。
文运街成了火热的商业街,南口一带先后曾是“香烛鞭炮、冥纸钱铺一条街”,“木工木器一条街”,“旗帜徽章、红领巾一条街”。90年代温州商人聚居街中段,主营电器批发。
文运街北口三角花园地段,民国中期就曾辟为"街心花园",给古城长沙吹入一股新风,后来市民称三角花园。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为花木市场,吸引市民们观赏交易。80年代中期三角花园路段形成服装市场,短短不足100米的街巷两厢迅速聚集了近100家店铺,基本都是新潮款、西服之类。1985年我出差去大连,去前特地在市场内选购了一套西服。
2000年,文运街102号(楚怡学校大门边)开设“特特特·火车头”服饰店,短时间在周边迅速冒出出多家类似店铺,经营品种大同小异,在文运街几百米道路两厢及旁通的长治路、长康路等街巷,发展形成“外贸服饰、鞋袜一条街”。
2001年,三角花园两厢连同文运街北口西侧一线地块建成“三角花•星城”商住楼,该地块内的原省化工厅一处干部宿舍(旧公馆)和我一同学家的老屋均被征用拆除。
文运街北口前,原三角花园 娄湘棣摄
中苏友好馆无偿移交给长沙市口腔医院
∨
1960年,长沙市卫生局、长沙市医疗机构管委会部署:由长沙市著名牙医,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牙医博士学位的谢仲达牵头,组织起长沙市新华、协建两个牙医联合诊所中的18位牙科医护人员,于当年8月1日成立“长沙市口腔科医院”,为集体所有制,资金自筹,谢仲达任院长。
1972年2月,口腔科医院改制为全民所有制,扩编到180人,同年6月更名为“长沙市口腔医院”。1973年医院从中山路、樊西巷两处租赁地搬文运街16号,原长沙市医疗机构管委会驻地,并在医疗楼三楼设置了外宾、高干诊室和休息室。
1984年,省委书记毛致用和熊清泉等省委领导两次作出决议,为大力支持湖南口腔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文运街口的“中苏友好馆”无偿移交长沙市口腔医院管理使用。1985年,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专门为文运街16号的老院题写了院名。
1989年,长沙市口腔医院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牙科医院援助的57台西门子牙科综合治疗机,大大提升了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口腔医疗服务水平。同年12月,长沙市口腔医院正式搬至街斜对面的“中苏友好馆”这一地标式大楼。2002年大楼被列为“长沙市近代保护建筑”。
长沙市口腔医院开在文运街上的门 娄湘棣摄
文运街区域消失的老街巷
∨
长新巷位于长治路与长康路之间的一条东西向小巷,长近100米,宽2米,麻石路面。2000年至2005年兴建“鸿运花苑”住宅区及完善消防通道设施,巷内民房先后全部拆除,长新巷消失。
玉泉街因“玉泉山观音寺”而闻名,说是街,其实是条曲尺型巷道,东起文运街,西进30米转向北,至长康路,约160多米长,宽2至3米。观音寺始名“接龙庵”,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接龙庵,在长沙府署前,即玉泉山观音寺,国初建,康熙四十九年太守薛琳声修”。
1957年,玉泉山庙中的一尊大观音佛像移交开福寺。1960年在“破除迷信”运动中一些佛像被毁,以后几年,与玉泉庙相邻的府东街小学将庙的大部分扩改为学校。1966年“破四旧”,玉泉庙损坏严重,全部扩为府东街小学,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东方红小学”,1970年代中期前后撤校。
1978年,湖南省电化教育馆在玉泉庙和府东街小学校园旧址上建设电化教育馆教学办公楼。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电化教育馆再征用周边玉泉街土地、房屋,于2004年建成高层宿舍楼和办公楼,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设此合署办公,为文运街中最高建筑。
原玉泉庙、府东街小学旧址上建起的省电化教育馆 娄湘棣摄
2016年以来,玉泉街棚户区改造,巷内所剩民房全部拆迁,玉泉街不存。
储英园是一条历史名巷,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此地原有水井一口,开凿于乾隆年间,名“拱辰泉”,供贡院取水用。1906年,新化才子陈润霖在原云贵总督劳崇光公馆创办私立楚怡小学,辟有花园。
楚怡小学校园内的创始人陈润霖塑像 娄湘棣摄
储英园5号是夏明翰烈士的遗孀郑家钧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一个联络点,与楚怡小学仅一墙之隔;9号是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住过的地方,他曾在楚怡小学任教;10号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画家杨应修的故居;1920年7月9日,毛泽东给胡适写过一封信,落款为“毛泽东于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此巷名原为储英源)。
1996年,楚怡学校大门改建在文运街,朝长治路东口。1998年, 储英园地带除楚怡学校外,公馆、普通民房全部拆除,改建成多层居民楼,昔日的储英园不复存在。
日前,我重走文运街,楚怡学校校园以北至中山路三角花园已成一大片平地,古老的顺星桥地段所有房屋荡然无存,满地的瓦砾,暂作临时停车坪。
顺星桥东起蔡锷中路,西至文运街,近200米长,宽4至5米,清同治年间称千寿巷,20世纪30年代定名顺星桥。历史悠久的曾子庙坐落此地,曾国藩就读岳麓书院时经常来叩拜曾子庙。
1903年,长沙县候补知县龙绂瑞在曾子庙创办湖南省第一所女子学堂。1913年,湘乡人肖伯章在顺星桥开设湖南省第一所中医医院一一翔仁医院。创建于1905年的湖南官立第一初等小学堂于1914年迁至顺星桥,解放后更名为长沙市城东一校,1953年更名顺星桥小学,即现在的长沙市实验小学。
建国前顺星桥东段有“工人戏院”和“泰山电影院”。建国后,驻街单位有:湖南省农垦局,杨第甫曾任局长;省农业厅下属各农场驻长办事处;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后迁湘春路);建设电影院,小学期间,我父母经常在周末带我们看电影,以后迁到人民路。还有长沙市广播电视大学顺星桥校区等。
此次大规模拆迁仅保留位于邵阳坪北口西侧的海豚五星大酒店和原省农垦局系统两栋住宅楼,古老的顺星桥消失。
顺星桥地段 娄湘棣摄
百年老街砥砺前行
∨
2012年1月,府后街、解放路、都正街、浏正街共4个街道,合并组建新的“定王台街道”。2014年1月,长沙市公安局芙蓉分局按“依街设所”的原则,撤销解放路、都正街、浏正街、府后街共4个派出所,组建“芙蓉分局定王台派出所”,原府后街派出所驻地为新成立的"定王台派出所"所址。
目前,芙蓉区正在进行蔡锷中路两厢棚户区改造,范围涉及黄泥街、文运街、府后街等15条街巷,整体结构为“两轴两带",文运街为两轴之一,规划形成南北向特色综合功能轴线。
通过有机更新,老街区将换新妆,主打民国风。芙蓉区棚改项目指挥部根据不同片区老长沙的建筑风格和商业风貌,将按照我国苏式风格和民国风情,对以上区域的建筑进行翻修改造。
楚怡小学校园以北全部拆迁,远处是中山路百货大楼 娄湘棣摄
有机更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古城长沙的文化优势,发扬光大,让历史风貌与现代商圈有机结合,打造与之协调的特色文化墙,如:米黄色间以深红色外墙,别致的窗梗,形成清新古朴的苏式风格街区。据悉于2021年底前后,受益街区将实现华丽蝶变。
文运街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砥砺前行。这条南北走向的垂直线连接了中山路和五一大道,连接着这一区域的历史积淀过往和今朝,也连接着长沙城市发展的现在与未来!
参考文献:
《长沙芙蓉区街巷志》;
《长沙县署迁徒与营建史略》,杨锡贵著;
《长沙地名掌故》,陈先枢著;
往期精选
长期征稿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文字或新老照片)敬请发送到citymemory@csjyds.com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