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买米打油杂谈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1910年(清宣统二年)长沙府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民变。这年春季,湖南因水灾而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民不聊生。长沙城中以卖水为生的贫民黄贵荪因无法买到米而全家自杀,此事激起民愤,引发了抢米风潮。
清湖南巡抚岑春蓂严厉镇压闹事百姓,致使冲突升级。两万多人在风潮中,捣毁了长沙城中的许多教堂、洋行、领事住宅,此事波及周边多个城市。
风潮最终被清政府镇压下去,清政府罢免岑春蓂,出示平粜,才暂时稳定了局面。
长沙抢米风潮
我四岁那年,第一次跟随父亲去买米。
我家住在六堆子,去文星桥米店买米。米店就在兑泽中学旁的一栋中式公馆内,买米的人们拿着白布米袋,或挑着水桶。
那时的粮食还没计划供应,有钱就行。
堂屋中堆着几十个装米的麻袋,交过钱后,店员用大铁瓢从麻袋中一瓢一瓢地舀出米,倒入放在磅秤上的篾撮箕内过秤,称好秤后交给买米人。带米袋的,必须双手拉着袋口,还得用牙咬住,让袋口形成三角形,撮箕内的米才能顺畅地倒入。大米入袋时,一股米灰扑面而来,不得不闭上眼,忍受那尴尬的瞬间。用水桶买米的,就不用“享受”这种尴尬。
米店不光卖米,还管打油。当时供应的大多是茶油,是用山上捡来的野茶籽榨的油,身价没有现在这么金贵。
开桶、抽油、打油工具 汤武制图
装茶油的大桶一直沿用貌似汽油“古子”的大铁桶。打油先得将油古子内的油抽到敞口的铁桶内。
铁油桶桶盖的直径约5公分,盖得很紧,只有用专用扳手才能打开。油桶上没有标明生产日期,谁也不晓得是什么时候出厂的。
抽油的手动抽油器用白铁制成,直径约3公分,长约一米,上端呈漏斗状,漏斗下方有一个出油嘴。抽油时,将抽油器插进桶里,上下拉动抽油器内一根6毫米粗的钢筋,利用活塞原理,把油从油古子里抽出来。
打油时,先将白铁制成的漏斗嘴插入油瓶口,用油提从敞口油桶内舀油,倒入漏斗。油提有大小几个规格:一两、二两、半斤、一斤。
1954年3月1日,政务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1954年4月15日,长沙市实行食油计划供应。
居民粮食定量
规定口粮定量标准精细地分成九个等级:特殊重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机关、团体工作人员、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不满三周岁的儿童。并规定了每个等级口粮定量标准的最低数、最高数和平均数。
食用油也要计划,无论粮食定量多少,每人每月半斤。
粮油实行计划供应后,私人开的米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国营粮店,居民必须去指定的粮店购买粮油。
称米
1956年,我家搬到坡子街70号,隔壁就是坡子街粮店。
此时,粮食供应要计划了,买米凭粮票,打油凭粮折登记(后来才发行油票)。
在柜台前排队,交钱、交票、购筹,再持竹制的筹码排队称米。200斤一麻袋的大米倒入了一个四尺见方的大木桶,营业员用白铁制成的撮箕撮米,放到磅秤上过称,称好后倒入顾客的米袋。打油仍然是用油提和漏斗。
打油
大跃进时期,各行各业掀起技术革浪潮,粮店的售货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进。
粮店在店后用木料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木仓,木仓后面有一个木板搭成的高台。搬运工人用板车从粮食仓库运来大米,一次最多能拖十包。板车在粮店门前停下,扛起二百斤一包的大米,上跳板,把米卸在木台子上面。台子面积较大,一次能放几百包。
营业员将麻袋的大米倒入木仓内,大米能通过木仓下方的闸门直接流到磅秤上的木桶里。
计划经济时使用的粮票、食用油票
顾客交过钱和票后,一张取货单夹在铁夹子上,通过铁丝拉成的“轨道”,直接滑到称米打油的柜台。称米不用到大木桶里舀了,只要拉开木仓的闸门,大米就可流入磅秤上的米斗中,重量达到时,秤杆上翘,接通电源,闸门就自动关上。称好米,用手拉开米斗的闸门,大米就流进顾客接着的袋子里。
打油的方法也改变了,改用发油机,其结构比较简单(见下图),只要调整油泵上的刻度定位销,摇动手动柄,油就会通过油嘴进入油瓶,摇到定位销就摇不动,油也出完了。
手动计量油泵
粮票是当年购粮的唯一凭证,即使钱再多,也难买到粮食。三年困难时期,姐姐在外贸柑橘站做临时工,买饭票的一个月粮票被小偷扒走了,回家不敢告诉父母,只能自己设法解决。搭帮一位叫魏衡的同事,把自己仅有的29斤定量拿出来,两人共着吃,一天只吃两餐,一餐一人半碗饭,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月!
困难时期,城市人口每人每月还有二十多斤粮食指标,中学生还有三十斤,因为缺少肉、禽、蛋、油等副食品,饮食清汤寡水,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能量、人们的饭量陡增,即使一口气吃一斤米,也没有饱的感觉。
大米分早稻,晚稻米。早稻米口感不及晚稻米好,却比晚稻米“发饭”得多。为了欺骗自己的肚子,粮食指标不够吃的只得选择买早稻米。一旦粮店到了早稻米,买米的队伍就会排得老长。
排队买米是当年常见的现象 汤武根据网络图改制
粮食供应特别紧张的那几年,粮票也不能全部买大米,有时还要搭配红薯、干红薯丝、红豆等杂粮。供应的大米质量也很差,几乎都是“战备”库存粮,颗粒发黄,还有“碎米子”。原来供应的茶油也被有黑色沉淀的菜籽油、棉籽油、糠油替代。
面条、面粉也要凭计划,规定每人每月只一斤或两斤,除了收粮票外,还要在粮本上登记。面条、面粉时常缺货,看到粮店运来面条,邻舍们就会奔走相告,立马带上粮票和粮本去粮店排队。
粮折子,开始计划供应粮食时,只凭粮折登记;使用粮票后,计划供应的面条、面粉、绿豆,除凭粮票外,还要在粮折上登记。
1968年年底,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大批滞留在城市未分配工作的青年学生,自愿或不情愿的送往农村“扎根”, 不得不将城市户口和粮油关系迁往农村。
第一年粮食指标由国家按学生标准供给,用安置费去粮站购买。第二年则与当地社员一样吃“工分粮”(即按务农劳动取得的工分,按当地标准分配粮食数量)。如果回城市探亲,就得带米回城,或把粮食和油送到粮站,换取粮票。
文革期间,我家三姊妹全都下了农村,父亲是抗战老兵,也因“历史问题”遣送湘西农村劳动,城里只剩下母亲一人的户口,我们回家必须自带口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副食品的丰富,大家的饭量比以前减少,手头有了富裕的粮票。街头巷尾换粮票的摊点便应运而生,粮票可以换到钢精锅、高压锅、炊具、脸盆、提桶、塑料制品等日常用品。最实惠的还是粮票换鸡蛋。
兑换粮票的路边摊
1993年2月18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终止。
买米、打油再不凭票了!
随着市场的开放,私营粮油店应运而生,由于服务周全,受到居民的青睐。失去了往日辉煌的国营粮店,为了生存,只能改头换面,供应面包、馒头、米粉、面条,直到后来逐渐消失。
现在买米买油很方便,不要票证,也不限地点,众多的私营粮油店出售粮油,大型超市和综合商店也能买到米和油。
以前那种用麻袋装的100公斤一包的大米再也见不到了,大米的包装改成10公斤、5公斤,甚至1公斤的真空包装,便于携带。漂亮的包装上印有品牌、产地、厂名、出厂日期,由顾客任意挑选。
除袋装外,为满足习惯购散米的顾客,店家备有塑料薄膜袋,装多少就称多少。体弱多病者,商家还能送货上门。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粮油商品
而且大米的品种繁多,有泰国香米、糯米、印度香米、中国黑米、东北米、日本米等。
品牌也五花八门,有进口的泰国香米,有北方的东北、五常、锦盘、延边、长春大米;南方有金健、福临门、苏垦、金佳、国宝、稼仙、御泉、双兔等,令人目不暇接。
食用油的品种也很多:麻油、调和油、菜籽油、茶油、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葵花籽油、椰子油、南瓜籽油、紫苏籽油、亚麻籽油、山核桃油等。品牌有:金龙鱼、鲁花、福临门、多力、长寿花、胡姬花、盛洲、刀唛、西王、融氏、海狮、香满园、金胜、鹰唛等,能满足各种需要。
食用油有桶装和瓶装,其规格分别有:22升、10升、5升、3升、1.8升、1.5升、750毫升、335毫升、200毫升等,任你选购。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百姓吃饭的难题,颠覆了买米、打油方式,反映了改革成果的一个面。
抚今追昔,了解过去,不忘过去,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红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添加城小忆微信,邀您入群,与我们一起,找寻丢失的城市记忆
往期精选
长期征稿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文字或新老照片)敬请发送到citymemory@csjyds.com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