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俄乌战争观察:战争与面子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3-01-04
详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古巴导弹危机往事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2月24日-10月13日)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1979中越边境战事前望:越柬战争之进攻金边
火力决胜战场:越南战争的真诚镇伏击与反伏击战
舟山群岛战事:血战登步岛
舟山群岛战事:从夺岛大榭岛、桃花岛到登步岛之战
俄乌战争观察:俄军在冬季作战的政略与战略的分歧

(图1-1)2022年11月1日俄乌战争态势图(三个战场分划)。红点为俄军基地或重要目标。乌克兰境内的深粉色为俄军控制区,无色为乌克兰控制区。在乌克兰控制区的篮圈为俄军导弹、自杀无人机等袭击,乌军防空;红色爆炸圈为有效袭击(在俄军控制区亦然)。在粉色和无色交界处,红色圆圈为俄军的无人机行动、进攻、一线炮火轰炸。蓝色圆圈为乌军地面进攻,导弹袭击,海马斯攻击。

前文精彩《上海青帮的故事、旧闻与历史》

2022年11月6日,俄乌战争持续256天.

综述最新的俄乌战争战况,先从朋友们最为关心的赫尔松战场说起。

从7月中旬开始,综合赫尔松战场气候变化、地理、俄乌双方排兵布阵及态势图等资讯综合推演、分析,我即认为乌军在赫尔松战场发起的反攻,将会以高科技远程打击力量为主,发起“烟头攻势”,没有地面发起规模化反攻的可能。

同时,观察俄军防线及支援火力沿第聂伯河下游两岸梯次配置,乌军也难以对俄军形成钳击、包围态势,可以认为:

如果俄军后勤不发生崩溃,俄乌双方将会继续在赫尔松战场形成阵地战、持久战、消耗战态势。

(相关文章自行查询我在那个时间段的多篇推文)

实战证明,我对赫尔松战场态势推演得到了实战的高度映证。

战至11月5日,冬季已经降临俄乌战争,俄乌双方将面临2022年度俄乌战争最为艰苦、凶险的冬季作战阶段。

对乌克兰而言,俄军从10月10日开始,持续20余天实施非对称无差别的远程战略打,重创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及切尔尼戈夫、切尔卡瑟、日托米尔、苏梅、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等多个地区的电力设施及其他基础设施,事实上致使乌克兰发生严重的电力危机。

冬季来临,在纬度约等于黑龙江的乌克兰,如是发生严重电力危机,势必会激发乌克兰出现人道灾难、经济危机。

显然,在俄乌战争战略面上,这是乌克兰现阶段最为具体的后勤负担。

因此,乌克兰、北约、欧盟及英美等国将在进入冬季的短期内如何应对电力危机,将是我们观察俄乌战争冬季作战态势的一个重要窗口。

同样,俄军对赫尔松战场的进退,也是我们观察俄乌战争冬季作战态势的另外一个重要窗口。

战事发展比较戏剧。

如我在此前《冬季战事与乌克兰、俄国及北约的三方战略论》《俄军在冬季作战的政略与战略的分歧》等多篇文章相关赫尔松战场的“剧情”,最近,俄军在赫尔松战场的动作,全然严格按照“政略与战略”分歧的套路而进行。

在阵线分明的对峙、消耗作战态势中,乌军有着远程精确打击优势,因而不会贸然发起进攻,而是有条不紊发起“烟头攻势”,继续袭击俄军仓储、路桥、轮渡、指挥部、部队集结地等重要目标,收获“实惠”战果。战绩。

最近两天,乌军“烟头攻势”即对赫尔松战场一处俄军兵营袭击,造成俄军18人死亡,2人受伤。同时,乌军还袭击了俄军前线的2个弹药库。

以俄军存在的极度匮缺高科技作战资源,后勤保障乏力的现实,进行如此消耗作战作战,任谁来看,寒冬的赫尔松战场都是俄军在2022年冬季作战最具风险、军事价值几为负值的战场。

但是,在克里姆林宫的视角,努力维持占领赫尔松地区,却又是体现2022年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政治正确”的关键。

同时,随着乌克兰军力陡然上涨,已经偶尔将锋刃对准克里米亚的情况下,赫尔松地区作为克里米亚的战略缓冲地区,也使得克里姆林宫希望尽量保留赫尔松战场,以维持直到重启俄乌谈判,即可将之作为对冲并继续占领克里米亚的重要筹码。

总而言之,既然赫尔松战场得失直接关系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正确和克里姆林宫颜面,克里姆林宫纵然维护正确与颜面,当然就会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战争无法被“输得起输不起”的情绪所决定。

俄军在俄乌战争的正面战场以机械化作战为主,匮缺高科技军事资源,后勤保障相比乌克兰军队过于负重,因而在后续战事中,就算不惜代价付出能源、产能、库存、劳动力等等战争资源,大概率也难以挽回赫尔松战场颓势。

俄军高层应该将这个问题看得颇为透彻。

11月的赫尔松市中心地区几无人影。

11月5日,空无一人的赫尔松第聂伯罗斯基大道。

于是,俄军高调从赫尔松地区向第聂伯河左岸地区撤退平民和一些军事单位、军事设备,将新成立的赫尔松俄军政府搬到靠近克里米亚的黑尼切斯克。

如此看来,俄军似乎提前做好全面撤退准备。

但是,精于官场的俄军高层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他们在撤退方案无法实施情况下,还可以向克里姆林宫弹性解释这个撤退行动并非撤退,而是为坚守赫尔松在战略、后勤上的战前准备。

因此,最近一周,我们不仅看到俄军放出“脏弹、生化战、新卡霍夫卡水库大坝危机”的舆论,还从一些零散视频、图片可以看到,俄军正在匆忙向赫尔松战区运送各类建材、预制碉堡等等,正在赫尔松-新卡霍夫卡及第聂伯河右岸、因古列茨河两岸地区梯次建立防御阵地。

——俄军在全面转入防御的态势下,将大量的预制碉堡运往前线深埋战壕,即可快速建成防线,又可躲无人机投弹,还可在冬季防暖。

看似俄军脑洞大开,又耍高招。

可是,如将这样用钢筋水泥预制的低端玩意丢在战场,虽然可供俄军聚集隐蔽,躲避轻型炸弹、手榴弹、枪弹袭击,却也正好为乌军集中重炮火力进行远程点杀,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一勺烩”的靶子……

确实为一个满满德云社风格的馊主意。

言归正传。

显然,从俄军击退难定的情况下,仅以上面这些情况去判断俄军在赫尔松战场的进退、取舍,确实条件不够。

不过,俄军在赫尔松战场部署的精锐部队的动向,却是观察俄军战略变动的重要条件。

至今,俄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及赫尔松市外围防区,部署有包括坦克、机步、海军步兵、火箭炮、重炮及空突等多军种、多兵种部队约60个营战斗群。

鉴于俄军编制人数、装备及久战疲惫、战损而粗略计算,俄军在赫尔松战区兵力大约在5万左右。

其中,部署一线的俄军第7近卫空中突击师、第76近卫空中突击师、第98近卫空降师、第106近卫空降师和第45独立近卫特种旅,都是克里姆林宫在近年来军改中不断加强建成的俄军新锐力量。

显然,分析俄军新锐力量的动向,即可轻松判断俄军在赫尔松战场的战略走向。

我们能够想到,乌军可以想到。

于是,在漫天侦察卫星飞来飞去的年代,在链接进入美军全球战略系统及战术通讯系统的乌克兰军队面前,俄军的高度机密的老谋深算、运筹帷幄,可能已经暴露无遗。

退,还是不退?

选择不退,对克里姆林宫是一种颜面、铁血、倔强。

但是,这对俄军前敌指挥官却无疑是一种煎熬。

处在信息、情报的高地,乌克兰对俄军政略、战略互不兼容想必洞如观火。

形同鸡肋的赫尔松战场,既是俄军在冬季作战的战略短板,也是克里姆林宫在俄乌战争中的一张重要的脸面。。

当然,脸,通常都有两张。

如说一张留在了赫尔松战场,那么,克里姆林宫的另外一张脸面,就在顿巴斯战场。

从军事、政治两面来看,对俄军及克里姆林宫而言,顿巴斯战场作为“特别军事行动”的主战场,是比赫尔松战场更重要的脸面。

在乌军发起哈尔科夫大反攻之后,顿巴斯战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

即南线的巴赫摩特-顿涅茨克外围战场,北线的斯瓦托夫-克雷明纳战场。

坦克作为传统战争的战场王者,在俄乌战争受制便携导弹,宛如当年骑兵遭遇马克沁机枪。


其一,在斯瓦托夫和克雷米纳方向,俄乌双方展开拉锯作战,目前态势变化不大,却是冬季作战唯一可能出现较大战事的战场。

斯瓦托夫和克雷米纳战场是乌军的攻势作战战场。

不过,近期,在克里姆林宫声称俄军完成31.8万人动员,向俄乌战场已经投放4.9万兵力之后,俄军在斯瓦托夫和克雷米纳战场相继发起反攻,数度重挫乌军。

就此,乌军地面进攻不利,又受到冬季作战天气影响,遂暂停了大规模地面攻势。随后,双方不约而同,均以炮火攻击为主,地面部队仅作试探性进攻,双方也就基本以炮战为主。

相比5月、6月、7月的俄乌双方炮战,得到北约、美国军援,乌军装备了HIMARS多管火箭系统及其他火炮、制导炮弹,已经能够以高科技远程精确打击完全压制俄军的机械化战争的“狂轰滥炸”。

因而俄乌双方沿较稳定战线进行炮战,乌军显然优势极大。

根据开源资料统计,从7月中旬至今,乌军高科技远程精确打击已经摧毁俄军200余套多管火箭系统,以及1776台各型火炮。

从乌军高科技远程精确打击创造的辉煌战绩表面去看,这显然是HIMARS多管火箭系统威力的结果。

但是,在武器背后,自有其战争逻辑:

乌军创造辉煌战绩的实质,即为乌克兰及其身后的北约、英美等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对俄国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完全否定。

对西方国家而言,对俄国的否定,与当年伊拉克侵略吞并科威特,而后美英等国联军发动海湾战争,对萨达姆的否定,完全一致。

尤其战至现在,随着俄国三板斧落空,“核威慑”战略破灭、常规军力急速衰减,北约、英美等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无视俄国,在事实上快速、强势地将俄乌战争推向了另外一种全新款式的“海湾战争”。

在这场“海湾战争”,北约、英美牵头,无需派兵直接投入现实战场。

他们仅在政治、外交、金融及“高科技灰色地带”介入战争,即可以整合北约、英美等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的战争资源,实际操盘决定俄乌战争全局走向。

因此,回到11月的俄乌顿巴斯战场,不难发现,俄军确实受到乌军高科技压制,纵有先进战机、雷达、火炮,屡遭重创却几无还手之力。这样,反而是没有制空权的乌军四面出击,凭借HIMARS多管火箭系统及其他制导炮弹,精准高效完成远程打击。

乌军精准高效完成远程打击加剧了俄军后勤危机,致使俄军前线炮兵也就陡陷窘境,没有了每天几万发炮弹保障作战风光,重炮阵地只得每日沉默……

那么,俄军在斯瓦托夫和克雷米纳还能支撑多久呢?

大约就在冬季吧。

那么,乌军一旦突破斯瓦托夫-克雷米纳战线,势必深入卢甘斯克腹地,顿巴斯战场再度崩溃,俄军又将如何找回面子呢?

拭目以待。

11月以来,俄军在斯瓦托夫、克雷明纳方向发起反攻。

其二、在顿巴斯战场南线战场巴赫摩特-顿涅茨克外围战场,为俄军目前唯一保持攻势作战的战场。

然而,俄军用在这个战场维持攻势的兵力,主要为瓦格纳佣军和车臣“艾哈迈特”特种部队。

如在起码战争常识的视角去看,以擅长“特种作战”的私人武装性质的瓦格纳集团武装和卡德罗夫车臣军队,绝难以网红款攻势夺得一场现代化的正规战争的胜利。

实战确实如此。瓦格纳佣军并无明确的战斗目标,也缺乏现代战争的正规战作战经验,因而在数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斗志萎靡。

传闻,瓦格纳公司为提高作战强度和效率,维持攻势作战,近期即在一线作战部队后面专门部署“屏障部队” 和 “封锁部队”,督战瓦格纳佣军发起攻击,并且隔离他们的退路,甚至不惜执行“战场纪律”。

射杀逃兵,这对任何国家的军队而言,都是非常正常的战时纪律。

然而,在远离极端血腥战场的和平环境,听闻执行“战场纪律”而射杀逃兵,确实感到非常震撼。

现在,观察战场态势可以推测俄军在巴赫摩特-顿涅茨克外围战场发起攻势,其战略目标无外乎是企图复制7月夺得赖西昌斯克胜利,夺取巴赫穆特和索莱达尔等城市,扩大俄军在顿涅茨克州的“土地受益”,并以此用以向国内民族情绪诠释克里姆林宫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政治正确和战争成就。

可惜,战场情况早就今非昔比。

在冬季作战的乌军得到北约、英美等有力保障,随着装备、生力军进入战场,乌军士气、战力已然焕然一新。

反观俄军久战疲惫,缺乏补充,背负着极为沉重的物资消耗、老兵伤亡等问题,相比6月底7月处攻略北顿涅茨克、赖西昌斯克的鼎盛态势,早就落地成灰。

如此执意、偏要在巴赫摩特-顿涅茨克外围战场逆势而为发起攻势,实属难以理喻。

实战走势确实如此。

数月以来,在乌军并无明显加强兵力的情况下,俄军始终无法突破乌军防线,无法改变战场的对峙、消耗及持久战态势。

就此,随着战事拉长,乌军在对峙作战态势下也就能够凭借己方快速、精准发现、定位、打击目标的高科技作战优势,以刀俎姿态而视俄军为鱼肉,以“烟头攻势”对俄军前线及浅纵深目标、有生力量发起“磨盘战争”了。

显然,俄军如是按照瓦格纳佣军、车臣军队的打法继续下去,相信2023年春季之前,俄军目前唯一维持攻势的巴赫摩特-顿涅茨克外围战场,就极有可能演化为另外一个赫尔松战场。

对个人而言,人生最累,莫过理性之外的面子、情感。


而战争、国家,何尝不是如此?


以文会友,隔网茶叙。
综合资料分析、推演的写作较辛苦,还望朋友阅后能够三点一转。背后推我。

私人微信,请简单说明,然后添加。


2022年11月6日子夜。

橡树笔于广都铭贤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