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南门口风情录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本文作者,1988年摄于解放路游击坪
商贾云集的黄兴路,从先锋厅自北向南:五一广场、八角亭、司门口、道门口、南门口,是这条近四华里的三湘第一商业街上最为繁华的几个路段节点。众多的老字号,如介昌绸布店、寸阴金钟表店、吴大茂针线店、九芝堂药店、九如斋九如新和稻香村食品店、德园和爱群茶馆等,都分布在八角亭司门口道门口,可南门口和临近南门口的路段,名老特优大牌店铺也当仁不让地抢滩,便使得南门口成为黄兴路最南端的热闹繁华之地,也就不普通了。
其实,南门口与司门口窑岭、东塘、识字岭等地名,都是一种泛指,实际上包括各自路口四周一些区域,即市民们长期习惯上认定的范围。
南门口最气派的中华国药局,与有名的老中药店四怡堂、劳九芝堂比肩;南货食品店“国风”,也是著名老字号,与九如斋、九如新、三吉斋齐名。
中华国药局旧影 摄影/汤武
最有特色的一家食品店则是南北特产食品店,市民们习惯地称为“南一门市部”,在长沙市独树一帜。该店调集荟萃了省内省外一些名优特产,这在改革开放前那个物质匮乏和物资流通不畅的年代,实属十分难得。在这里,可以买到市场上鲜见的南京盐水鸭、安庆糟鱼、金华火腿、上海松子糖和酱油瓜子、四鲜烤麸罐头、湘西河溪香醋、双峰辣酱……不过这些东西不是随到随买,因时常缺货而要去柜台询问营业员何时才有。
其实上述食品并不那么受长沙市民喜爱青睐,地道的长沙人甚至极少问津,但长沙市有着抗战光复后定居下来的江浙沪迁民。记得那些年我每次从长沙返回外地的工作单位,一定会给同事带些他们没吃过没见过的上海怪味豆、北京龙须酥……
还记得与我同寝室的一位姓赵的同事长者,曾经是抗日战争中入缅作战的汽车运输兵,他与英军美军士兵在运输线上打过多年的交道,一起在滇缅公路上运送武器弹药,那时就吃罐头吃西餐喝白兰地和威士忌。他要我从长沙捎带咖喱粉和河溪香醋,由他不无得意地“主厨”,烧了个西餐菜肴咖喱鸡来开洋荤,两人又包饺子蘸着河溪香醋吃,还开着收音机一边听革命样板戏唱段。
这位同事长者告诉我,咖喱粉系多种亚热带香料研磨制成,是欧美人最喜爱的调味料;河溪香醋系湖南湘西大山岩石缝隙中的山泉水酿制,不同于镇江醋山西醋。为此,我俩还受到领导的批评,说我们讲究吃喝玩乐,属于“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应该把精力用到革命工作和学习上来。领导还私下里告诫我,身为一个革命家庭出身的革命青年,要有坚定的革命立场,平时尽量少与赵这种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多接触。
众所周知的“名优特”饮食小吃店:“黄春和米粉”、“双燕馄饨”、“柳德芳汤圆”,都在临近南门口的黄兴路上;强民龟羊狗肉店、李合盛牛肉店亦临近南门口。
过去米粉店只卖米粉,馄饨店只卖馄饨,汤圆店只卖汤圆,用现在的经营理念衡量似乎太“单打一”,但或许正是这种单一,铸就出他们那个时代自身独特的经久不衰的饮食小吃品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社会商品的日趋丰富,单一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已无法融入商业经济的大潮。
南门口的大庆饭店是一家较大的国营饭店,酱汁肘子、梅菜扣肉和五香粉蒸肉是其招牌菜,不少市民逢年过节常去买回成品菜肴摆上自家的餐桌。南门口百货商店与中山路、五一路、韶山路三家百货商店同属四大国营百货商店之一,商品比较齐全,那时还没有什么品牌店和专卖店。南方照相馆则是这一带最有名的照相馆。
*图源/陈先枢
全市最负盛名的德茂隆酱园在路口西南端,它的香干子 、兰花干子、辣椒萝卜 、什锦菜 、子油姜 、豆辣丁、腐乳等,制作都很考究。说到腐乳,分为三种:红色的香腐乳 、灰色的臭腐乳以及甜酒糟浸泡的腐乳。德茂隆花色繁多的酱菜豆制品,倍受一代又一代长沙人的喜爱。
附近学院街的文化电影院和新兴路的劳动剧院为南门口增添了娱乐文化氛围。那时从南门口到劳动广场这段路叫新兴路,后来才成了黄兴南路的南段。长郡中学即长沙市二中,原来的校门开在上黎家坡。
往西的西湖路近处有一家雷同茂瓦缸店,大小规格的蒸钵砂炉锅和水缸等陶瓷具一应俱全。那时大家都很清贫,许多人家买不起钢精锅,都是买这类泥土烧制品炊具,而使用砂瓦陶瓷熬汤炖肉,相比使用金属炊具更加原汁原味。
大水缸是每家必备的,自来水还未入户,居民们要到定点的自来水站用扁担桶子把水挑回家储存在水缸里备用。后来高压锅电饭煲普及和自来水入户,那些容易破碎的钵缸盆锅也就少了些市场,这类瓦缸店逐渐在商业的潮汐中隐退。
再往西至书院路口,坐落着南区医院,虽说是一家区级医院,但该院的骨伤科颇有名气,慕名求医者众多。若干年过去 ,南区医院后来升格更名为长沙市中医院又叫长沙市第八医院,系三甲医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往东向天心阁走,路的南厢六十年代前有个比较大的市办工厂——正圆动力配件厂,专门生产内燃机活塞环。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封资修”,正圆动力配件厂更名为红旗内燃机配件厂,黄兴路改为大庆路......之后市区内的工厂统一规划整体外迁,工厂迁至郊区树木岭。改革开放后,该厂先是更名“长沙内燃机配件厂”,之后恢复“正圆动力配件厂”的厂名。
八十年代以前,时任厂长的刘成德,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长沙和平解放举行解放军入城式,他与另一名同是营级干部的战友,精神抖擞的走在队列的最前面。刘成德进城后有一段时间在军管会,我继母的前夫因工作关系和他成了好友。
正圆动力配件厂旧影
七十年代中后期,自行车陆续进入寻常百姓家,凤凰永久飞鸽三大品牌自行车,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热切的物质追求,许多年轻人哪怕节衣缩食,也要不遗余力地购得一辆自行车。青年哥哥骑着崭新锃亮的自行车,一身时尚的装扮:海魂衫、的确良长裤、蓝色网球鞋,在热闹的大街上展现娴熟的车技。如果再麻着胆子(违章)搭乘一个妹子在大街上穿行,那真是时尚加风光了。
当时,流传一个诙谐的顺口溜段子:“南门口,真有味,一部单车共两位,公鸡搭母鸡,母鸡笑嘻嘻......”这个段子,虽然没有多少寓意与韵律,却是那个年代市井生活中的年轻人,意欲突破思想禁锢束缚,追求幸福浪漫潇洒的生动写照。当年的那些满哥和妹子,如今都是年过花甲乃至古稀的嗲嗲娭毑了。然而,平凡的时代生活历史,真切地记住了他们年轻时的风采。
南门口曾经是当年长沙市那多离乡背井,远离父母亲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梦牵魂萦的地方。那些年,我接触过的好几个知青都说“只要能回长沙,到南门口扫马路都要得......”,我那时在地质队工作,待遇相对城市比较优厚,虽然不曾设想回长沙搞一份扫马路的工作,却十分体恤身为知青的同龄人(年岁差不多吧)的凄苦心境。但地质队高度流动的工作性质,也让有的长沙籍的职工想方设法谋求调回长沙。
湖南省地质局402地质队驻在离长沙市四十公里的浏阳永安镇,该队的一个名叫肖旭东的妹子是单位上交通车的售票员,通勤车每天早上八点从402队开往长沙市,每天下午四点从长沙市返回402队。按说,这在当时属于一份很使人羡慕的工作:交通车九点到长沙至下午四点发车,停靠点就在南门口附近,这间歇的七个小时的时间段,售票员和司机可以自由活动。
*图源/陈先枢
肖妹子的父亲肖桂初是长沙市南区公安分局局长,肖妹子时常就便到位于沙河街的南区公安分局机关她父亲那里午餐休息。即使这样,肖妹子仍然谋求调回了长沙,到南区环卫处当了一名环卫工人,负责清扫南门口到天心公园西门的一段大马路。
我和我的另一半多次在南门口一带遇见跟班作业的肖妹子,问及感受,她快人快语,乐呵呵地说:“我就是喜欢扫马路,还格外喜欢扫南门口的马路。”她还告诉我们,每天上班有“室外作业津贴”,环卫处的职工都分配了成套宿舍。
一位手握权柄的公安分局局长的亲生女儿,智体健全,竟然不依傍父辈的关系,心甘情愿地扫马路,这事放到后来还真的使人难以理喻。不过,那时的人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十分满足,也不讲究“高低贵贱”,不像后来一些人,使尽浑身解数,非得弄个处级厅级才罢休。
1978年仲秋时节,我所在的地质队奉令从湘东南一个铁矿勘探基地,转战千里之外与鄂省交界的湘西北石门中岭、南北镇,参加全国120个大型建设项目的磷矿勘探大会战。看着湖南省版图上这条东南至西北长长的对角线,即将”远征”的同事们一个个激奋不已,领导宣布途经长沙住两天,几个要好的从未到过长沙的同事围着我转:“......你可要带我们去南门口玩啊。”
经由组织上安排,我提前赴长沙安排大家的住宿,我把第一晚定在长岛饭店,第二晚定在麓山饭店。这是当时长沙市新建的最好的两个饭店,有电梯,套内有独立卫生间。在长沙的两天时间,我带着十多个同事游览了湘江大桥(当时只有一座桥)、五一广场、烈士公园、黄兴路,还有他们多年惦念着的南门口。
时间进入到八十年代,我在地质队从事野外工作十多年以后,费尽周折终于调回长沙,而且是省直机关。大龄未婚的我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把工作和学习放在首位。1986年经单位同事热心介绍,我结识了一个妹子谈起了恋爱。我俩多次把约会地点定在南门口,一则南门口和黄兴南路一带热闹,二则去天心阁和湘江边逛逛也不远。
那个时候电游电玩、“密室逃脱”、卡拉OK、网咖等游乐远未问世,也没有星巴克、茶颜悦色和一点点等热饮冷饮,游马路渴了就在路边茶摊喝上一分钱一杯的清茶。记得我俩到南门口附近学院街的文化电影院共看了两场电影,一个片子是《巴士奇遇结良缘》,惹得人捧腹不止,一个片子是《庐山恋》,其内容情节十分感人。
影片《巴士奇遇结良缘》海报,从那时候开始把公共汽车叫“巴士”
彼时的政治环境已经日渐宽松,海峡两岸三地的交往亦逐步频繁。这个妹子的父亲是省人大代表,部省级劳动模范,曾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记得看完《庐山恋》后,我对她说:“我俩与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有些类似,只是男女角色要互换......” 她笑了笑未予作答。
恋爱一年多以后的1988年,我俩同去离南门口不远的城南路街道办事处办理婚姻登记,幸福地牵手人生。次年,我们的独生女儿呱呱坠地,她稍大,我俩就带着她吃南门口的双燕馄饨、柳德芳汤圆和黄春和米粉。如今在欧洲留学后定居工作的女儿 ,身处异国他乡,纵然相隔千山万水,却无从割断她对解放路、五一广场、司门口、南门口...... 这些她从小长大的地方的深情思恋。
本文作者和女儿 摄于1992年秋
南门口还是最先见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地方。
晏家塘这条紧挨南门口的街巷,由邵东邵阳一些精明商人,聚集于此建起了日用百货小商品市场,实惠实用的商品满足了部分群体的消费需求。这个市场还带动了相邻的大古道巷小古道巷箱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两年的旧城改造,大古道巷、小古道巷、晏家塘、吊马庄等老街巷大面积拆建,上述几个自发形成多年的市场经营户已陆续迁出。
1979年春节前,南门口街边出现一些个体鱼肉蔬菜摊点,许多年见不到的桂鱼、鳊鱼、鲜肉、冬笋,摆在那里非常抢眼。市民们在被称为“自由市场”的摊位,东看看西瞧瞧,流连忘返,选购这些国营肉食水产蔬菜店所没有的食品。
自由市场的价格无疑是很贵的,老百姓手中的钱却非常有限。当时的南门口集贸市场多达近百个摊位,虽然现在回过头来看,充其量只是城郊结合部市场的档次,但先前被定性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甚至“投机倒把”,长期遭受摧残打击的个体经营逐渐被认可,从而映射出改革开放伊始,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多种经营以及搞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社会发展变化。
若干年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骤增,在上碧湘街东口路段和长郡中学旁边的几条小巷,自发地形成小吃街市。臭豆腐、大香肠、口味虾、麻辣烫、红烧猪脚、烤肉串、猪油拌粉、糖油粑粑和葱油粑粑,一时名声大震,引得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竟然有了“没有到南门口,就没有到过长沙”之说,南门口的名声之大相比过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门口夜景 郑寿山摄于2020.5
如今的南门口,地铁一号线设有三个站口(已开通两个),马路上车流如织,行人熙熙攘攘。入夜,黄兴南路步行街最南段的两个音乐喷泉,向上喷射着彩色水柱,忽高忽低,时而旋转时而扭曲,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奇妙的变幻。路人或站或在街边台阶席地而坐,兴致勃勃地观赏。站在南门口往北望去,步行街上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南门口的今天,与她的昨天恍若隔世。每当闲暇之时漫步南门口,我都会在心里问自己:可曾把昔日的南门口遗忘?
END
添加城小忆微信,邀您入群,与我们一起,找寻丢失的城市记忆
往期精选
长期征稿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文字或新老照片)敬请发送到citymemory@csjyds.com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