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长沙湘春路,东起芙蓉路中路(原建湘北路),西至湘江大道(原沿江大道),全长1500多米,是长沙老北城的第一条东西向马路。湘春路这个名字源于长沙城门湘春门,湘春门又源于唐开元法华禅师所建的湘春阁。
湘春路是在原长沙老城墙的遗址上修建的,是长沙第一条环城马路的一部分。长沙北城的两座城门:湘春门和兴汉门就在湘春路上。长沙城北最大的一条大街——北正街,就在北门口和湘春路交汇。原来长沙北城内最大的南北向马路——蔡锷北路在兴汉门和湘春路相交。上世纪50年代,湘春路还是一条简易马路,路面铺的是鹅卵石,只是为了方便走运水的木板车,在路中间修了宽约三米的三合土路。我家一直住在湘春路附近,上小学时,曾到湘春路玩,那鹅卵石咯脚厉害,我们只好走路中间的三合土路,好在那时还没有汽车,连单车也极少。湘春路上有众多的机关、单位、工厂、商店、报社、医院,是城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街。
湘春东路是指兴汉门到建湘北路这一段,特点是没有一条支巷,单位虽然不多,却有三个省级大单位:湖南日报、省新华印刷厂和省妇幼保健院。这一段应该是湘春路最少人和车行走的。改革开放初,为搞活经济,放开自由市场,长沙当时大力支持大办以路为集市的马路市场,湘春东路被辟为马路市场,一时间也繁华得很。那年月,长沙到处都是占路为市,大的马路市场有二马路、接贵街、如意街、西长街、燕山街、荷花池、王家巷、碧湘街等,小的街市不计其数。就连五一路、中山路、黄兴路、蔡锷路等核心大马路,在晚上也开放了以蒙古包为代表的马路市场。我家住在富雅坪,要买菜当然会到湘春东路马路市场来。上世纪80年代,北二马路市场,此图摄于1985年11月。图/掌上长沙湘春东路上最大的单位当然是湖南日报了。湖南日报社的大门朝芙蓉中路开、侧门朝湘春东路开、占据湘春东路南侧一小半边,与省妇保健院相邻。《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8月15日的《湖南日报》,原名《新湖南报》,酝酿于1948年底,1949年3-4月间定名为《新湖南报》,并三次请毛主席题写报头。我到当代商报工作时,上级要改革报纸的管理,把省字号的报如潇湘晨报、金鹰报,法制周报和当代商报收编到湖南日报统一管理,其他市级报收编到长沙晚报管理。当时我们报社有的人还高兴了一阵子:我们要到湖南日报大楼去办公了,搞广告的人也开始对外打起湖南日报的旗号。可是当接收的人员清点了我们的财物,我们报社的人摩拳擦掌准备入驻湖南日报时,却发生湖南日报管理层大变动,他们报社头头被双规,此事便拖了下来,我们报社的人也空高兴了一回。不过现在好像还是被收编了。
毛主席为《湖南日报》题写报头(油画)贺安成作
离湖南日报往西不远的便是省妇幼保健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座落于长沙市蔡锷北路与湘春路交汇处的东南角,创建于1947年,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建院时间最早的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之一。长沙市内有不少三代人在此出生的家庭。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吴冬兰医生就是省妇幼的代表人物。2014年,我在当代商报工作时,曾采访了吴冬兰医生。她满头的花白头发,和蔼的笑容,朴实的谈吐,却又有一身精湛的医术。这就是我当时对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老妇科专家吴冬兰女士的第一印象。省妇幼的对面就是长沙最有名的大厂新华印刷厂。本来长沙在文化大革命前只有一个新华印刷厂,可是在备战备荒的年代,又在湖南邵阳建设了新华印刷二厂,还于1967年开始在长沙城南井湾子附近开建新华印刷三厂。新华印刷厂于1952年由30余家私营和合营小印刷厂组成。这个厂承担了全省政府和教育书刊的全部印刷任务。当时我们全市中小学所有读的书都是这里印刷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湖南省新华印刷厂为了适应战备需要,在远离长沙200公里的邵阳建设了一个三线厂,就是后来的湖南省新华印刷二厂。这个厂的设备全部是新的,且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而各部门、各车间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都是从长沙的老厂抽调过去的。所以,厂房一经建成,就立马投产了,从建设到投产前后仅用了三年时间。而从长沙过去的大批人员也经受了异地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的考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作中去,创造了非凡业绩。1967年,我从农村回长沙躲避武斗风波,看到父母辛苦为我们八个子女拼命筹集吃的和穿的,我一个19岁的大小伙子却在家吃白食,于心不安,便请父亲托熟人帮我到靠近井湾子的新华印刷三厂基建工地挑土。每天一黑早,我从兴汉门坐公交二路车到东塘,再转七路车到林校下,走到工地去上工。这时我才知道长沙这个最大的新华印刷厂还有二厂和在建的三厂。等我参加市文化馆的业余文学创作时,又认识了新华印刷厂工会专干,他也是文艺青年,也喜欢文艺写作,不但带我到他们厂里车间去参观,还送了几本有关文艺创作的书给我,那都是他们厂里印的。当时,新华印刷厂的大门是在省妇幼对面,临湘春路的围墙外面还有许多居民的住房。我一个知青大姐周典南家就住在新华印刷厂围墙外的湘春路东口,就是现在泊富大厦的朝南的大门那个位置。我们到周姐家玩的时候,还可以听到屋后新华印刷厂车间里传来的机器声。后来,我到酱园工作,我们酱园对新华印刷厂这样的大厂是比较重视的,我从新建酱园到北正街酱园,都和新华印刷厂的食堂采购员关系特别好。采购员姓杨,我们叫他杨毛哥,这也是个对工作特别负责的人,他也注意要和我们这些酱园、肉店、菜店、豆腐店、粮店等单位搞好关系,这样才能保证食堂的工人能吃得经济实惠。后来随着市场化的的进程,由采购员要交好各商业单位,变成了各单位要交好各厂矿单位采购员,也就是说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可是,我还是和新华印刷厂食堂杨毛哥的关系一直保持得好。1981年,我99岁的祖母去世,到新华印刷厂借大批厨具,杨毛哥二话不说,踩着三轮车给我送了一大车过来。再后来,新华印刷厂由于机器老旧,地方狭窄,就合并到新华印刷集团了。新华印刷厂的地盘也被开发商建成了泊富商业大厦及其附属建筑。当时的北区房产公司正好在湘春路周典南家隔壁,后来我在北正街酱园当经理时,因为酱园房屋改建时,和邻居有纠纷,还到北区房产公司找人调解过。再后来,因要建泊富大厦,不但拆除了临马路的所有居民房,还把北区房产公司的两栋八层楼新屋也拆了,我们还觉得蛮可惜的。高耸入云的泊富大楼,建立在原新华印刷厂的地盘上 柳建球摄
建在老新华印刷厂地盘上的泊富大厦和附属建筑成了商业宝地。著名的华润万家大超市便建在这里大楼的地下层。柳建球摄
湘春中路东到兴汉门,西止北门口。湘春中路和湘春东路相反,这里单位多,但除了省石化公司,没有其他省级单位。最大的单位数北区政府。北区政府于兴汉门和蔡锷路相交的西南角。后来,随着城市扩大,搬迁到伍家岭以外的马厂以北去了,变成了开福区政府,带动了那一带的发展和繁荣,地铁一号线的终点站也叫做开福区政府站。原来北区政府的地盘建成了金地大厦和富兴大厦。兴汉门路口向西拍,看到的高楼是原北区政府搬走后建设的金地大厦和富兴大厦。柳建球摄湘春中路还有省石油公司、陋园宾馆、原郊区信用社(现在的县商业银行)、长沙市二医院、天主教堂、四塑料厂、建设银行一分行、和记粉馆和各种小商业店铺等大小单位。省石化公司本来是个不大的单位,大门在陋园巷内,后面和左右都是菜土。后来汽车增多,石油重要性加强,石油公司便大发展,不但收编了周围菜土,还把大门从陋园巷内延伸到湘春中路边,建起了石化公司大厦和陋园宾馆。四塑料厂大门却是原长沙著名公馆陈长簇公馆后门处,自从建立四塑料厂后,便把后面的陈公馆部分地皮变成了厂房。四塑料厂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战中败下阵。厂里的大门改成了四塑料酒店。柳建球摄 和记粉店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从外湘春街搬到湘春路的,一度还红火了一阵子。可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和记粉店也只能败下阵,后被承包经营。而和湘春东路没一条支巷的情况不同的是,湘春中路是整个湘春路三段中支巷最多的一段。石油公司两侧就有新运街、陋园巷,再往西有佘家塘、民主巷。路北有彭家井、湘春巷,还有两条无名巷。佘家塘巷子口周围,住着我的三个小学同学。一个是住佘家塘巷里的李万金同学,他升初中后改名叫李自力,他名如其人,自力更生,自学成材,成了不错的民间医生。住在佘家塘和湘春路相交马路这边的叫刘绪,他父亲是长沙钟表厂的老师傅,家里穷,没有升初中便提前到他父亲单位当学徒。后来钟表厂被湖南电视机厂(原韶峰电视机厂)兼并,他学成了做电视机的工人。他早早地当了工人,有工资可拿,可把我们这些当知青的同学羡慕坏了。只是几十年来我们再没遇见过这位老同学了。对面是湘春路和佘家塘相交的路口,左边是小超市,右边 是建行一支行。柳建球摄刘同学家隔壁原来有家私人诊所,那是我小学同学周锦漪家开的。周锦漪是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子,周同学有个哥哥也是我们铁佛东街完小的同学,只是高我们一届。民主巷隔湘春路对面有口大水井,虽然没有彭家井那样有名,但也是周围居民不可或缺的用水之处。每天前来井边洗衣的人络绎不绝。我有个一起招工到蔬菜公司的同事张春堂就住在井边。记得我刚顶职招工回长沙的1975年,原下放地华容新河公社农科站有二个队长来长沙出差,他们为了节约,便投奔我家。我在农村时,承队长社员们照顾,心生感激,他们来了我便热情招待。虽然家里穷,可吃饭时总得上二个荤菜。最为难的是没地方睡。我家只有三间小房,却住了10口人。我妈妈房里开二个床,大床是父母睡,小床睡了三个妹妹。祖母小房里开一个大床,90多岁的祖母带着我姐姐寄在家带的小外孙女睡。我和二个弟弟则在一个小房里挤一床。来了客人实在是没地方留宿,只好跑到湘春路张春堂家借宿。他家有二间房,只兄妹二人住,妹妹刚出嫁,所以空出一间,他热心地帮我接待了二位农村来客。当时我们那边农村出差每天有伙食住宿补贴二元,他们吃住在我家,便可省下这二元出差费。要知道在我们那边农村,吃一回酒席的人情钱只要一元六角,还可剩四角钱买半斤多肉吃。我二姑妈家也曾住在张家隔壁,不过不久就搬到外湘春街邮局了,因为我表姐在那里工作。过了这些支巷再往西,便与外湘春街和北正街相交,组成了长沙著名的北门城门口。相交外四个角都有商店,东南角是家服装店、西南角是达记小人书店、西北角是外湘春街南食店、东北角是城门口肉店。这里是原来热闹古朴的北门城门口,我差点不认得了。宽敞的黄兴北路和湘春路相交的路口这么大,不是原来小巧袖珍的十字街了。柳建球摄
过了北门口,就进入了湘春西路。那时湘春西路也是没有多少支巷的一段,马路南边只有西园北里和茅棚街,马路北边却只有一条巷子——集中里。这是因为马路南边大半被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现在的工人文化宫二宫)和明德中学所占。北边马路边进巷子不远便是长沙有名的便河,不可能再有街巷,所以集中里只能东进西出,成了一条U型路。进入湘春西路,最先印入眼帘的便是历史悠久的湘春西路小学。湘春西路小学在清朝是古关帝庙。据史料记载,“长沙北门外有关帝庙,神座下有石。上有自然之文,俨如梅树根也”。民国又变成了湖南烈士祠,供奉的是民国时期湖南的诸位烈士,祠内立有辛亥革命功勋焦达峰、陈作新、杨任三烈士铜塑像供人瞻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后变烈士祠改成了湘春西路小学,三尊铜像便放在校门内左边的一间空房子里,后建墙遮挡难能看到。文化大革命初时,我还从放铜像的小窗子里看到过那三尊铜像,后来搞破旧立新,为保护三尊铜像,就移到岳麓山黄兴墓庐,后一直保存在那里。湘春西路小学呢,北区少年宫呢,都不见了,只有这栋大楼留在曾经的地方。柳建球摄我的好几个弟妹都是湘春西路小学毕业的,那是因为没过北门口是属于北区,过了北门口的湘春西路便属于西区了。我家当时住在西园九仪里,属于西区,只能在湘春西路小学读书,而不能到近点的北区民主西街上学。湘春路小学于2002年变成开福区少年宫,现在这里却是一个高档商住区:昆玉国际。湘春路小学已经完全消失,它对面的工人文化宫却还存在。位于湘春路的工人文化宫,清代曾经是著名的左宗棠的祠堂左太傅祠,祠堂毁于文夕大火。20世纪50年代工人文化宫在左祠原址上建立而成,建设有活动室、教学楼、舞厅、电影院等19处建筑物,而左祠遗址仅存假山石。
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到工人文化宫玩,最喜欢的有几个项目:到文化宫剧场和露天场看电影、到跳舞厅后面的游泳池游泳、到图书馆看杂志、到文化楼打乒乓球,当然最最欢喜的是到假山上玩打游击的游戏。后来,假山上有一次摔伤了一个小学生,便被封闭起来。文化大革命中,还经常有人不顾禁令爬上去玩。再后来,因假山年久失修,太危险,才拆掉大半,仅余不到五分之一的残留,表示此处曾是左太傅祠的遗址。文化宫内最洋气的是跳舞厅,那是一座苏式舞厅,但和我们小孩子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有一次我们爬在舞厅窗子上看跳舞时,看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和她男朋友在跳舞,那老师穿的不是平常穿的列宁装,而是大花旗袍,那旗袍把老师年轻的婀娜之姿体现得美极了。我们小孩子不懂事,在窗台上大叫老师,害得美丽女老师转到舞厅那边再也不转过来了。工人文化宫内的老剧院建筑还在,却改成了天宫舞厅。其他跳舞厅、露天影剧院场和游泳池都没有了。柳建球摄1958年,文化宫在游泳池东边的地方扩建长沙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大门朝湘春街开,成了长沙市一个标志性的地方。因为湘春西路上的西园北里是条著名老巷,我准备在另外一文中写,所以这里不再展开写。而西园北里再往西是茅棚街,茅棚街则是名副其实的贫民巷。这里几乎年年要遭水淹,住的大多是穷苦老百姓。而且巷子有一半是明德中学的围墙,我的一个老同学孙耀明便住在这里,他家是红五类工人成份,他本人聪明能干,是我们班的文体委员,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交通学校,后来成了长沙四星客车厂的厂长、书记,是我们同学中的成功人士。茅棚街东边是湘春西路上最有名的学校便是明德中学,这可是长沙所谓一、二、三、四、五、附中的几大名校之一。不过,明德中学原来的大门是开在泰安里,和周南中学墙对墙。后来因为学生增多,进出不便,便打开原来的后门,把大门朝湘春西路开了。明德中学原是长沙唯一的男子中学,而长沙女子中学原来却有四个,即:四中(周南)、十中(福湘)、十四中、十五中。记得有一年过五四青年节时四中要排个话剧,却没有男生演员,他们老师灵机一动,便到明德中学找相熟老师借了几个男生来参加演出,一时传为佳话。明德中学也就是原来的三中,曾是长沙唯一的男子中学。现在本校搬到新址去了了,这里改名叫明德华兴中学。柳建球摄湘春西路上北边有小巷集中里,我记得在新河酱园工作的最先一个经理余庆云师傅便住在集中里。他家父子夫妻四人努力几年,终于把一间破旧小屋翻建成一楼一地的新房。为此,在1978年的“一批两打”运动中,他还写了不少检查和交待,好不容易才过了关。记得有年涨大水,他让我去新河酱帮他借了几块大油布送到他家,在阳台上搭棚,将楼下的家具和行李都搬到这个油布棚子里,还开了个床给两个人长树大的儿子睡,幸好是热天,不然可受不了。另外在湘春路的集中里口子边上还有家长沙三塑料厂,好像是生产农用薄膜和生活塑料的,我的知青同学小黑,曾经在三塑料厂的门市部当过营业员。集中里在哪里,变成了新开发的居民小区。三塑料厂当然也消失了。柳建球摄还有一个女知青同学刘楚云,就住在三塑料厂旁边的无名小巷里,她家也只有一间房,是她和妈妈母女二人的安身之所,住房后便是便河,夏天蚊子多得不得了。她身强力壮,端庄大方,和我曾在一个生产组劳动,关系相当好。可惜她命运多蹇,在零陵前进公社解散后,第二次下放,一个人投亲转点到沅江农村,无依无靠,生活十分艰难,后来便走了许多女知青同一的命运之路——嫁给当地一个农村干部。所谓否极泰来,便是指的她后来的生活之路,她的晚年倒是因此幸福。湘春路对着湘江边上的码头叫木码头,是长沙停靠木材的专用码头,一年四季河边上都停着许多木排,是年轻人夏天游泳的最好场所,也是长沙打鱼人最佳钓鱼、扳鱼的地方。我父亲从1958年起便常在木码头扳鱼。到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年老体弱,便由我和弟弟接过父亲的鱼网,继续靠扳鱼维持全家的动物蛋白的任务。过了明德中学,是湘春西路最西段,前面是湘江大道,也就原来的木码头。茅棚街便在马路口子上。柳建球摄
三段湘春路,后来统一成一条路,全称湘春路。估计会将此路保存下来。因为这是长沙为数不多的老路,而且还留存着许多历史陈迹,保留了许多长沙味道。关于湘春路的记忆零零碎碎写了许多,总觉得意犹未尽。其实,我自己从写的湘春路的故事里,体会到好像是写我一生的生活。湘春路也记载了老长沙人的酸甜苦辣的生活,是老长沙人,尤其是北门这边老长沙人心中的深切牵挂和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