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叶舒宪|返本开新:文化自觉的思想前提(上)

叶舒宪 北语比较文学 2024-03-21

主持人的话

黄悦


神话虽然古老,但“神话学”作为一门学科,与文化交流互鉴带来的比较视野密不可分。自19世纪中后期马克斯·缪勒提出“比较神话学”这一概念以来,神话学的研究就与跨文化的视野联系在了一起。从语言到民俗,从仪式到符号,从文学到历史,神话学的问题意识一直与“比较”紧密相关。20世纪以来,这种比较不仅意味着研究范围的扩展,更为深刻认识神话的本质提供了契机。


有感于此,2019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专门组织了以“跨文化视野下的神话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们围绕“神话”这一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专栏所收的四篇论文就是源自这次会议的讨论。叶舒宪教授对神话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宏观阐释,指出“返本”是当代人文学术“开新”的必要途径,而“返本”首先体现在对于本土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神话学的比较视野为探索华夏悠久的思想传统开辟了有效的路径。吕微教授区分了“神话”这一概念的现象与本体存在,通过分析以往定义中潜在的二论背反,揭示“神话”的本质规定性。胡继华教授和王以欣教授的论文则提供了神话学批评实践的精彩范例:通过细察“普罗米修斯神话”在德国近代精神史中的流传与再造,胡继华教授勾勒出近代德意志精神史叙事的情节主线;史学背景的王以欣教授则集中考察了希罗多德笔下的阿里昂传奇,对其传奇性背后的历史事实、文化信息和信仰观念做出了翔实的考证。通过对不同文化语境中神话与文学、哲学、历史之深层关系的个案分析,体现出神话被建构、流传、再造的动力机制,这也是当代神话学的核心问题意识。这四篇文章都是几位学者多年来精研深思的精华成果,不仅代表了当代神话学研究的典型范式,也勾勒出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者简介:

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神话学会会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著作40余部,译著6部。


论文摘要:当代人文学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再证明,能否实现人文创新,取决于对本土文化自觉的程度;而文化自觉的程度又直接取决于对本土文化研究的认知深度。返本,首先意味着找回被现代性和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拦腰切断的文化历史根脉。在文化返本开新的世界性浪潮方兴未艾之际,心理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都面向传统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知识版图,其中女神文明和生态主义就是对现代性危机的有力回应。这些前所未有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反思现代西方主导的文明模式,也使得天人合一的传统信仰焕发魅力。神话学作为文学想象与历史探源之途径,也成为探索华夏思想悠久传统的途径,必将催生出重要的学术成果。

关键词:文化自觉;神话学;女神文明;原型;文化创意产业


本文是由笔者近十余年来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成,未能按照论文写作的规范样式,特此说明。


叶舒宪教授


自从20世纪初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写出《旧约中的民间故事》和《金枝》两部划时代的巨著,破天荒地动用来自世界五大洲各民族的神话、仪式与民俗知识,揭示基督教的死而复活信仰绝不是独创的专利,其背后还有全球各地无数原始民族的同类信仰存在。这样的全球视野,树立起一种唯有文化人类学家才能做得到的“知识全球化”范型,引领着20世纪人文学的变革大方向。受此新潮流的启发,通过跨文化视角反观本土文化的知识浪潮,开始席卷整个20世纪的学界。不过似乎直到21世纪初叶,在中国文科的教材里,方才正式宣告要迎接弗雷泽式“知识全球化”范型,并以此打破长久以来国别文化的单一视野限制。[1]

这种让文化视野走出单一国族限制的跨越式拓展,被称为“知识的全球化”。从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T.S.艾略特的《荒原》,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水死》、[2]村上春树的《1Q84》等,争相向人类学经典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文学艺术创作的世界性潮流。《水死》的第11章题为“父亲想要从《金枝》中读出什么?”如果不了解弗雷泽以来的人类学研究知识潮流,及其对当代世界文化新潮的引领作用,读者肯定会对大江健三郎的标题感到不知所云。聚焦于母语文化与文化“他者”之间张力场域的“人类学想象”,驱动着从超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整个文化创新浪潮,大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西方先锋作家和艺术家将目光转向西方以外的广阔世界,甚至是被当年殖民者视为野蛮落后的原始人世界。

美国导演卡梅隆的《阿凡达》在21世纪初叶为世人提供一个借助“人类学想象”的全新的创意作品案例。影片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3D技术的运用,而是西方作品主创者的价值观的180度大转向:从殖民本位立场转向原住民本位立场。让潘多拉星球上的狩猎社会纳威人,作为原生态的生存榜样,反过来教训正在用资本加技术开发毁灭地球的当今人类[3]


《阿凡达》,2009


伴随着文学艺术想象景观中的“人类学想象”模式的日渐流行,跨文化对话的潮流也以学术界的NGO形式惊艳登场。给当代知识界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应该首推发生在英国历史学大师汤因比与东方佛学大师池田大作两人之间的那场世纪对话[4]。补充和发挥此话题的,还需要参照打破西方思想一元论霸权话语的几种重要努力和尝试,从英国人类学家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5]和美国人类学家保尔·拉定的《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6]斯坦利·戴蒙德的《寻找原始人》,[7]直到美国的哲学教授罗伯特·所罗门等编的论文集《从非洲到禅——不同样式的哲学》[8]以及日本学者阿部正雄的《禅与西方思想》。[9]2010年以来,在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号召的文化自觉浪潮引领下,兴起一场本土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规模性出版潮流,以中国声音和中国叙述为其特色的学术著述有:乐黛云教授主编的专刊《跨文化对话》、[10]杨朴教授的《二人转与萨满研究》、王杰教授的《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王政教授的《人类学美学研究》,以及拙著《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河西走廊》《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神话历史丛书”系列、[11]徐新建《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明的人类学考察》、彭兆荣《重建中国乡土景观》《文化遗产学十讲》、李永平《禳灾与记忆——宝卷是社会功能研究》、黄玲《跨越中的边界: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张丽红《满族说部的萨满女神神话研究》、权雅宁《文化自觉与三十年文学论稿》等。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从当代知识谱系的形成过程看,在文化人类学以外,还有两个新学科也积极促进着知识全球化的进程,它们也是在20世纪新崛起的——心理分析学和比较宗教学。这两方面的成就突出体现在瑞士学者荣格和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学者艾利亚德的著作中。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人文学新潮流的展开,深受此二位学术大师的影响。他们的共同研究旨趣也类似于弗雷泽,可简单概括为“返本开新”四个字。对他们来说,返本是开新的前提。用我们的话说,能否实现人文创新,取决于对本土文化自觉的程度;而文化自觉的程度又直接取决于对本土文化研究的认知深度。返本,首先意味着找回被现代性和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拦腰切断的文化历史根脉。于是,荣格在心理学理论上打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旗号,为了整体性地医治西方文明的社会病,研究印度教的修炼方式,并高度关注从西藏密宗到《易经》的东方文化的古老精神遗产,大胆呼吁为现代人“寻找灵魂”。[12]艾利亚德则一方面以罕见的博学打造他的代表作《比较宗教学模式》(中译本改称《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学的范型》[13]),另一方面努力为欧亚美三大洲的各族文化寻找其共同祖根,撰写出里程碑式巨著《萨满教》一书,成为催生西方文化寻根风潮的学术领袖。他的《神圣与世俗》[14]《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15]均已成为宗教学和思想史等专业的必读书。如今已经很难估量,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受惠于“新萨满主义”和简朴生活运动的成分究竟有多少。只要浏览一下美国人类学小说家卡斯塔尼达的畅销作品的发行量,就可知其在欧美发达社会中流行的程度了。没有这样的文化返本开新之知识系谱,根本无法看懂从《黑客帝国》到《阿凡达》的这一类新潮大片的思想源流。

现代人到哪里寻找被丢弃的灵魂?不可能到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在铲车与机器轰鸣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中去找,也不可能在被消费市场裹挟的媒体喧嚣中去找,更不应该寄希望于带有巨大伦理隐患的基因编辑技术和人工智能,只能按照“寻找原始人”和“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之逻辑,到如今仅存的滞留在工业革命之前或前现代状态的原住民社会中去寻觅。于是乎,形形色色的非西方的神话民俗和前现代的族群部落,成为当今智者们聚焦的新标的。喜马拉雅山林中的印度教修行方式,成为披头士乐队的精神朝圣地。而披头士的经典乐曲《挪威的森林》又再度成为国际级白领阶层的文学教父村上春树先生的创造转化之文化资本。[16]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神话与仪式,成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们创作《百年孤独》的灵感源泉。《阿凡达》利用人类学家调研的民族志中才有的、生产力水准尚停留在旧石器时代狩猎社会为构思原型,塑造出想象中的潘多拉星球的纳威人。台湾导演魏德圣则深入原住民社会调研多年,拍摄出用赛德克族原住民主演赛德克族社会狩猎生活的华语经典《赛德克·巴莱》……


马丽加·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苏永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在世界文化返本开新的浪潮方兴未艾之际,借助于考古学给出的前所未有的新知识,与时俱进的发挥文学想象的历史探源之深度,成为当今的一大亮点。过去的20世纪最惊人的人文研究发现,是有关“女神文明”的考古成果。19世纪后期引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注意的瑞士学者巴霍芬,曾提出人类进化中普遍经历过“母权制”阶段的学术假说。不过,巴霍芬的认知“返本”之根,只能聚焦于传世的希腊罗马神话作品。他的母权论假说也需要等待进一步的实物证明。到了20世纪中期,借助于碳十四测年技术,考古学能将考察的目光深入到三万年前的人类艺术起源期,一大批丰乳肥臀的“史前维纳斯雕像”陆续出土,让人们一眼就能够识别出史前人类所崇拜之神像的性别。[17]在此基础上,大批学者著书立说,基本确认“女神的历史要比男神更古老”的神话学基本原理。以美国考古学家金芭塔丝《女神文明》《女神的语言》[18]《活着的女神》[19]等系列著述为代表的女神研究热潮,成为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所青睐的当代经典。21世纪以来全球第一畅销的文学作品是小说《达·芬奇密码》。要追问该书作者丹·布朗写作构思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那还是一个词“返本开新”:向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术新发现孜孜不倦地追踪学习,他自述在写作之前,调研女神文明的读书笔记,就足足写下三千页之多。小说的主人公兰登教授的专业是符号学,这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知识优势所在。而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同样是精研神话、民俗和符号的专业人士。对于莫言,我们文学批评界都很熟悉,就无需赘言了。只要看看作品标题《蛙》或《丰乳肥臀》,其如何利用文化原型来表现当下生活的立体构思,就会十分清楚。


Return to the Origin and Make a New Start:

The Ideological Premis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umanities academic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has repeatedly proved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the area of humanities depends on the loc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hich directly rests with the cognition of local cultural studies. Returning to the origin first requires finding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oots that have been cut off by the modernism and emerging capitalist society. When the wave of culture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and opening up a new world is in the ascendant, disciplines including psychology, folklo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have expanded into a broader knowledge territory, among which the goddess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sm are powerful responses to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Such unprecedented knowledge will not only help to reflect on the modern Western dominated model of civilization, but also make the traditional belief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ppealing. As a way to stimulat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trace back to the history, mythology has helped to explore the long tradition of Chinese thoughts, and  will definitely give birth to importa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Key words:cultural consciousness; mythology; goddess civilization; archetyp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注释:

[1]弗雷泽用五大洲原住民神话为参照重新解说《圣经·创世记》亚当夏娃神话的研究案例,见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第1章5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大江健三郎,《水死》,许金龙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3]对《阿凡达》的文化创意主旨解读,见叶舒宪,《<阿凡达>与文化寻根思潮》《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第270-297页。

[4]参看池田大作、阿诺德·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5]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6]Paul Radin, Primitive Man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57.

[7]S. Diamond, In Search of the Primitive: A Critique of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1974.

[8]罗伯特·索罗门等,《从非洲到禅——不同样式的哲学》,俞宣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0]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已出版39辑。

[11]“神话历史丛书”系列,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2015,共九种。

[12]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3]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5]伊利亚德,《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杨儒宾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0。

[16]参看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7]参看埃马努埃尔·阿纳蒂,《艺术的起源》,刘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8]马丽加·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苏永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9]马丽加·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叶舒宪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文献引用格式】

叶舒宪.返本开新:文学自觉的思想前提.陈戎女主编.当代比较文学 第4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第5-16页。



《当代比较文学》第四辑

华夏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往辑文章


【当代比较文学】郭启宏|一个习剧者的感悟

【当代比较文学】罗锦鳞|关于东西方戏剧的交融(上)

【当代比较文学】罗锦鳞|关于东西方戏剧的交融(下)

【当代比较文学】孙惠柱|“渐渐认识你”:艺术中的文化冲突与和谐



编辑 夏盛铭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http://bjs.blc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