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狠人黄峥,卷成中国首富!

笔记侠 笔记侠
2024-10-29


内容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第 8744 篇深度好文:4441 字 | 14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在一片骂声中,黄峥登顶了中国首富!


就在昨天,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44岁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以4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亿元)的身价,成功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登顶中国首富宝座。


2015年,黄峥创立拼多多,当时没有一个电商平台瞧得起,9年后,拼多多成为了电商巨头之一,曾经的老大哥们也被迫开启攻防战。


成功的背后,除了大环境的变化,对人性的精准拿捏,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恐怖的组织效率和巧妙的商业模式。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分析拼多多杀出重围的根本原因。


一、错位竞争,成就了拼多多


要分析一家公司,就要了解它的起源和创立动机。


而拼多多的创立,很有意思。


它是由两个项目合并而来——一个是社交电商“拼好货”,另一个是游戏孵化项目“拼多多”。


所以,从创立之初,拼多多就具备了社交和游戏化基因。


而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中,2015 年诞生的拼多多,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移动刚换上4G,数亿人通过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


微信又与阿里形成隔绝生态,下沉市场的价值,第一次被看见。


拼多多发现,借助微信庞大的生态流量,在电商上添加社交和游戏属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于是,拉人拼团、砍一刀等玩法,瞬间释放了魔力。


拼多多的用户量,在短时间内实现极速增长。


但只有社交和游戏玩法,没有极具性价比的产品,也难以留住用户。


这个时候,拼多多的一个决定,就基本上反映出这家公司的底色——引入淘宝放弃的低价白牌商家。



2003 年,刚成立的淘宝为了吸引中小商家,以免费开店策略,得以快速崛起。


但五年后,淘宝开始做品牌升级,大量引入品牌入驻,同时提高了技术服务年费与违约保证金。


一众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商户愤而 “出淘”,上万人组成了 “反淘宝联盟”。


2014 年,阿里上市后,淘宝品牌化进一步加速。


大额提高的平台广告费,让众多中小商家不堪其重。


于是,拼多多抓住了空隙。


这些曾经被淘宝“忽视”中小商家,以及它们手中相对低价、款式丰富的白牌货,在拼多多找到了栖息和用武之地。


再加上大额的百亿补贴,低价补贴等流量打法,拼多多乘势而起。


2017年全年成交金额(GMV)为1412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京东达到这个交易额花费了6年,而拼多多只用了2年。


解决完供需两端的问题,拼多多开始了更极致的探索。


创始人黄峥,甚至产生了疯狂的构想——“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而思考的起源,正是来自于对巴菲特投资的感悟。


黄峥认为,保险,其实是资本主义的极致体现。


因为“富人”有资本、钱多,因此抗风险能力强;“穷人”钱少、抗风险能力弱。于是“穷人”需要向“富人”购买这种抗风险能力。


虽说,保险确实是很多人需要的,也给了“穷人”更稳定的生活,和更安定的心情。


但是来讲终归,保险这种产品,只是在法律保障其复利合法性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大了资本的力量,即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


而巴菲特正是把资本和复利游戏,玩到极致的资本家。


这也进而引发了,黄峥的一个疯狂的构想:有没有一种保险产品或者机制,是可以从“穷人”卖向“富人”,让财富分配更均匀一些呢?


黄峥将这种设想,定义为“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比如,“穷人”联合起来向“富人”订购冬天的羽绒服,联合定制的情况下,厂商是极有可能按30%的折扣卖给他们的,因为工厂获得了批量定制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



仔细一想,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拼多多的广告语,“拼的多,省的多”。


其实,这正是拼多多设计的底层逻辑。


去掉中间商,让厂商与消费者直接线上交易,利用拼团机制,将厂家薄利多销的意愿持续放大,从而产生了更低价的产品。


因此,拼多多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人流量,加入拼团砍价,从而以低价—人流—拼团—低价,保证商业模式循环。

因此,在外界都在吐槽拼多多段位低、low的时候,黄峥反呛道,“既然都看得懂拼多多,为什么你做不到?”


所以,如果你只看到了低价和拼团逻辑,其实有点低估拼多多的真实设计价值,但如果,你只看到了利好五环外的消费者需求,其实又高估了拼多多的底线和边界感。


这就要聊到拼多多的第二层打法。


二、商业打法:绝对的消费者导向,恐怖的执行力


2015年,拼多多创立时,阿里和京东两大电商寡头,已经完成了原始城池的瓜分和盘踞。从规模和实力上,更是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和壁垒。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定局的牌面上,拼多多硬是劈开了一条捷径,市值甚至一度超越阿里和京东。


用黄峥自己的话来说,“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到拼多多本身,如何反超多强?


打法上主要体现在:一是绝对的消费者导向;二是极强的执行效率。


1.绝对的消费者导向


对于拼多多的定位,外界固有的印象是:五环外消费群体。


靠着“超低价+社交砍价”,拼多多以“病毒式”营销,迅速抢占了三四线下沉市场,几乎将中国最后一批网民进行了“电商化”。


就连前阿里巴巴CEO、嘉御基金创始人卫哲曾表示,因为拼多多,他以前拒绝用电商的母亲也开始网上购物。


这话对,但也不全对。


五环内消费者就真的不用拼多多吗?


喜欢低价、实惠,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拼多多以低价策略,瞄准了所有消费者。


除了确实满足普通大众老百姓们便宜、实惠的消费观,喜欢精致、品味生活的都市lady们,难道真的不会上拼多多购买9.9元拖鞋和一次性懒人抹布(厨房用纸)吗?


所以,拼多多的搜索规则是,“货找人”而非“人找货”。


拼多多平台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制造商,决定商品销量和品牌认知的不再是传统电商平台的竞价排名和营销,而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传统电商是集中式算法,一款新的产品要投入市场,需要大量烧钱开车(购买直通车)来提高搜索排名,但是拼多多算法体系,一款新产品只要能捕捉到用户需求,一夜之间就能“成名”。


所以,以低价切中了多元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几乎能贯穿所有消费群体,打破人群定位和圈层竞争。


2.恐怖的执行力


众所周知,互联网竞争,不仅是跑马圈地的竞争,也是速度和效率的比拼。



还是那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更何况是在两大电商巨头的眼皮子底下,不够快,可能早被拍死在襁褓中。


拼多多极高的人效和恐怖的执行力,究竟从哪里来?


① 单一KPI指标


拼多多的考核指标复杂又单一。


所谓复杂,是指标计算过程可能极为繁琐,需借助一套公式。而单一,则是指落到每个人尤其是基层员工身上的核心 KPI 尽可能少,很多时候仅一两个。


以采购团队为例,传统考核多个指标,如价格、品质、交付周期、稳定性等,而拼多多的采购团队考核指标仅一个,即“品类 GMV 和利润的相对增量”。


这种方式,能为团队清晰指引方向。不用因为多元的目标造成摇摆和内耗。


② 永不停歇的赛马机制


拼多多的赛马并非普通模式,而是一种永不停歇的激烈竞争。


对于基层员工,赛马结果不仅决定着薪资奖金的高低,更决定着去留;对于管理者,赛马决定着业务范围、管辖地盘,甚至能否担任领导职务。


一般公司选拔管理者的逻辑是“先确认能力,再追授职位”,即员工必须先展现出相应的业务能力和领导力,公司才会予以任命。


拼多多的逻辑是:通过赛马机制,从优秀一线员工中提拔筛选出管理者。行的人拿丰厚激励任职,不行的人就退下。



③ 高额工资


拼多多的加班量,几乎是全行业最高,但为什么还有人干?


舍得给钱,拼多多员工薪资是行业平均的2-3倍。而且,加薪幅度也非常高,如果能在拼多多连续五六年拿到优秀评级,年薪基本能到上百万。


三、核心战术:精准拿捏人性


我们知道,京东和淘宝用户增长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但拼多多几乎是以病毒式传播,实现了用户的极速增长。


这也是拼多多的获客成本,远低同行的主要原因。


而这一切,可以追溯到拼多多的游戏化基因。


而游戏,恰恰是对人性和心理的极致拿捏。


人是感情丰富的,可以对现实中的事物产生自我判断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并非自己“由内而外”的自发产生,而是经过外界诱导因素激发。


而拼多多的游戏设计,正是利用人性本质,通过布局相应的场景,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也称为心理学营销。


拼多多对人性的精准拿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诱导


“你有拼多多么?帮我点个拼多多链接吧?”“是朋友就帮我砍一刀!


你是否经常会受到这样请求的困扰。


而拼多多主打的社交电商,一般都是亲朋好友的请求,又不好意思拒绝。


但只要你点击拼多多链接,就会看到拼多多给你发了一个大红包。


在底部有一条小线激励着你:


如果您累计100元,可以提取微信零钱。


对于如何积累,拼多多也支招:“和朋友分享,再拿一笔钱。”


不知不觉中,拼多多就在诱导你一起加入。


2.贪婪


满足人们占便宜的心理。


有时候我们买东西并不是因为想买,而是能捡到便宜。拼多多抛出的“砍价免费拿”、“天天领现金”,无比契合人们贪便宜的心理。


到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大额红包,你拒绝得了“到手”的诱惑吗?


只需要动动手指分享,每次朋友点击,他都能帮你增加几元钱。


于是,又开始更努力地往前走,甚至分享更多好友,希望更多助力。



3.损失厌恶


人类心理偏差是人们往往无法忽视沉没成本。


如果钱或时间精力已经花了,并且无法收回,这些付出就是沉没成本,意思是消失的成本。


所以,你的砍价已经还差10几块钱就可拿到商品时,如果你不邀请好友助力,那你将面临损失这个红包的风险。


和金钱损失带来的”羊毛没薅到的痛苦“相比,你很容易忽视掉分享链接给好友的时间成本等隐性成本。


尤其是,只看到拼多多“已经砍到99.9%”的提醒,让人感觉到自己与免费的商品差距越来越小。


沉没成本的数量越大,支付时间越近,也就越难以关闭它。


4.右脑成交


这是营销时最常见的手法之一,人的右脑是感性,左脑是逻辑。


营销常用手法是进攻右脑,造成冲动,从而促进成交。


利用时间的紧迫性给消费者制造稀缺感,引发人即时做决定。


用户对某产品有意图,但并不一定会想购买,只有当用户的肾上腺素被激发时,短时间内,迫使用户做出购买决策。拼多多设计的倒计时拿商品,心机可见一斑。


比如,拼多多设计的红包倒计时,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下单交付,红包取消。


总结


相比于阿里的先发优势,京东的老黄牛精神,拼多多的成长路径,完全选择了更取巧的方式。


而黄峥极致的实用主义,也跟我们中国所奉行的中庸、儒家文化,如华为一般的担当、责任、苦难中前行等企业精神,完全不是一种类型。


这种巧妙的打法,究竟是商业上的创新,还是文明的退步?


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复。


参考资料:

1.《拼多多的临界点时刻:当极致方法论开始失效》,晚点latePost;

2.《拼多多在美国杀疯了》,功夫财经;

3.《拼多多最牛的,从来都不是便宜》,刘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笔记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