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杨虎城被捕详考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7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塞外悲歌:蒙古灭国西夏之战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南京会战83年回望:国军宪兵覆灭记

最新更新:庄户会战,北京西郊少为人知的抗战往事

从三国的英雄,漫说史书上的那些枯燥的数字

秦什么赋谈:驴们踢了历史的点球


蒋介石和张学良。


最新更新,点击可见:

中日战事:由山海关事变拐弯(上)

中日战事:由山海关事变拐弯(下)


西安事变爆发之后,世界列强如美、英、法、德、意等主要媒体,纷纷致电张杨,表示对他们发起西安事变不满。


彼时,为墨索里尼服务的意大利外长齐亚诺电斥张学良为最:


汝系吾友,即成吾敌


此外,苏联两个重要报纸连发社论。


《真理报》一针见血,指出张学良高揭抗日旗帜,实则,助日本分裂中国。《消息报》则指责张、杨所为客观上均属有利于日本侵略者


苏联和意大利同属张学良发动兵变最期待的外援国家。此刻,这些国家同时否定西安事变,张杨之沮丧可想而知。


国际舆论之外,西安事变也在全国学界、商界、军界、妇女、文化、传媒等社会各界遭到一片愤怒斥责。


当时,唯有平津等地的学生不谙世事,热血沸腾在校园发表声援张、杨话语。


颇为戏剧性,在清华大学教课的闻一多拍案大怒,在课堂怒指学生,跺脚怒骂。


你们谁敢起来告诉我,你们做的对么?


你们这种捣乱,不是害了中国么?


你们可以站起来说。”


闻一多愤骂一阵,平时擅长热血沸腾的学生见闻先生勃然大怒,一时哑然,无人敢应。


停息良久,闻一多目光严峻扫过课堂,一字一顿,又说:


今天我可说话了,国家绝不容许你们破坏,领袖绝不容许你们妄加伤害。


闻一多在清华骂完,在北大的朱自清也发表文章:


彼等制造谣言,称华清池有五万人请愿,要求对日宣战,而约四十人被蒋的卫士开枪打死,因此张学良的行动是正当的。


多么肮脏的骗局


由此侧见,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与杨虎城在国际国内承受压力之大。


所以,经过苏联、美国、意大利等国斡旋,国共和谈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纯属非常自然的事情。


张学良与杨虎城。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平安抵达洛阳。


比较靠左的《大公报》称:


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


全国自都市至城关,自成人以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


消息传到南京,是夜,全城鞭炮声通宵达旦。


鞭炮声传到老虎桥监狱,据濮清泉在《我所知道的陈独秀》记载,当时困坐囚室的陈独秀恍然大悟,唏嘘良久:


原来,他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当时客观上缓和了国内政治矛盾,空前提升了蒋介石在国际国内的声望,唤醒刘湘、阎锡山、白崇禧等割据势力向南京归心,推动了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


然而,西安事变在国际国内给中国的现代国家形象造成的伤害,却无法弥补。


舆论以张学良此次行动,适足以肇害中国等等言论纷纷,处理西安事变的发起人张学良和杨虎城,便成为西安事变善后最为重要的内容。


西安事变给张学良造成骑虎难下之势。


他随蒋介石同往南京,很大程度正是对骑虎难下之势的一种解脱,而不是出于内心的某种崇高的冲动——对军阀而言,政治和人品却无必然的关联。


张学良认罪伏法,根据军事法庭审判,最后被判处监禁。


这和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数次携子找宋子文斡旋关系不算太大。


至于现在的横店影视剧的剧情里,所谓宋美龄说情、营救张学良,就更不靠谱。


彼时,国民政府为专审西安兵变而组织专案高级军事法庭。


宋子文求情无果,张学良最终被判十年有期徒,审判卷宗详细可以佐证这段历史。


随着张学良伏法,社会各界要求审判杨虎城的呼声也颇为强烈。


西安事变之前的杨虎城。


尤其军界要人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刘湘等纷纷通电,要求严惩杨虎城。这对杨虎城造成极大的压力。


当时,杨虎城坐镇西安,承受外部压力之外,因受张学良委托代管东北军,更为东北军内讧不停,以及二二兵变等善后,倍感烦恼。


这一节,请点击参考我在之前撰写的《二二兵变: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愤青的内讧》。


1937年3月,中央军进驻西安,东北军全军接受南京整编。


这时,兵势本来弱小的十七路军失去东北军臂援,同样人心惶惶。当时,西北军悍将冯钦哉等也对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等决策不满,渐行渐远。


杨虎城无法控制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眼见大势已去,也就不再幻想割据西北。


在接到蒋介石透露的让杨虎城主动到南京认错的口信后,杨虎城终于决定主动前往南京。


西安事变之前,杨虎城为陕西省主席,十七路军总指挥,是西安城的实际控制者。


用张学良的话说,那西安事变,杨虎城是主角哇


晚年的张学良在《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一文里,更为对杨虎城千言万语化为无语凝噎,感触万端。


包括后来,杨虎城的孙子为见张学良而专程赴美,却又在几番周折后才勉强见到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得知旧日同僚、同志后裔,却故作年老糊涂,以嗯啊虚词搪塞。


由此可见,张学良为西安事变确实对杨虎城有一些旁人不解的看法。


长按添加,关注橡树的公众号。


说来极为奇怪,虽然杨虎城在当时完全控制着西安,然而在西安事变主要动手的部队,却又基本是东北军。


杨虎城显然颇有城府,他并没有对蒋介石直接用兵,自然也就留有对蒋和谈的余地


所以,他毕恭毕敬觐见蒋介石,蒋介石也只能苦笑接待。


3月29日,下午。


杨虎城来到杭州觐见蒋介石。觐见之初,杨虎城即肃立问好:


委员长身体好些了吧


蒋介石苦笑之余,也只得当着杨虎城的面,一番痛骂张学良:


张汉卿常对我说,有他老子,他跟着他老子走,没有他老子了,他跟我走。你说,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杨虎城低头不语,目光下视,恍如不知。


蒋介石骂完张学良,随即表示我身为长官,自觉不足为训


而后,蒋介石再明言宽慰杨虎城,表达自己不记旧怨,不算旧账。


这次训话持续两个小时。


最后,杨虎城离开时表示:


委员长的话,我记住了


很显然,杨虎城这次觐见蒋介石,探知到南京方面不会以军法审判处置自己,出于军阀私心,不免也对重新掌控西安报以幻想。


第二天,蒋介石邀杨会晤,继续商谈西安局势和事变善后。


在当时,蒋介石的抗战策略早就确定,中国如对日全面开战,势必巩固重庆主导的大西南和西安主导的大西北,作为抗日大本营。


蒋介石直言阐述杨虎城经过事变,继续任职,是否觉着方便。


杨虎城沉默不语,又是目光下视。


于是,蒋介石不得不在苦劝无果后,只得明确指导杨虎城:


在事变中各级人员(指蒋手下的人)对你是有不满情绪的,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有些不便。


不如先往欧美参观一个时期,回来再任职,出国费可由公家负担,启程的时期也不必规定,可以从容准备


至此,杨虎城被法外施恩。 



1937年4月30日,南京方面公开免去杨虎城军政职务,让杨某出洋考察军事。 


1937年6月29日,杨虎城通电下野。


此后,杨虎城偕夫人谢葆真、次子拯中、秘书亢维恪等一行共六人,搭乘美轮“胡佛总统号”,由沪出国考察。 


杨虎城出国考察第一站是美国。


7月8日,航行在太平洋途中,杨虎城得悉“七七事变”爆发。他让秘书立即给宋子文发报,询问情况。 


7月10日、11日,杨虎城陆续收到宋子文从上海发来的两封电报。


第一封说:“卢沟桥战事已停,目前不致扩大,如有变化,当续告。”


第二封又说:“卢沟桥战事停而复作,敌并由关外调来大队,我方已准备作战。” 


杨虎城即刻复电宋子文:


两电均悉。日寇进迫,国将不国,噩耗传来,五中痛愤。


弟一革命军人,何忍此时逍遥国外。


拟由旧金山返国抗敌,乞转陈委座


当时,第十七路军番号取消,陕军已经改编为冯钦哉第27路军,孙蔚如第38军等部,预备进入抗日战场。


小西北军再无杨虎城位置。


是以,宋子文当即将杨虎城电报送军委会,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等人专门会议,均认为:


军令、政令统一是抗战保障。


杨虎城涉嫌西安兵变,军人干政,不合适回国。


7月23日,杨虎城接到宋子文来电。


这次电文,宋子文不再含蓄,明确要求杨虎城无虑抗战,继续西行,考察欧美。


杨虎城只得讪讪应付,心不在焉搭船西行。


就在抵达美国或者更早,杨虎城密电王炳南,要求把他回国参加抗日要求,见诸国内报纸,希望以舆论施加影响,实现自己回国愿望。


王炳南,在周总麾下长期从事秘密工作,以精干闻名。


西安事变之后,他先后以杨虎城的代理人、宋子文的水利专员以及南方局成员、周总的上校秘书,主要参与协调抗战国共合作事务。


然而,王炳南并没有直接、明确地回应杨虎城的要求。


很显然,国共合作已经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前提、大趋势。


如此关键时刻,杨虎城要想回到国内,肯定不应时务。


未得其愿,早间还被捧在手心的杨虎城牙根发酸,倍感凉意。


一声叹息,杨虎城只好继续他冷暖自知的欧美行程。


不过,作为坐地一方的军阀,杨虎城肯定不会把自己的未来托付国共两党。


他开始谋划潜回国内。 


杨虎城将军。


7月27日,杨虎城抵达旧金山。


在阅读当地报纸关于抗战的报道,杨虎城和秘书亢维恪商议,决定留下其他人滞留美国,由他们两人轻装动身,先行前往欧洲,再由欧洲设法经苏联回国。


亢维恪为早期党员,长期追随杨虎城,1931年转入隐蔽工作,专门襄助杨虎城军政要务。


他即得杨虎城信任,也相对熟悉苏联状况。


8月9日,杨虎城和秘书抵达英国南萨木敦港。


其时,杨虎城和先期抵达英国的旧部幕僚,同样也是同志的米暂沉、周梵百等人会合。随即,杨虎城率领大家前往巴黎。


也不知他们路上如何计议,抵达巴黎,杨虎城一改低调风格,即以促进抗日爱国将领身份,高调会见各国记者,追忆西安兵变,抒发爱国激情,感叹报国无门。


——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原来,当时西班牙内战正是激烈,欧洲各方政治势力角逐西班牙,在巴黎负责国际组织的老大吴克坚,也是周总麾下干将。


按照莫斯科的指令,他在巴黎主要负责组织华侨参加西班牙内战。


可能工作太过热情的缘故,吴克坚完全不知道国内局势和西安事变等状况,便和法国其他欧洲国际组织合作,一起推动来自遥远的东方的杨虎城将军进入西班牙,借其在华人中的影响,支援西班牙内战。


于是,在旅法支部的安排下,杨虎城由专人陪同前往炮火纷飞的马德里。


杨虎城可能自身也急于借扩大个人在欧洲活动影响,以促使军委会允许他回国。


他和吴克坚等人一拍即合,客观上,在这次旅行中,实质性介入了西班牙内战,并且在马德里参加了诸多与他身份不太符合的活动。


他与西班牙人民阵线总指挥米亚哈拥抱、留言、讲话,甚至还“蹲在战壕里打了几枪”。


中国高级官员出现在西班牙内战战场,消息传出,欧美媒体纷纷侧目。


欧美一些亲日媒体更是以中国正在赤化,外交政策上了俄国人的船,大造舆论,企图以此定性中国抗战。割裂和疏远抗战早期中国与欧美关系。


无疑,杨虎城的西班牙之行,被蒋介石等人视为杨虎城为抗战中国对欧外交,带来了莫大的麻烦。


杨虎城(中)和西班牙人民阵线总指挥米亚哈合影


随杨虎城同行的冀迁运很快认识到,欧洲国际组织和莫斯科虽然同样关注西班牙内战。


但是,就远东局势而言,杨虎城仅不过是中国一个失去权势的军阀。而莫斯科更在意的,是中国的国共合作的抗战问题。


出于一路追随杨虎城的关系,冀迁运和旅法支部就杨虎城行程数次争论。


当时,抗战爆发,全国多如牛毛的党派、军阀匆忙团结在一起,军令、政令刚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就此,无论国民政府或者延安,对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都很重视。


这种大局之下,杨虎城和他的随从们在欧洲发出第三种声音,显得颇不合抗战时宜。


所以,杨虎城在访欧期间不断发表讲话,集会,甚至亲自跑到西班牙战场,都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委托王炳南等人办理疏通回国更是毫无希望。


最后,杨虎城索性跳过中间环节,把回国希望直接寄托在莫斯科。


杨虎城在联系莫斯科故交旧友几番周折,终于初步确定了走苏联,经蒙古,进陕北,到延安的回国计划。


这个计划,得到旅法支部负责人吴克坚同意和支持。


于是,众人兴高采烈委托吴克坚和亢秘书去苏联驻法大使馆办理签证。


然而,事出意外,苏联并不像吴克坚承诺和杨虎城想象的那么热情。


——杨虎城一行的签证申请,遭遇冷漠拒绝。


虽然感到意外,但是杨虎城一行依然信心满满。作为推动中国抗日的重要人物,杨虎城无疑是有益于苏联当时国家战略的功臣。


对此,江湖出身的杨虎城颇为自信。


何况,苏联大使馆还是放行了杨虎城随身的杨明轩、胡希仲两位重磅级跟班


杨虎城派亢秘书到中国大使馆说明准备到苏联参观,并且召开记者招待会,高调透露了他走苏联,经蒙古,进陕北,到延安的回国计划。


并且,杨虎城强调:


已派杨明轩、胡希仲先期赴苏接洽,最近即可成行


——此二人同属周总麾下得力人员,在长期与杨虎城合作中为杨虎城所信任,视为心腹。


然而,这个本该是杨虎城绝对不能泄露的秘密,立刻广为人知。


亢维恪后来也披露,杨虎城归国计划,并非投奔国民政府,而是欲秘密前往延安,故制定了“走苏联,经蒙古进陕北解放区的路线”。


因为“这是需要绝对秘密的,对外,只说去苏联参观。”


——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之下,杨虎城去苏联之行,无疑极为困难。


此刻,事关中国国运的中日大决战淞沪会战,正如火如荼展开。


苏联在对华外交时,也将杨虎城对苏联输诚的电文不断传给中国方面。


此时此刻,当蒋介石看到苏联的电文、军统的报告,对杨虎城自然再无好感。


杨虎城的签证一直没办下来。他再三请求,苏联使馆回称,此事须向莫斯科请示。


此刻,杨虎城根本不知道,为了拉拢中国,继续把日本拉入泥潭,确保远东无虞,斯大林早就向蒋介石伸出热乎乎的大手,签署了《中苏友好条约》。


国内,杨虎城旧部更在国、共之间两边快速分化。


这时,无论对国共,对第十七路军而言,杨虎城回国,似乎都不会带回来太积极的后果。


自8月21日,杨虎城的签证一直被苏联大使馆拒签。


赴苏的杨明轩、胡希仲二人自然更是泥牛入海,再无联系。


拖到10月2日,淞沪会战几近尾声,日寇虽然取得战役胜利,但是在战略上,日军攻击旷日持久,损兵折将,消耗巨大。


这时,在法国滞留无果的杨虎城整日忙碌的无非两件事情,见记者倒苦水,跑苏联大使馆闹签证。时间一长,苏联和国民政府都很苦恼。


终于,杨虎城接到两份电报。一份是宋子文的,一份是王炳南的。


内容都一样:你不是想回国吗?回来吧!


收到回电,杨虎城身边随从立刻质疑电报为何是宋子文,王炳文所发,却无替代杨虎城掌军的孙蔚如,或者冯钦哉等人致电?


当然,杨虎城早年在西北耍刀打棍出身,久经大风大浪,对宋子文和跑联络的王炳南也不是毫无疑心。


是以,他决定回国之后,还是派出小老乡,老部下樊雨农先行探路。


随时电告,以便途中应变。


——这位杨虎城陕西小老乡,后来先期一周抵达香港,但他并没有做好接应。


现在,可以看到的材料,回忆录,包括杨虎城的嫡孙回忆录,记载有苏联和蒋介石联络诱捕杨虎城的经过。


虽然,杨虎城嫡孙屡屡指认苏联出卖,但是,审时度势,当时的杨虎城,于国际、国内,无疑已经成为“弃子”。


都在外抛,谈不上出卖。


既然爹不亲,妈不疼,如何处断杨虎城回国,军统最初设想简单粗暴:直接刺杀。


这个方案被否决之后,军统改为设计诱捕计划。


第一步,由宋子文发电,诱探杨虎城“自动返国”;但是,王炳文为什么也发了同样内容的电报呢。


第二步,假设杨虎城响应宋的“自动返国”号召后,宋子文将亲自抵港接杨虎城,并且告知蒋介石将在南昌接见,并委以重任。


第三步,当杨虎城按计划赴南昌,即由戴笠督率军统拘押。 


杨虎城接到宋子文来电,“吾兄虽未奉电召,弟意宜自动返国。”


到10月6日,中国驻苏大使蒋廷黻致电驻法大使顾维钧,要求杨虎城不要再提赴苏事宜。


关于中苏关系,谣传繁多。


杨将军此时赴苏考察,不合时宜,请劝他推迟苏京之行。”


杨虎城手捏电报,可能背心发凉。


来自民国苏联大使馆这封电报,彻底否定了杨虎假道苏联回国的计划。


想在看这些史料即可遥想当年,杨虎城处境之尴尬。


要么甘愿归隐为海外寓公,要么顺从宋子文“自动返国”号召。


此外,杨虎城已经再无出路。


杨虎城回国途中与部下、同船华人合影。


最终,杨虎城只能下了回国决心。


他命令亢维恪预定船票,同时,电召杨夫人一行三人由美赴英,会合后归国。


回国一路行程,早期追随他的幕僚、门客、下属、秘书不断散去。


杨虎城启程返国再不是秘密,消息传来,戴笠立刻部署抓捕杨虎城。


为抓捕万无一失,戴笠亲自出马,并且点名军统特务队长李家杰,军统总部特工队,挑选精干便衣警卫23人。


这些人由戴笠亲自点名、传见、训话后,由李家杰率领先往南昌布置。同时,军委会派出执行军法的宪兵一连,承担押解和看守工作。


1937年11月26日凌晨,杨虎城一行乘坐的轮船抵达香港。


12月2日,匆忙抵达武汉的杨虎城在原177师副师长王根僧随同下,由戴笠亲自陪同,乘飞机去南昌。


途中,王根僧警觉有人暗中监视,告知杨虎城。


杨虎城闻讯惊讶,表示我又不是回来作汉奸,不需要这样做吧


到达南昌,杨虎城被安排在二纬路一号戴笠在南昌的办公处所。


当车抵达住所附近时,王根僧再次察觉到周围有宪兵布置岗哨,决定试探一下,当即携一套换洗衣物及毛巾、肥皂,佯装外出洗浴。


果然,王根僧被门口卫兵阻拦。


彼时,杨虎城得知自己被软禁,不由长叹一声,默默无语。


1938年1月14日 ,王根僧被军统释放返回军队。


在见到孙蔚如说起杨虎城为拘禁时,原十七路军将领决意请杨夫人谢葆贞前去照顾杨虎城生活。


之前与杨虎城歃血为盟打江山的孙蔚如等将领,以及杨虎城曾经贴身卫士、相互引为知己的幕僚、门客等等,此刻,脚板抹油,都是闷声躲闪、回避。


这天,唯有杨夫人谢葆贞带着自己的小孩,在军统和西安驻军安排下,搭乘由西安飞抵汉口飞机,随后由军统安排由汉口乘船前往江西。


就此,杨虎城及其妻儿一行,立刻被军统便衣、警卫、宪兵完全管制起来。


当天,杨虎城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和行动自由。


历史上,国民政府在西安事变后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处理完全不同。


张学良是送军事法庭,结果审判后判刑,最后特赦,然后交军委会管束。


但是,国民政府对杨虎城当时没有军法处置,只是让他出国。


显然,这种处置对杨虎城而言,无疑相当宽大。


然而,杨虎城案始终谜一般存在。


西安事变之前的杨虎城。


他既然同意出国,为什么又回来?


回来之后为什么会遭到逮捕、拘禁?


类似问题,一直是海峡两岸相关史学同仁们感到狐疑的问题。


事实上,杨虎城在西北军既不属于冯玉祥嫡系,本属相对偏旁一系。


他在西北军发迹、经营多年,在西安事变后,基本情况全部曝光,极为冯玉祥等西北军人不满。


此外,在旅欧期间,刀客出身,不懂政治的杨虎城可能并没有适应当时诸多关系的新转变。


他为急于回国,冲动之余发表较为激进的讲话,以及走访西班牙,苏联驻法大使馆等等,很大程度上,对中苏外交、国共合作都存在极大的不和谐。


何况,因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处置,杨虎城反而更容易成为社会各界继续问责西安事变的目标。


在当时中苏合作、国共合作等等情况下,在原十七路军改编之后向国共两个方向分化之下,综合如此,不告而回的杨虎城自然让大家都感到头疼。


所以,杨虎城被军统不清不楚扣押、拘禁,其实还真不是意外的事情。


抗战需要团结,需要合作,这是大势。


弃子取势,原是棋理。


有空有闲,还望支持、鼓励橡树原创。多谢。

全文约7630字,读与写,均不容易,敬请诸君看完以后三点一转

本文谢绝转载。

借此文遥祝诸君:新年顺心,阖家康健。

鸣谢情谊赞,与橡树同行,请注明请加:zksd12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