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百年长浏古道——文艺路

城小忆 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24-09-05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文/四木


翻开老长沙的民国地图,你会发现从浏正街往东经浏城桥出城后,有一条蜿蜒向东的乡村茅草小路,它经过现在的黄泥坑、二里牌、长沙勘测设计院、湘域中央,过五一大道偏向东北方向的省公安厅大院西边位置的分路口,这便是老长沙的文艺路。


因文艺书院而得名




文艺路是老长沙长浏古道的一段,全长约2.5公里。民国早期因文艺书院所在而名“文艺路”。

我生在长沙,长在长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长沙,特别是文艺路,从少年时便行走过无数次,中年时期又在此生活了十六年,亲眼目睹了它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4年长沙地图中的文艺路

但印象中总觉得它是一条没有多少历史年头的道路,听“文艺”二字,如此时髦、现代,就感觉它充其量也就是解放后的一条路。然而当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发觉以前的确是孤陋寡闻,长沙市文艺路也是一条历经百年历史的老路。

1919年,著名教育家曹典球于文艺路西段南侧二里牌糠头坡地段创办长沙贫儿院。1922年,曹典球在道路中段北侧(现湘域中央即原长沙市六中)开办文艺书院,后更名为文艺中学。

1933年,长沙市育婴街的育婴堂迁入二里牌的糠头坡,旧址所在地位于现育才小学内。1934年,唐生智在道路的中段现育英小学地址建成一栋公馆,并将育英小学至浏城桥之间的文艺路拓宽,铺成碎石路面(1952年改为沥青路面)。

昔日的二里牌糠头坡,今天的育才小学

四十年代末,文艺路两旁除唐生智公馆外,仅散落着14户人家,所住均为茅草屋,其中七户居民靠卖黄泥为生。

1968年,文艺路曾一度改为文革路,至1971年才恢复为文艺路。

现湘域中央楼盘原是长沙市第六中学校址,而第六中学原系湖南私立兑泽中学,究竟兑泽中学与文艺中学是不是一回事?


对此长沙市第六中学校方曾回答过咨询者,六中前身是湖南私立兑泽中学,1905年创建于蔡锷路的荷花池,始名西路中学,1924年更名为兑泽中学,1952年由私立改为公办,并更名为第六中学,1957年搬迁至袁家岭东南面原文艺中学所在地。也就是说,第六中学不过是从荷花池搬迁到了文艺中学的地址上而已。

长沙首任市长提名的老浏城桥




五六十年代,自浏正街口向东出城后到文艺路,必须经过当年的老浏城桥。浏城桥原系长沙城浏阳门外护城河上的便桥,清末,便河填塞,作为粤汉铁路路基,1910年便桥改建为大石桥。桥从路中横跨而过,桥下为铁路,铁路桥上的浏城桥街显十字型交叉。1935年,浏城桥大修并拓宽,长沙首任市长何元文题写桥名,碑额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石桥拆除前犹存。

*陈先枢供图

跨过浏城桥向东是一个佷陡的下坡,也是长沙市最陡的下坡,这一段百十来米的下坡,对于当年城市拖板车的搬运工来说都视为畏途。由于坡陡,下坡时,搬运工须拉紧刹把,身体向后倾斜,阻住板车缓缓而下,后面推板车的人需配合用力拽住,才能安全通行。

有一次我路经此地,亲眼见一搬运工人因刹把失灵,板车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从浏城桥上奔驰而下,那搬运工人高喊:“让哒!让哒!刹不住哒!”路人闻之都惊慌地退避三舍。那搬运工人拖着一车圆钢直冲到复兴街平缓处方才停住。

因此,这浏城桥下坡一带的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的一个邻居发小就是随父亲拖板车在这里被货物砸伤腰椎,导致终身残疾。

而从东往西上浏城桥,搬运工人拉一车货,后面没有两三人帮忙推是别想上桥的。因此在这个陡坡下长年累月都站着一帮人,帮人推上坡以赚取力资。若是碰到雨雪天,顾不到人推上坡,那搬运工人只能绕道远行。

建于九十年代的新浏城桥

从浏城桥下坡后是一个有着四条道路的路口,左边是韭菜园路,右边是胜利路,通往识字岭,那是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正对着浏城桥的是复兴街,稍偏左一点的才是文艺路口。现在的韭菜园路,复兴街,胜利路都还保留了原有的路口,唯有文艺路已大部分融入拆迁改造后的解放中路,只有在新浏城桥引桥的南边,进入黄泥坑巷的路口还能找到一点点原文艺路的踪影。

缺水的黄泥坑




文艺新村所在位置就是黄泥坑。之所以叫黄泥坑是因为这里的黄泥土质细腻,塑性指数高,易于烧结。八十年代以前,长沙城还普遍烧煤,烧煤则少不了黄泥掺和。因此,黄泥坑在那个年代着实养活了一大批人,一大批靠卖黄泥为生的人都在这里掘取黄泥,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大坑,故名黄泥坑。

新浏城桥东头的黄泥坑巷口

其实黄泥坑这一带在民国初年叫和尚山与义冢山,地势较高,现在的地势依然高出解放中路近十米。

黄泥坑原是长沙城边的和尚山和义冢山

八十年代初,长沙市房产公司与房地局在这里开发建设了十来栋多层住宅,这恐怕是长沙市较早的安置房了。我家小姨妹婚后一家四口一直无房,只好四处租住,这次终于在黄泥坑分到了一套六楼的两居室住房。虽然楼层高一点,但那时年轻,腿脚好,也不是问题。

我当时家住东郊泉塘,离城较远,周日节假日进城,黄泥坑小姨妹家是我们常落脚的地方。但去多了,我们便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而且不是她一家缺水,整个黄泥坑地区都因为地势原因普遍水压不够。

特别是三伏天进了家门,打开水龙头没有水,那感觉简直就像是到了“上甘岭”更加炎热,更加干渴。只有到了夜半三更,厨房的水龙头才会来一点点水,到天亮又没有了,一家人的生活用水全靠那一阵子来的水。


像黄泥坑这样缺水的地区,长沙市也不止这一处,其他地势高一点的地方都普遍存在缺水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管网管径偏小,水压偏低。

当年主管长沙城建的副市长肖常锡在一次城建工作会议上形象地指出:“有的地区一楼是一个月缺水,二楼是两个月缺水,三楼是三个月缺水,四楼就一年四季冒得水,这叫老百姓怎么过日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历史欠账太多,现在是还账的时候了!”

后来,经过几年的城市输水管网改造,调整管网水压,黄泥坑地区的供水状况才有所改观。

历经沧桑的湖南圣经学校旧址




黄泥坑的北面是五十年代从江西赣州迁来的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和宿舍区,该单位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业界精英,其办公大楼曾一度成为文艺路上的标志性建筑。

这样的建筑在六十年代的长沙市都没有几处

设计院的对面是湖南省老省政府的办公区和宿舍区,后门开在文艺路上,前门开在原新军路上,我们那时叫省计委,其实还有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在里面办公。七十年代中期五一中路拉通后,原新军路并入五一中路,大门便开在了正对着迎宾路的的五一大道上。九十年代省府搬到湘府路上,这里成了省政府第二办公区。

在文艺路老省政府大院里,最有年头的历史建筑要数第三号办公楼。这栋办公楼原是民国时期的湖南圣经学校的建筑,该校系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于1917年创办。三号办公楼是今尚存的一栋教学楼,该楼系中西结合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米,三层砖木结构,中间有一天井,教室与办公楼分布四周。

当年的湖南圣经学校建筑之一现在的省府第二办公区三号办公楼

1925年2月,为了壮大革命队伍,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派朱友富及滕代远、熊志超等到长沙近郊区(今芙蓉区)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1926年3月,长沙近郊区第一乡党支部在二里牌成立,党员仅有13人。同年11月,中共长沙近郊区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区委机关就设立在湖南圣经学校。

中共长沙近郊区委成立后,党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直至1927年5月马日事变前,已成立12个党支部,党员人数达348人,近郊农协会员近6万人。

此楼还曾经是红军攻占长沙时红八军的军部驻地。1930年7月彭德怀奉命指挥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红军于7月25日攻占平江、26日攻占金井,27日凌晨起向长沙县榔梨发起进攻。27日黄昏,红军先头部队攻占城东小吴门、浏阳门,于晚上9时许占领全城,国民党何键部全线溃败。进城后,红八军军部就设在湖南圣经学校。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烽烟战火中被迫南迁,在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其本部就设在湖南圣经学校。接到三校迁至长沙开课的通知后,朱自清、闻一多、胡适、陈寅恪等近140位一流学者教授聚集长沙临时大学。

*陈先枢供图

2006年11月,长沙市政府在此楼正面墙上嵌刻碑文以示纪念。

这传教士葛荫华也没有想到,传播西方宗教信仰和教义的地方日后成了中国共产党播撒革命火种,指导武装斗争和抗战时期凝聚国民精神继续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场所。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南元宫巷与长沙育婴堂旧址




文艺路继续向东的两百米处,南边有一不宽的巷口,叫南元宫巷。南元宫巷南起人民中路,中途先拐由向东,再转而向北至解放中路,西边旁通复兴街,黄泥坑,长百余米,宽约五米左右。

南元宫北巷口

南元宫南段的西面曾有百余米长的东西向路段,1971年并入了复兴街。现育才小学西约百米长的坡曾属于文艺路,九十年代并入南元宫巷,街道因古道观南元宫而得名。

南元宫宫址位于现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北部地段,民国时期宫宇破败。南元宫巷北段东西向路段北侧,现存一堵古墙,即南元宫宫墙,为黄泥所夯筑,极为密实,长约30米,高约2米,抗战时,宫墙曾作防御工事,留下许多弹痕,凹凸不平。2005年,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对宫墙进行了保护,墙头用水泥筑成屋脊坡顶,以防雨雪渗透,墙体两側砌上红砖以防土墙垮塌。

宫墙被保护起来

南元宫巷道路北端的东面是长沙市育才小学,也是长沙市育婴堂的旧址。湖南古代为蛮荒之地,但蛮荒之地也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慈善历史。湖南古代弃婴、溺婴之事时有发生,因此,在育婴堂之前,南宋时期就开设过慈幼局,但在元明时期处于废止状态。


雍正八年,湖南布政司朱纲捐银600两修建了长沙育婴堂,这是清朝在湖南唯一正式收养弃婴的专门机构,长沙的育婴街(今育英街)的名字来源于此。据资料记载,旧时的育婴堂,四周高墙,有八栋房屋,百余间房,东边有一黑漆大门,终年紧闭。靠大门一则有一米见方的壁柜,是接受婴孩的地方。壁柜里外有一扇小门,门上有出气孔,弃婴放入柜时,点燃随身所带的鞭炮,鞭炮响,守门者闻声将婴儿取走。

与现代孤儿院或儿童福利院不同的是,育婴堂收养的并非全是弃婴,有些还有弃养存养的含义。按清代条例,生育者无力抚养,都由弃婴堂收养,代请乳娘,等孩子长大,仍可叫生身父母领回。

对一些女弃婴,育婴堂在城内各处张榜告示,如有人将弃婴送至堂内,育婴堂还会视路途远近向对方支付路费。这或多或少为冰冷的“男尊女卑”社会增添了些人性关怀和温暖。

育才小学保留的原育婴堂建筑的大门

育婴堂的管理非常严格,婴儿抱来时须记录时间,全身体检,其次安排奶妈定时哺乳,堂内有中医,可随时为婴儿治病。育婴堂为官营,经费开支巨大,官方建堂之初都会买房置地或拨田产,所产生的租金为主要经济来源,也会呼吁民间爱心人士捐赠。

在长沙市档案馆,有一份103页的《湖南省城育婴堂条规》被称为“镇馆之档”详细记录了各项费用收支情况,这是一份长沙历史的光明之档、正义之档、善良之档。

现在的育才学校是1950年由育婴堂改建而成,原长沙育婴堂主体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在育才小学操场的东边,还保留着一张大门,门高两米多,上书“育婴堂旧址”五个字。2013年芙蓉区完成育婴堂修缮工作,并在操场不远处,修建了一段15米长的浮雕。

这组浮雕上两个孤儿的眼神充满着对人间亲情的渴望和期待

这段浮雕缄默站立,载着满身风雨,讲述着长沙慈善的那些场景和历程,传递着人间大爱。而最让我对育婴堂感触至深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一件事。

那是1966年下半年的秋天,老姐和她的一群同学上街看热闹,抢传单。在五一路上遇一年龄相仿的初中女生,几番交谈,方知那女生是育婴堂出身,无父无母,无兄弟姊妹,当时还住在附二医院附近育才小学安排的孤儿宿舍里。因此,她很渴望友情,渴望人与人之交流所产生的温暖,特别是过年过节万家团圆之际,心灵的孤独尤甚,而且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在与日俱增。

老姐回家跟我们说起这事,让我震惊不已,虽然我那时也就十三四岁,不谙世事,但依然给我心头拔凉拔凉的感觉。我出身在一个多兄弟姊妹家庭,家境贫寒,缺钱,但从不缺家庭的温馨与关爱。我无法想象,独自一人孤立地成长和生活是一种是么滋味。

现在人到暮年,方能深刻领悟到那句经典话语的内涵:父母在,人生尚知出处,父母不在了,人生只剩归途。现在想那女生也是古稀之人了,但愿她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祖,以天伦之乐的温馨弥补那幼年间成长的孤独和冷寂。

百年长浏古道的文艺路,南元宫巷口的育婴堂是那当年乡村茅草路边的一抹亮色,永远迸发出人性的温情与光辉。

文艺路上消失的粪码头




南元宫巷口的对面是乔庄巷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哪有什么乔庄巷?纯粹就一大片菜地。

当年的一片菜地现在成了乔庄巷

进乔庄巷约二十米处向东,直到韶山北路,这段两百来米长的道路才是当年正宗的文艺路。路的两厢至今还有文化印刷厂,芙蓉区环卫维护中心以及长勘院等单位和宿舍。

现存的这两百来米才是正宗的老文艺路

文艺路上记忆犹新的就是芙蓉区环卫管理处,它的前身是一粪码头,其位置就是现在韶山北路老文艺路口北向那栋楼房包括现在工商银行大楼的一部分。

老文艺路上的芙蓉区环卫中心

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长沙城市民还都用的是公共厕所。市环卫局有一支庞大的拖粪工人队伍,拖粪工人的板车上装有一个很大的猪腰形大木桶,所有公共厕所的粪便由拖粪工人集中拖运到这个粪码头。

长沙市像这样的粪码头有两处,城东就是这一处,城西一处在现在潮宗街口到通泰街口一带的沿江大道位置,这一处位置方便大粪直接船运到坪塘、霞凝一带农村。

少时,我隔壁的邻居彭伯伯是四煤栈的搬运工人,寒暑假的时候,他经常喊我去帮他推板车。有时候拖一车煤到左家塘煤店,其行程线路总是从小吴门出城到韭菜园,经新军路,上乔庄,然后左拐上文艺路,到韶山北路便是一个不长的下坡,但还没到这下坡处时老远便闻到大粪的臭味。特别是夏季,上百吨大粪在粪池内发酵,所散发出的氨气是足以把人熏倒的。

这栋房子是当年老文艺路口的粪码头位置

到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拖粪工人也被解放出来了,文艺路及河边上的两处粪码头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旷日持久的官司




在文艺路口的东边,跨过韶山北路有一栋五层的办公大楼,2004年单位改制前,我一直在这栋大楼里上班,它就是长沙市液化石油气公司办公大楼

原长沙市液化石油气公司办公大楼

这栋大楼于八十年代初兴建,当时只有三层,后来加到五层,在文艺路口的东北角上也是蛮雄伟的。与我公司紧密相连的只有两个单位,正南面是育英小学,偏东南面是华天大酒店三十八层贵宾楼和多层立体车库。

而正是这多层立体车库在兴建伊始便与我公司的家属宿舍区产生了相邻间距的侵权纠纷,为这侵权纠纷,我公司与华天大酒店打了一场历时三年,旷日持久的官司,让我对当时的法制环境有了深刻的感受。

1988年5月8日,湖南华天大酒店正式开业,当时的华天还是属于广州军区的第三产业,老总是朱方地。朱的经营才能以及他大刀阔斧的工作作风和军队经商独特的竞争优势,使华天大酒店的业绩蒸蒸日上,一年超过一年,效益也节节攀升,一时间朱方地的华天大酒店在业界名噪一时。

1996年4月,我在液化石油气公司行政科长任上。华天大酒店在未经我方同意的情况下,在双方围墙仅两米处,擅自动工兴建一栋七层的多层立体车库,严重损害了我公司职工住宅的通风、采光、防污染等利益。

因为按照长沙市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相邻建筑间距新城区按1:1.1,老城区按1:0.8规定执行。华天多层车库与我公司职工宿舍,无论是按新城区还是老城区规定都远没有达到规划法的规定要求。而且多层车库的汽车尾气排放,将会给居住在这里的职工住户带来永久性的污染和伤害。

这是液化石油气公司职工宿舍与华天大酒店多层车库的相邻间距

在多次抗议、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我方将华天大酒店以民事侵权为由告上了法庭。经庭审调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于是法院判处华天赔偿我公司职工住宅六十万元。但这判决裁定是赢在了一张纸上,始终得不到执行。直到1998年,朱犯事,这桩旷日持久的官司才在市中院的调解下,以赔偿我公司袁家岭职工住宅一个半单元的住户共计三十万元,才了断了这桩公案。





长沙市液化石油气公司办公大楼,与华天大酒店今天所处的位置,依然是当年老文艺路的南侧。液化石油气公司办公大楼门前这条不长的无名路向东经过长勘院、湘域中央南侧,穿过二里牌向韶村铁路小区可到达曙光北路口。然后穿过五一大道,折向长岛路到达省公安厅大院的西南位置,即解放前的分路口。

今日长沙地图中原文艺路一带,及仅剩的一段文艺路位置

当年乡村茅草小路文艺路的轨迹依稀可见,只不过这一段文艺路是被高楼大夏和其他路名覆盖或取代罢了。现存的文艺路仅剩下从乔庄巷到韶山北路这两百来米的路段在展示它当年的风采。

文艺路变短了,但这只是它的外延形态变化而已,然而文艺路的历史内涵却永远不会变短,在城市记忆的深处,文艺路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END 

*本账号(城市记忆CityMemory)是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四木,编辑 | 明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添加城小忆微信,邀您入群,与我们一起,找寻丢失的城市记忆

往期精选


从苏家巷到东茅街  |  便河边与建湘瓷厂往事

记忆中清水塘  |  乡愁:那些街巷,那些光阴

我与倒脱靴巷的情缘  |  湖南烈士公园66年了

记忆中的溁湾镇 | 长沙老公馆,看一眼少一眼

风云际会袁家岭 | 昔日长沙重要工业区雨花亭

长沙北郊和北郊名人故事 赤岗冲的七十余年

七十年代前长沙五一广场 | 长沙街头艺人图鉴

蔡锷中路风情录 | 韵味马王街 | 长沙人吃得刁

长沙70年扩城记  |  南大十字路上的年少时光

红墙巷内老城旧貌 | 北大马路到湘雅路的记忆

长期征稿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文字或新老照片)敬请发送到citymemory@csjyds.com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记忆CityMemo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